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這個“反雷達裝置”,夜蛾可以發現距離它6米高、30米遠的蝙蝠。夜蛾在截聽到蝙蝠的探測“雷達波”之後,如果蝙蝠離它還有30米遠,它就轉身逃之夭夭;如果蝙蝠就要飛過來啦,夜蛾身上的鼓膜器就告訴它將大禍臨頭,夜蛾便當機立斷,不斷改變飛行方向,在夜空中兜圈子、翻跟鬥,或者幹脆收起翅膀落在樹枝、地麵上裝死,想盡辦法讓蝙蝠找不到它的位置。
更令人驚奇的是,有些夜蛾還裝備有“電子幹擾裝置”。在它們的足關節上,有一種特殊的振動器,能發出一連串的“咋嚓”聲,用來幹擾蝙蝠的超聲波,使它不能確定目標。
有些夜蛾的反“雷達”戰術更高明,它們全身都是“反雷達”裝置。這就是它們滿身的絨毛,可以吸收超聲波,使蝙蝠得不到一定強度的回聲。夜蛾自己也能發出超聲波偵察敵情。
在這場特殊的動物“電戰”中,盡管蝙蝠飛將軍有一整套“電子進攻”手段,但在夜蛾巧妙的“電子防禦”措施麵前,不得不甘拜下風。
夜蛾小巧精良的“電子對抗”裝備,引起了科學家們的注意。他們要研究夜蛾是如何發射超聲波以及它的絨毛是怎樣吸收超聲波的。如果這些自然之謎被徹底揭開,應用到軍事技術上,就會發揮出意想不到的防衛和攻擊能力,來奪取未來戰爭的勝利。動物語言之謎
人類有語言,這是人類與動物的重大區別之一。
隨著人類社會的形成與發展,由於集體勞動和生活的需要,彼此之間要交流思想,於是,語言就誕生了。語言的使用,促進了人類的思維,使得大腦更加發達。語言的使用,也促進了勞動經驗的交流和積累,從而加速了生產力的發展。
動物有語言嗎?有的小朋友也許會說:“有,我們看的動畫片中,唐老鴨、米老鼠不是都會說話嗎。”的確,在童話中,在動畫片中,動物都會說話,不過別忘了,這是人們用擬人的手法在講動物的故事。
在動物界中,的確有“語言”存在,這是一個非常引人入勝的學問。有些科學家,畢生都在和動物交流,記錄、分析動物的“語言”,從中了解這些“語言”含義,了解動物是怎樣交流感情和信息的,他工作已經獲得了很大的成績。
表達意思和交流感情的工具
和人類的語言相比較,動物的“語言”要簡單得多。在同種動物之中,它們使用“語言”來尋求配偶,報告敵情,也可以用來表達友好、憤怒等感情。春天,是貓的發情期,一天晚上,貓就會出去尋找配偶,人們常可以聽見貓拖長了聲調的叫聲,這是在吸引異性。動物的“語言”,也用來溝通動物和主人的關係。夜晚,在農舍前,傳來一陣陌生人的腳步聲,看門狗伸長了耳朵,隨著聲音的接近,它狂吠起來,這是告訴主人:有陌生人靠近我們的家,要警惕。
雖然鵝的叫聲都是單調的“嗄、嗄、嗄”聲,有位叫勞倫茨的教授卻成功地翻譯出了鵝的“語言”。如果鵝發出連續6次以上的叫聲,意思是說:“這裏快活,有許多好吃的東西。”如果剛好是6個音節,則表示:這兒吃的東西不多,邊吃邊走。如果隻發出3個音節,那就是說:“趕快走,警惕周圍,起飛!”在鵝發現狗的時候,會從鼻腔中發出一聲“啦”的聲音,鵝群們一聽到這個聲音就驚恐地拍動雙翅,慌忙逃走。
狒狒是一種低等靈長目動物,在中央電視台的“動物世界”節目中,曾經介紹過它們的群居生活。根據科學家的分析,狒狒的語言已經很複雜,它由聲音由兩個部分組成,它們的語言包括20多種信號。當發現敵情時,狒狒王便發出一種特殊的叫聲,警告其他狒狒逃走或準備戰鬥。在動作上,狒狒可以有十幾種眼睛,它的眼、耳、口、頭、眉毛、尾巴都可以動作,表示出友好、憤怒等感情,如此豐富的聲音和動作,就組成了狒狒複雜的“語言”係統。
鳥類的“語言”也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人們常用“鶯歌燕舞”、“鳥語花香”來形容我們美好的祖國。研究鳥的“語言”的科學家發現,鳥的“語言”可以分為“嗚叫”和“歌唱”兩種。“嗚叫”指的是鳥類隨時發出的短促的簡單的叫聲,它們常常是有確定含義的。例如,雞(雞也屬於禽類,是飛鳥的“親戚”)的“語言”是我們常聽見的。在溫暖的陽光下,雞媽媽帶著一群小雞在覓食,它用“咯、咯……”的叫聲引導著小雞,而小雞的“卿、卿……”的叫聲也使雞媽媽前後能照應它的孩子們。這時,天空中出現了一隻老鷹,雞媽媽立刻警覺起來,向小雞們發出警報,展開雙翅,讓小雞們躲藏在它的翅膀下。
至於“歌唱”,主要是指在繁殖季節由雄鳥發出的較長、較複雜的鳴叫,關於這些“歌唱”的意思,科學家有不同的分析,歸結起來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是雄鳥在誘惑雌鳥,另一種認為“歌唱”是宣布“領域權”,表示這塊地方已經屬於它所有,別人不得侵犯。
科學家發現,海豚也有自己特殊的“語言”。在海洋生物中,海豚的“語言”是最複雜的,它可以使用多種聲音和信號,用來定位、覓食、求偶和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