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是如此的的遙遠,在6500萬年前究竟發生了什麼?誰都無法肯定,隻是用力地推測這個謎團罷了。所以,火山爆發也隻是人們的一種推測。恐龍滅絕與星球爆炸
在殺害恐龍的嫌疑犯中,超新星也是其中一個。1957年前蘇聯科學家克拉索斯基提出了“超新星大爆炸”說。
超新星是一種不穩定的恒星,要極短的時間內,它的亮度可以突然增加幾千萬倍到幾億倍,同時釋放出極高的能量,致使球本身發生極其強烈的爆炸,大量的物質將向宇宙空間的四麵八方散去,並形成強烈的輻射。
超新星爆發是目前已知所有天體中最劇烈的一種爆發。天文學家說,超新星並非是一種罕見的天象。在銀河中,每200年中就有幾次超新星爆發。因此,超新星爆發致恐龍絕滅的可能性也是難免的。
超新星爆發產生的各種高能量輻射,能給地球上的生物帶來直接的危害。它會破壞生物體中的生殖分子和骨骼,導致生物大量死亡。
同時,地球上的氣候也會受到影響,旱、澇、疾病等各種災害頻繁發生,給生物的生存和發育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
超新星拋散出來的物質落到地球上,使當時地表上的沉積物成分有所改變。70年代末阿多瓦雷斯在意大利古比奧白堊紀末的粘土層中發現稀有元素銥的含量要比正常含量高出幾十倍。有人說,這種情況也可能是超新星爆發形成的。
同時我國天文地質學研究者徐道一也發現,在我國白堊紀末沉積岩層中有成堆的沒有孵化的化石恐龍蛋,他說可能是超新星爆發時產生的強輻射使恐龍的生殖能力和恐龍蛋的孵化率大大降低,恐龍蛋不能或很少能孵出小恐龍。從而使恐龍就很快絕了種。恐龍滅絕與太陽耀斑
在殺害恐龍的眾多嫌疑犯中,科學家把太陽也定為其中一個。
我們知道,太陽的活動會影響地球上的氣候,如造成風暴、洪澇、幹旱、低溫等。在遠古的時代,一次特大的耀斑完全可能使地球上的氣候發生災難性變化。
前蘇聯有位學者提出,6500萬年前,太陽可能產生過一次超級耀斑,給地球上的生命帶來巨大的災難。
耀斑是一種極其劇烈的太陽活動現象,是發生在太陽大氣層中的一種很重要、很複雜的能量釋放過程。各種太陽活動中,對地球影響最大的就是耀斑。輕微的可持續幾分鍾到十幾分鍾;嚴重的可持續幾十分鍾到1-2小時。耀斑發生時,能在一瞬間發射出強X光和高能粒子流。耀斑的粒子流對生物的遺傳基因破壞性很大,能使生物大量死亡。白堊紀末太陽可能爆發過一次特大耀斑,使恐龍等大量古生物絕滅。
美國著名科普作家阿西莫夫也指出,太陽的嫌疑性非常大。不過他提出另一種觀點。
他認為,6500萬年前,太陽可能曾發生過一次輕微的爆炸。爆炸時,一些碎渣從太陽上飛濺出來,落到了地球上,從而造成地球沉積物中銥含量的明顯增高。要知道,地殼中的銥含量很小,而太陽物質中銥的含量要比地殼豐富。這就是他把太陽列為嫌疑犯的有力證據。
這次輕微爆炸,使太陽射出的熱量倍增,因而地球上的溫度也跟著大大地上升,但時間雖然不長,但卻給地球上的生物帶來一場浩劫。這也就是6500萬年前,在一個相對短暫的時期內,恐龍及所有巨大的爬行動物、菊石等全部死去的原因。
在恐龍的絕滅問題上,太陽可能負有責任,也可能是無辜的。這還有待我們進一步找到有說服力的證據。恐龍滅絕是多種原因造成的
在關於恐龍問題的探討中,許多學者強調的是單一的因素;而又各有各的理由,然而有的人則卻認為,恐龍的滅絕可能與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有關。
地質及化石提供的線索表明,白堊紀的地球上,發生了許多對恐龍來說十分不利的變化。
白堊紀中晚期大陸加速分裂漂移,海洋環境變得比先前複雜了;白堊紀後期地殼運動及火山活動加劇。往昔溫暖的淺海向後退去,陸地的麵積擴大,地勢不如以前平坦了。非洲大陸與歐洲相撞。太平洋周圍升起了許多大山脈。這一切都有可能使地球的氣候轉冷。
植物界的變化更大,白堊紀早期和晚期迥然不同。早期是以裸子植物為主;而到晚期時,有花的被子植物則占據了統治地位。這變化對恐龍是一個死亡性的災難。
自然界的一切都是互相聯係的。氣候與環境的變化都深深地影響著恐龍。侏羅紀時盛極一時的蜥腳類恐龍,到了白堊紀卻成了少數民族,而且種類也已更新。我們熟悉的馬門溪龍、梁龍、雷龍等均已退出舞台,新演化出來的蜥腳類也成了稀有品種。
白堊紀前期出現的禽龍,也被後期的鴨嘴龍所淘汰。
似鳥龍、甲龍、角龍、霸王龍等在白堊後期也紛紛出台亮相。其實,這時候恐龍已到了接近絕滅的時候了。恐龍滅絕其他假說
關於恐龍滅絕原因,假說不下百種。其中堪稱主流的學說也有十餘種。其中包括——
“氣候大變動論”。持這種說法的科學家們認為白堊紀晚期的造山運動引起氣候的劇烈變化,許多植物枯死,食用植物的恐龍因此死去,從而影響到食肉恐龍的生存。
“疾病論”。持這種觀點的多是美國權威的病理學家,他們認為在地球上恐龍這一物種發展到最鼎盛的時候,一場類似於人類目前麵臨的艾滋病一樣的神秘病毒或者瘟疫,突然襲擊地球,使稱霸地球長達1.4億年的物種徹底滅絕。
“地磁移動論”。以美國肯涅學院的查爾斯·霍普吉斯教授為代表的一些學者提出,在過去的時代,地球磁極的極圈曾多次發生移動,而每一次移動都導致自然環境的巨大變化,如洪水、海嘯、物種滅絕等,最嚴重的可能導致過文明的徹底終結,所以身體龐大的恐龍逃不過此劫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便秘論”。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食草類恐龍的食物以蘇鐵、羊齒等植物為主,後來這類植物滅絕,所以恐龍們不得不改食桑樹等植物,造成便秘,食而不化而死亡。
“種族老化論和哺乳類競爭論”。持這兩種觀點的人認為,在生存競爭中,“後來者”哺乳類不但與恐龍爭食,而且把恐龍蛋吃光了,使恐龍絕了後。
“超新星爆發論”。前蘇聯天文學家什克洛夫斯基認為,是太陽附近的超新星爆發使恐龍滅絕,超新星爆發時,強宇宙線的照射對生物是致命的,前蘇聯和巴西科學家對恐龍化石的分析證明了這一點。
此外還有“氧化過量論”、“火山噴發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