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6
中國著名的恐龍化石產地
我國的恐龍化石不隻品種繁多,而且還非常豐富,有“超級大國”之稱。我國恐龍化石分布廣泛。在960萬平方千米的土地上,除台灣、福建省外,其他各省區都已發現恐龍化石,目前已知恐龍化石產地有近百個。
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是恐龍家族生活的時代,在四川省三疊紀晚期發現的恐龍腳印化石證實,那時就已經有恐龍在中華大地上棲息了。
侏羅紀和白堊紀是恐龍家族最繁盛的時期,這兩個時期的恐龍在我國也有大量發現。
我國侏羅紀的恐龍化石主要產於西南(雲南、四川、西藏、貴州)和山東、新疆、甘肅等省區;白堊紀的恐龍化石主要分布在內蒙古、山東和新疆,在中南和東南地區也有分布。
雲南祿豐、四川自貢和內蒙古錫林郭勒盟二連鹽池、巴彥淖爾蒙烏拉特後旗巴音滿都呼,恐龍化石埋藏量與種類之豐富,是我國的“恐龍之鄉”。
四川的侏羅紀恐龍化石,內蒙古的白堊紀恐龍化石,近年均有大量新的重要發現,受到各國恐龍學者的注目。
專家最近指出。從目前情況看,內蒙古是我國最大的恐龍化石埋藏地,恐龍化石埋藏遍及30多個旗縣,覆蓋麵積達40萬平方千米,居中國之最!
更令人驚喜的是,近年在我國河南南陽地區,發現了大量的白堊紀晚期的恐龍蛋化石,已出土的蛋化石多達10000枚以上,遠遠超過了世界已有恐龍蛋化石的總量;被許多專家稱之為世界第九大奇跡。
據專家估計,新疆的準噶爾盆地也可能埋藏著特別豐富的恐龍化石以及恐龍遺跡。因為那兒的地層有很厚的中生代陸相沉積,從三疊紀晚期開始,那裏就是一個巨大的陸相沉積盆地。
盡管我國已挖掘出了大理的恐龍化石,但還有更多的恐龍化石沒有被人發現,這還有待於人們掌握更多的恐龍知識,去發現和挖掘它們。中國恐龍化石豐富的原因
從我國豐富多采的恐龍化石上來看,在中生代,這些恐龍曾在這裏度過了爬行動物的黃金時代,從侏羅紀到白堊紀,時間長達1億多年。因此,它們在我國的土地上留下了相當多的遺骨和遺跡。
當時,恐龍為什麼喜歡中國的環境呢?
這首先得從恐龍的生活習性說起。恐龍是生活在陸地上的爬行動物,因此,必須有一塊可以落腳的陸地。那時,我國的陸地已基本上形成了,地勢也比較平坦,在遼闊的大陸上,分布著許多大大小小的沉積盆地或低地,如準噶爾盆地、四川盆地、鄂爾多斯盆地、內蒙古古陸上的低地及祿豐盆地等。在廣東、浙江、安徽、山東等省還分布有許多小型的沉積盆地。
但是,地球上的環境總是在不斷變化之中。美好的環境也會改變,就說四川盆地吧,侏羅紀時總的情況相當不錯,但進入白堊紀後,幹旱環境就降臨了。所以,四川省有侏羅紀的恐龍,卻不見白堊紀的恐龍。後來其他地方的環境也突然發生了變化,也許是山崩地裂,也許是幹旱洪災,也許是其他原因,總之對於這突如其來的災難,許多恐龍都難以應付,紛紛死去。
經過若幹年的地質變化,有的恐龍的屍體就慢慢地變成了化石。因此,我國的化石也就非常豐富了。最早發現的恐龍化石
荷蘭的馬斯特是赫特城外一些富含白堊岩石的山丘。人們在開采白堊岩石的時候,在礦場經常能找到古代海洋生物的化石。1770年,在城外彼得山下發現了一塊巨大的頜骨化石,比一個人的身體還大。在四英尺大的頜骨上長有短劍般牙齒。當時在這裏采集化石的德國退休軍醫霍夫曼出高價,買了一大塊頜骨帶回家。他拿給荷蘭解剖學家坎珀鑒定,坎珀認為是古代一種鯨的遺骸。但他的小兒子卻認為不像是鯨,鯨是哺乳動物,這塊化石的特征更像爬行動物。他認為這是生活在古代海洋中的一種巨大的蜥蜴。可是當今世界上並沒有這樣大的蜥蜴,於是有人想,這種頜骨很可能是屬於一種史前鱷魚的。
幾經輾轉,有一些化石碎片被帶到了法國巴黎。
巴黎自然曆史博物館有一位26歲的年輕生物解剖學家,名字叫居維葉。他對從荷蘭運回的這批化石很感興趣。於是,他對這個差不多拚成一個完整的下頜骨。進行了認真的研究。在短短的幾個月內,居維葉就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說這不是大象頭骨。也不可能是猛瑪象的遺骨,他認為這塊頭骨屬於一處熱帶巨大的蜥蜴。如果按照現代生存的蜥蜴身體比例計算,這種蜥蜴身體長度應該超過40英尺(12米)。
與此同時,英國一位叫科尼貝爾的牧師在沒有任何反對意見的情況下,終於把這類古代生物命名為“滄龍”。滄龍並不像蜥蜴,而是一種水生的食魚龍,它具有變成了鰭的四肢和一條健壯的尾巴。口中有銳利的牙齒。另外還有一位牧師、生物學家巴克蘭,他從這種古代深水中可怕的巨蜥的頭骨來推測,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他說:“不論它是多麼奇形怪狀,看來它的大小要大大超過所有的現存蜥蜴類;或許能在蜥蜴類中找到它的水生種屬”。
其實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滄龍是類屬於恐龍的一支。禽龍化石的發現
1822年,英國醫學博士基德恩·曼特爾博士的夫人在蘇塞克斯州采石場采石時,在白堊紀前期(約1億年前)的地層中,找到了幾顆某種動物的巨大的牙齒。
這些牙齒又大又奇特,曼特爾和妻子都沒有見過這麼大的牙齒,他們便請地質學家賴爾幫助鑒定。賴爾也說不出來這些牙齒屬於什麼動物,便把化石帶給居維葉,居維葉認為這犀牛的上門齒。曼特爾不同意居維葉所主張的犀牛是和巨型爬行類同時生存的觀點,因為牙齒是在上覆的土壤中找到的。按照居維葉的建議,曼特爾把這塊化石又送到了倫敦皇家外科學院的亨得博物館。在這裏,他看到了南美鬣蜥,這兩者竟是如此相似。這種鬣蜥的小牙齒和中生代岩石中采到的巨大牙齒實在太像了,於是曼特爾不加考慮就想給兩者取上同一個名稱。他推測,如果真有一種鬣蜥長著這麼大的牙齒,身長應該有60英尺。牧師、博物學家尼科貝爾看到他的命名後指出,有這種牙齒的古生物和南美洲鬣蜥畢竟不同一種動物,建議他另取名字。曼特爾經過認真考慮,把這種巨大的牙齒化石叫做鬣蜥的牙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