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個世紀中期開始,人們開始對恐龍蛋有了最初的發現,但那時,並不知道那些就是恐龍蛋。後來,在破殼的蛋內,發現了還未出殼的恐龍胚胎,這才知道這些蛋是恐龍蛋。
以後,世界各大洲都相繼出土了一些恐龍蛋化石,最多的一次是1993年,在我國河南省西峽等縣發現了大量的恐龍蛋化石,僅西峽一縣就出土了5000多枚。
這麼多的蛋化石被發現了,科學家經過研究後發現,這大部分化石是屬於白堊紀末期的。
為什麼白堊紀末期的恐龍蛋化石這麼多,而其他時代的恐龍蛋化石卻那麼少呢?
是那個時代的恐龍特別愛下蛋,最容易成為化石嗎?不是。
其實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恐龍滅絕前的情形。白堊紀末的恐龍蛋化石,之所以多,說明當時恐龍孵化率很低,大量蛋不能孵出小恐龍,結果長期埋在沙中變成了化石。相反,其他時代的恐龍蛋大多已孵出了小恐龍,因而形成化石的機會很少。
至於白堊紀末期恐龍蛋不能孵化出來的原因,目前大體上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白堊紀末氣候變得幹燥、寒冷,雌恐龍內分泌失調,導致生下了沒有孵化能力的薄殼蛋。
第二種說法是恐龍的性別是由孵化時的溫度決定的。白堊紀末時氣候開始變得寒冷,致使孵出的恐龍雌多雄少,造成性別比例嚴重失調。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多數雌恐龍下的蛋是沒有受過精的蛋。因此,就不能孵化出小恐龍。恐龍窩化石的發現
一些研究恐龍的古生物學家說,雌恐龍也像其他動物一樣,造窩、產卵、孵化、照料幼仔。得出這一結論的依據就是恐龍窩化石。
1978年,古生物學家在美國蒙塔那州的一處白堊紀晚期的地層中,發現了恐龍窩的遺跡。這在世界上還是第一次。
這個恐龍窩是橢圓形的,直徑約2米,中間深75厘米,這個窩完全建在一個土墩子上。窩的構造並不奇特,它與恐龍的近親鱷魚的窩非常相似,隻是規模要大得多。
這個窩好像是恐龍寶寶的幼兒園,裏麵有11個恐龍寶寶的骨骼化石。窩外不到2米遠的地麵上,還有4個幼小的恐龍化石,它們的大小與窩裏的小恐龍相同。
科學家在離窩不到百米遠的地方,發現有成年鴨嘴龍化石,它和幼龍是同類,可能這就是恐龍寶寶的爸爸和媽媽。
在離窩不遠處,科學家又發現一組小鴨嘴龍化石,但比窩裏的幼龍要大兩倍。小恐龍牙齒已開始磨蝕,表明它們已吃過一段時期的東西。
這些龍寶寶的分布和牙齒磨蝕的情況告訴我們,龍仔能吃食物,而且還能爬到窩外活動。它們的食物是由雌恐龍弄來的鮮嫩的樹葉。
在那個恐龍窩附近,科學家已挖出有200個鴨嘴龍標本,其中年幼的恐龍占80%。它們個兒大小是成年恐龍體長的1/20到1/2。
古生物學家根據這些珍貴的資料推測,小恐龍在未到成年恐龍體長1/2前,都是成群地在一起生活,而且受到自己媽媽的精心照料。恐龍的“龍骨”與化石
恐龍既然是一類絕滅了的爬行動物,也就是說它在世界上的一切活動,都已成了曆史的陳跡,故我們隻能通過它們遺留在地層裏的化石和印痕來了解它們。那麼,人們會問:什麼是化石?簡單地說,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遺體、遺跡經過自然界的作用埋在地下,經過長期的地質作用變成了和石頭一樣的東西,我們把它稱為化石。化石在被人們發掘出來以後,經過研究和複原,能夠說明古代生物生存時的形態和生活習性,進而解釋地質現象。
人們又會進一步問化石是怎樣形成的?在通常情況下,變成化石的大多數是生物遺體的硬體部分,硬體部分變成化石要經過石化作用。許多人覺得很奇怪,怎麼動物的骨頭會變成了石頭呢?這個道理說起來也很簡單,現在我們先舉一個生活中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