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加拿大古生物學家麥高恩在研究了鳥類踝關節的發育特點後指出,鴕鳥和它的平胸類近親,比那些會飛的、胸骨突起的鳥類更原始。它們的踝關節比飛鳥落後,它們沒有飛行的經曆,很可能是直接從某種獸腳類恐龍進化而來的。

同樣的研究在日本也展開了,90年代,日本科學家、醫學博士福田對鴕鳥和恐鳥的骨研究進行了比較之後,指出:鴕鳥和恐鳥的祖先是由中生代的似鳥龍進化來的。福田說,似鳥龍也曾長有羽毛,並能快速奔跑。

如果按照它的結論得出的結果是,鴕鳥和現代的那些大型走禽,就是中生代殘存下來的一種恐龍。當然,它們的長尾巴已經退化了。這種恐龍因為身上長有羽毛,而且是一種恒溫的熱血動物,而不是冷血的變溫動物,所以能適應地球環境的巨變,曆經艱險,存活至今。

1992年發現的這具奇怪的化石,科學家們似乎找到了某種聯係,這具奇怪的化石把鴕鳥和似鳥龍聯係在了一起。

這究竟是不是似鳥龍在進化過程中的一種“形象”呢?這還有待於科學的進一步研究。恐龍滅絕與天體碰撞

1977年,美國地質學家阿爾瓦雷斯等人提出了“小行星碰撞”說。

他們認為,在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宇宙間有一顆直徑7-10千米重約13萬億噸的小行星以1萬公裏/小時的速度與地球相撞,引起生物大絕滅。

這種體積大、快速運行的行星在與地球相衝撞時引起的爆炸所產生的能量,根據它的質量和速度推算,相當於100兆噸TNT炸藥爆炸。我們都知道,在1945年,日本廣島落下了相當於2萬噸的TNT炸藥的原子彈。如果這樣計算就相當於50億個廣島級原子彈爆炸能量的小行星與地球衝撞,如果這些能量平均分配到地球表麵,就相當於地球上每平方千米落下10個廣島級原子彈。這樣,大爆炸的發生,就會將相當於小行星自身質量100倍的塵埃拋入大氣層中,密集的粉塵直入雲霄,遮天蔽日長達三五年之久,從而把白天變成了黑夜,致使地麵因接受不到陽光而變冷,植物因此枯萎、死亡,從而導致恐龍的食物鏈中斷,自然界的生態係統遭到破壞,引起恐龍等爬行動物,因饑寒交迫,無法適應驟變的環境而相繼死亡。

阿爾瓦雷斯等人提出的這個理論的依據是:最近幾十年他們曾在意大利、西班牙、丹麥、美國及大西洋海底等處發現了含銥量非常高的地層,銥這種元素在地表的含量是微乎其微的,而在小行星上的含量卻非常高。但是這種觀點又有缺陷,科學家們提出,如果是小行星撞擊地球引起大爆炸,那麼在地球上一定會留下巨大的隕石坑,可至今卻沒人發現這個巨大的隕石坑。恐龍滅絕與恐龍放屁

恐龍絕種的原因眾說紛紜,最近有法國科學家推測導致恐龍絕種的正是它們自己的屁。

科學家們精確分析了屁的成分。屁中發出的臭氣隻占所泄之氣的1%,那是銨、硫化氫、糞臭素和揮發性脂肪酸等。無臭味的氮、二氧化碳、氫、甲烷則占了很大比重。

恐龍家族種類眾多,包括特異龍、斑龍、雷龍、梁龍、腕龍、灣龍和三角龍等。它們體形龐大,部分重達80至100噸,每天要吃130至260千克食物。試想想,恐龍每天不斷放屁,它們在一億多年間釋放出的甲烷必定相當可觀。

這些甲烷最終破壞了臭氧層,導致地球生態發生巨變,食物奇缺,以致恐龍絕種。恐龍滅絕與大陸漂移

大陸漂移理論是我們大家都知道,七大洲曾經是一個完整的板塊,後來由於地球的自轉和潮汐的引力作用,這一板塊分解了,經過漫長的地質演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但恐龍的絕滅是否與大陸漂移有關呢?

恐龍最早出現於三疊紀晚期,當時的地球隻有惟一的一塊大陸即聯合古陸,它包括兩塊大陸塊:南部的一塊是由今天的南美、非洲、印度、南極洲、澳大利亞與部分西亞和意大利組成的;北部的一塊是由今天的北美、格陵蘭島及阿爾卑斯山和喜瑪拉雅山北部的歐亞大陸上生存並繁衍後代,當時這兩塊古陸的氣候幾乎一樣。到了侏羅紀,從三疊紀末期即已開始緩慢割襲的兩塊古陸,已經更加劇烈地漂移。非洲和南美洲雖然還連在一起,但南極洲和澳大利亞洲已經分離,印度板塊已經開始向北漂移。到了白堊紀中期,大陸漂移的速度加快,北美從歐洲分離出去,南極洲與大洋洲分割開,南美和非洲的距離也逐漸拉開,形成了今天的地球大陸板塊的離合狀況。

據地球專家們分析,大陸漂移能夠引起一係列的環境變化,而環境變化又能引起氣候變化。當南部的大陸被分離出去時,新形成的大洋地表也被升起。這就使得所有的海水上漲,海洋向陸地擴展,陸地大部分地區為淺海所廣布。

海洋對氣候的變化有巨大的影響,古陸沒有分離時,地球上的溫度從赤道到兩極差不多相同,溫差相差不大。然而,到白堊紀晚期,海水退卻,氣候變化,兩極地區變冷,而在其他地區,則成了冷和熱相互交替的溫帶氣候,這就為適應溫暖氣候環境的恐龍的絕滅提供了外部條件。恐龍不能適應這種變化,從而慢慢地絕滅了。恐龍滅絕與火山爆發

火山爆發是導致恐龍滅絕的原因之一。

即使是主張火山爆發導致了恐龍滅絕,觀點也有兩種。

主張第一種觀點的人認為,由於火山爆發引發了造山運動,陸地麵積縮小,造成地球環境巨變,麵大量的火山灰使氣候變熱,恐龍們無法適應環境,而一一死去。

第二種觀點比第一種觀點更有說服力,他們認為:火山猛烈爆發,對環境產生巨大影響,大規模的火山活動,能產生大量塵埃和一氧化氮等有毒氣體,因此,把恐龍置於死地。

1972年美國一位科學家指出,在白堊紀與第三紀之交,印度的德幹地區曾發生過大規模的火山活動,產生了大量的熔岩流,也就是今天所說的德幹高原玄武岩,它的厚度達2400米。

這種大規模的猛烈的噴發,使銥富集於地殼表麵,大量的火山灰、硫酸鹽和二氧化碳噴到大氣層中,最終導致海洋酸化,使海洋生態衰竭,氣候也隨之發生了劇變,對於隻能適應溫暖炎熱這一恒定氣溫的恐龍而言,這絕對是它們無法忍受的,於是恐龍就慢慢的滅絕了。

當然,有人反駁這種觀點。

他們認為火山爆發隻會引起某一地區的恐龍死亡,而不會導致全球性的滅絕。

地質史上有過多次大規模的火山爆發,它們與恐龍的滅絕在地質年代上下相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