小行星碰撞理論的創立者阿爾瓦雷斯反駁道:蒙大拿白堊紀末最後那3米厚的沉積物中,真的沒有恐龍化石了嗎?也許隻是尚未找到而已。

最令人驚異的是,由美國的研究人員在對美國西北部蒙大拿州白堊紀與第三紀沉積層的研究中發現,有7種恐龍的牙齒化石保存在第三紀早斯的地層裏,而且與當時的哺乳動物和植物化石共存。研究小組由此提出,恐龍並未在6500萬年前全部絕滅。

但是,這種推論一發表,就有人提出反對意見。他們認為發現於第三紀初的恐龍牙齒化石恐怕或許是風化再沉積的產物。也就是說,它們原先是中生代地層中的化石,後經地質運動搬運被混入第三紀的沉積物中。因此,僅憑牙齒還不能說明恐龍一直活到了第三紀。

然而,中國科學院的恐龍專家在中國南方的第三紀地層也找到了第二套恐龍化石。化石有恐龍蛋、足跡和牙齒化石。據研究,這些恐龍生活的年代比蒙大拿發現的恐龍時間上還要略晚一些。依此推測,有人認為世界上最後一批恐龍,有可能是中國南方滅絕的。

恐龍到底是什麼時候絕滅的,無人知道。恐龍滅絕與氣溫驟變

對植物化石和海中浮遊生物的研究說明,在一億多年前,地球經曆了強烈的造山運動,地表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環境的變化使氣候也隨之發生了變化。一些學者認為,在距今7000-8000萬年前,北冰洋的鹹水因多種因素逐漸變成淡水,北冰洋堤岸發生缺口,使較冷的和較輕的北冰洋水流入其他大洋,形成一層冷流,海洋水溫的下降,使大陸空氣變冷,造成了白堊紀末期一個短暫的嚴寒時期,原來適於恐龍生存的熱帶和亞熱帶環境相繼消失,逐漸被適合哺乳動物的溫帶環境所代替。這一變化使得恐龍逐漸衰亡。

有些學者推測,到7000萬年前,地球上的氣候曾一度變熱。溫度的突然升高,使得恐龍這種散熱能力較弱的動物一時不能適應,造成了恐龍內分泌係統混亂,特別是生殖係統的嚴重破壞,致使恐龍斷子絕孫。

我們知道,恐龍是熱血動物。它不像其他冷血動物那樣進行冬眠。這不僅是由於恐龍個體龐大的緣故,也有可能是因為它們生理不能適應冬眠所致。我們都知道,相對來講較小的表麵積容易抵抗周圍溫度的變化。而它們身軀龐大,又沒有毛發和羽毛的覆蓋,所以不能夠在變化的氣候條件下保持體溫恒定。假如在白堊紀末期全世界的氣溫下降,恐龍則正是由於它們本身的敏感而有所感受,這也是它們後來絕滅的首要條件。因為它們是熱血動物,為了生存不得不恒定體溫,但又缺少抗寒能力。這樣,它們必須產生大量的熱以保持體溫,但是當四季更加分明後,特別是在低緯度地區,當一年一度的冰凍來臨時。恐龍由於體軀龐大,即不能冬眠,又逃避不了嚴寒的襲擊,隻有被“凍死”。中生代海洋中的魚龍、蛇頸龍、滄龍

當時的海洋,雖不見恐龍蹤影,卻也是群“龍”爭霸的舞台。海洋中最有名的“龍”是魚龍、蛇頸龍和滄龍。它們是恃強淩弱的“惡霸”,當然,也是維護生態平衡的衛士。

生活在海洋中的“龍”,不是恐龍家族的成員,而是另外一些種類的肉食爬行動物,是恐龍的親戚。

最初,各海龍的祖先也都是陸地上的動物,後來為了適應環境才下了海。那時,海洋裏的食物豐富,生存競爭不太激烈,經過長期的變化,它們的體型與變化越來越大,逐漸形成魚類的流線體形。

魚龍早在三疊紀中期就出現了,它是恐龍的同代動物。在中生代,它們都是海洋裏的“霸主”。

魚龍的體型是細長的流線形,適於在水中穿梭。它的眼圈上長有骨環,在海洋深處,這些骨環,可以減小水壓,保護眼睛。它的嘴是喙狀嘴,長顎上長有鋒利的牙齒,是一種凶猛的肉食動物。

然而,盡管魚龍的外觀已非常像魚,而且一刻也不能離開水,但它的骨骼結構仍然保留著爬行類祖先的特征。

滄龍是由下海的蜥蜴演化而來的,外形像一條長長的魚,經過演化,它們的四肢變成了四鰭。與魚龍一樣,滄龍也變成了徹底的海洋生物。由於有海水浮力的幫助,它們的身軀要比祖先——蜥蜴大多了,個子可達6-8米。

蛇頸龍名副其實就是頸像蛇。所有的蛇頸龍類全都是頭小頸長,它們的四肢變成了海龜那樣的鰭腳,它就用這兩對鰭腳劃水前進,而不像魚龍和滄龍那樣,完全采用魚類的辦法擺動身軀遊泳。所以它們在適應海洋生活方麵,遠不如魚龍和滄龍。在產卵的時候,可能同海龜一樣要爬到岸上,把卵產在陸地上。

活躍在中生代海洋中的這些恐龍的親屬們,它們的命運和恐龍一樣,在白堊紀末也全部消失得無影無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