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5

魚龍、蛇頸龍化石的發現

魚龍、蛇頸龍的骨骼化石都是由英國的一位叫瑪麗·安寧的人發現的。

1841年的一天,12歲的瑪麗·安寧在海邊發現了一副基本完整的巨大骨骼。經辨認,這是一種海生爬行動物,但誰也不知道叫什麼名字。後來被命名為“魚龍”。

魚龍的體形像魚,尤其像金槍魚,是一種流暢的紡錘形。皮膚外麵沒有鱗片,這又像海豚。嘴巴很尖,眼睛很大,口的邊緣排滿尖銳的牙齒。四肢變成了鰭,尾部和背部也生著鰭。

魚龍體長2米左右(也發現過14米長和20米長的大個子),善於遊泳,以魚類和各種軟體動物為食。

古生物學家觀察魚龍化石時,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爬行動物應該是產卵生殖,美國自然曆史博物館中有一副魚龍成體骨架,在體腔裏還有7副小魚龍的骨骼,其中有一個小魚龍正好夾在魚龍媽媽臀部泄殖腔的地方。在德國也發現過這種母子同體的化石。種種跡象表明,魚龍不像是卵生,也不可能是胎生,而是卵巢產的卵不排出體外,在輸卵管裏孵化、發育,待長成小魚龍,有了獨立生活能力,才從母體產出。這種生育方式是一種假胎生,叫做卵胎生。在現代生活的動物中很常見,如蚜蟲、蠍子、鯊魚。在爬行動物中,有些蜥蜴和蛇也是卵胎生。

1824年,瑪麗·安寧意外地發現了蛇頸龍化石。

蛇頸龍的樣子像一隻大海龜,大多數具有細長的脖子,頭頸部像蛇。身體扁平,尾巴中等長度。四肢的骨骼和陸生爬行動物沒什麼兩樣。骨骼外麵長的是寬厚的鰭腳,用鰭腳劃水。遊泳的速度趕不上魚龍和海豚。比現代的龜鱉快得多。它們都長著鋒利的牙齒,屬肉食性動物。有強有力的鰭腳可以爬到岸上,或是躲避敵害。

蛇頸龍在地球上生活的年代非常久遠,大約從2億年前的侏羅紀早期一直到6700萬年白堊晚期,持續了1億多年。

我國四川威遠也發現過蛇頸龍化石,定名為威遠中國龍。這個發現說明,7500萬年前,四川盆地是一片大海。

我國古生物工作者還在喜馬拉雅山的珠穆朗瑪峰地區發現過一條魚龍化石,長10米,外貌很像現代生存的鯊魚和海豚,嘴巴尖尖的,嘴內有尖銳的牙齒,是海洋中凶猛的動物。定名為喜瑪拉雅魚龍。小恐龍化石的發現

1979年,何塞·F·波拿巴特和M·溫斯率領著一隊古生物學家在南美洲阿根廷的帳塔哥尼亞尋找恐龍的痕跡,出乎他們的意料,他們沒有找到巨大的恐龍骨骼,在辛苦的尋找之後,他們找到了一些非常小的恐龍化石。

其實這一發現,比發現大恐龍化石更為珍貴。通過這化石,科學家了解了幼恐龍的大小、體重,還可以揣測它們的死因。這對揭開恐龍的繁殖問題很有幫助。

一般的人都認為,大恐龍生的恐龍寶寶肯定大,而小恐龍生的恐龍寶寶必然小。自從發現了這些小恐龍化石後,才發現這種認識是錯誤的。

例如,成年的鼠龍從鼻尖到尾端的長度達3米,你想想,這比一隻成年的老虎還要大。可是,根據在阿根廷發現的鼠龍的骨架,它在小的時候身長僅03米,剛剛生出來的鼠龍個子更小,完全可以放到一個成年人的手掌上。而美頜龍,成年時個子和一隻鵝差不多,可它們的幼兒和鼠龍比起來個頭上幾乎沒有什麼差別。

可見,恐龍是在出生之後,個子才有明顯的區別。大恐龍的體形可以增加到剛出生時的幾十倍,而小個子恐龍則長不了那麼大了。

另外,幼小恐龍的化石是很難保存完好的,它們小而易脆,經過億萬年的歲月,能保持到今天,實在是非常的不容易。因此,完整的幼小恐龍的化石表明,它們的死因應該與食肉恐龍無關,如果食肉恐龍咬過它們,它們的骨架就不可能保存得那麼完好。因此,它們可能死於某種疾病,或它們無法忍受的極端溫度,或是一次突如其來洪水,水崩等等。

1978年古生物學家在美國蒙塔那州的一處白堊經晚期的地層中,發現了恐龍窩遺跡及幼小恐龍的遺骨,恐龍窩是橢圓形的,直徑大約有2米,中間大約深75厘米,窩裏有11個幼小恐龍的骨骼化石,窩外不到2米的地方還有4個幼小恐龍的化石,在窩外不到百米的地方,發現了成年鴨嘴龍化石,它和幼龍是同類,由此推斷,可能是這些幼小恐龍的父母。

同時,在窩的不遠處,科學家又發現了一組比幼小鴨嘴龍略大兩倍的小鴨嘴龍,後來,在這個地段,科學家又挖出了200多個鴨嘴龍標本,幼小的個體占80%。

從這些情況看出,這些恐龍死於意外事故。生病恐龍化石的發現

恐龍和所有的動物(包括人在內)一樣,都免不了生老病死這些經曆。

但是,恐龍生病,那是幾千萬上億年前的事,人們是怎麼知道恐龍生過病,而哪些恐龍又是死於疾病呢?當然也是從恐龍的化石中得知這一情況的。

古生物學家發現,在他們所研究的恐龍骨骼化石上,常有疾病和外傷的痕跡。

我國成都地質學院的兩位學者在研究四川自貢恐龍大批死亡的原因時發現,這批恐龍死於砷中毒。

他們分析了恐龍骨骼化石中的微量元素,發現砷的含量相當高,比正常有機體中的平均含量高出二至三個數量級,因此,他們推斷,這群恐龍死於砷中毒。

在成都理工學院博物館的大廳裏,陳列著一具巨大的蜥腳類恐龍的化石骨架。它就是產於我國四川省的合川馬門溪龍。

專家發現,這條恐龍的頸椎,脊椎和尾椎上等不同部位的骨頭上,長了很多瘤狀物和結核。這些骨質多餘物附著在它的身上。可見,這條恐龍活著的時候是多麼痛苦,最後,很可能是被這些瘤子、結核奪去了生命。

美國一位醫生說,他發現在一塊長30厘米的恐龍肱骨化石的一端,長有一塊像我們拳頭般大小的菜花狀的骨質增生物,這種異常增生可能是軟骨肉瘤。

陳列在美國自然曆史博物館中的鴨嘴龍化石骨架上,左肱骨曾骨折而引起過骨膜炎,而且有骨質增生現象。在該館的巨型恐龍——雷龍的尾椎骨上,能看到它生前患過化膿性骨髓炎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