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7
在我國內蒙古發現的恐龍化石
在三疊紀晚期,遼闊的內蒙古內陸盆地形成了優良的地勢和適宜的氣候,吸引了大批的恐龍。
在白堊紀早期和晚期,內蒙古地區一度成了恐龍的樂園。後來,自然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急劇變化,沒多久恐龍就漸漸地滅絕了,於是這裏成了恐龍的墓地。
在當年生活在內蒙古一帶的恐龍群中,查幹諾爾恐龍、亞洲古似鳥龍、薑氏巴克龍、戈壁巴克龍、安氏原角龍等等都是有名的恐龍。
查幹諾爾龍是生活在白堊紀早期的蜥腳類恐龍,身長約26米,高約7.7米,抬起頭來有12米多高。從個頭來看,查幹諾爾龍在世界上都是非常罕見的。查幹諾爾龍的頭比一般的蜥腳類恐龍要大得多,它的大腿骨長達1.8米,上麵有許多凹穴,使肌肉附著十分有力。它的肩胛骨長1.5米,很細長,從查幹諾爾龍的身體比例可以看出來,雖然它體形非常大,但是行動起來也很靈活。想當年,在樹木蔥鬱,視野廣闊的內蒙古一帶,查幹諾爾龍憑借著自己獨一無二的優勢麵對著其他恐龍的瀟灑場麵。當一群查幹諾爾龍正在悠閑地品嚐著美味時,恐怕肉食性恐龍也懼怕三分,不敢輕易地來侵犯它們。
在中生代的內蒙古一帶,亞洲古似鳥龍也是非常常見的一種恐龍。它們的骨頭非常輕小,身體小巧而勻稱,行動敏捷。
薑氏巴克龍有大中小三種類型,大型的身長7.5米,高達3米,體重2噸左右。中型的身長5.4米,身高2.5米。小型的身長1.5米,高不足1米。薑氏巴克龍在生蛋前喜歡築巢,等到恐龍寶寶出生後,恐龍爸爸和媽媽一起在巢內哺育恐龍寶寶,一直要到恐龍寶寶能夠獨立生活為止。
戈壁巴克龍屬於中型或者大型鴨嘴龍,體長一般是5米左右,它們生活在白堊紀早期。後期恐龍蛋殼為何變薄
本世紀70年代,德國有幾位科學家在法國南部的普羅旺斯找到了數量極多的恐龍蛋殼化石。在研究中一個令人不解的怪現象,引起了他們的注意。
這些蛋是恐龍在絕滅之前一小段時間留下的,在電子顯微鏡下,蛋殼特別薄的大約占90%。在這一連續沉積的地層中,早期的蛋殼正常的厚度大約是2.8毫米;而時代最晚與恐龍絕滅的時期相當的地層裏,蛋殼厚通常隻有1毫米左右。這樣薄的蛋殼化石,在法國和比利時交界的比利牛斯科爾比埃的相應地層中也有發現。
這麼薄的蛋殼顯然很容易破碎,胚胎也易脫水而死亡,以至於無法孵化出小恐龍。科學家還發現,許多胚胎在孵化前就已經死了,這是因為蛋殼太薄,沒有能力為正在發育的恐龍胚胎骨,提供必不可少的鈣質。
那麼,是什麼原因使這些恐龍蛋殼變薄了呢?
科學家認為,這種情況可能是由於雌恐龍的內分泌紊亂造成的。恐龍的含鈣質的蛋殼與鳥類的蛋殼相似,當鳥類內分泌失調時,就會產下異常的蛋。
許多因素都有可能損害鳥類對鈣質的新陳代謝能力,從而產下有缺陷的蛋,甚至終止繁殖活動。這些因素是:缺少食物、受到驚嚇、惡劣的氣候引起的不適、食物中缺乏鈣質、體內“生物鍾”受到幹擾等等。
那麼使恐龍內分泌失調的原因是什麼呢?
一種說法是,白堊紀末地球氣候發生異常,氣候溫度變得太高或太低,恐龍很難適應氣候的變化,致使恐龍們的內分泌出現紊亂,產下了不合格的蛋。
另一種說法是,白堊紀末出現了含有毒素的有花植物,吃了這些植物,雌恐龍身感不適,新陳代謝被擾亂,還有,那時齧齒型動物開始出現,它們專吃恐龍蛋,雌恐龍受到驚嚇,新陳代謝受到幹擾。因而大大影響了蛋的質量。
在古氣候史上,白堊紀末地球的氣候的確曾發生過劇烈的變化,往昔恐龍喜歡的溫暖潮濕的熱帶、亞熱帶氣候漸漸為幹旱寒冷的溫帶氣候所代替。從恐龍的薄薄的蛋殼化石裏也可以得出這一巨大的改變。氣候的突然變化使恐龍難以適應。可見,在“恐龍時代”最後歲月中,恐龍的日子很不好過。白堊紀恐龍蛋的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