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語言中的方言

在人類的語言中,有著方言,一個北方人來到南方,或者一個南方人去到北方,一時聽不懂那裏的方言。在動物中,同樣也存在著類似的情況。

每一種飛鳥幾乎都有自己獨特的語言,而且互不相通。有這麼一個故事,在某個動物園中,一隻野鴨闖人了紅鴨的窩中,把老紅鴨趕走,自己幫助紅鴨孵出了一窩小鴨,可是這些小紅鴨根本聽不懂野鴨的“語言”,不聽從它的指揮。小鴨們亂成一團,野鴨也毫無辦法。後來來了隻大紅鴨,它隻講了幾句“土話”,小紅鴨就乖乖地聽它的話了。

不僅不同種動物之間語言不通,而且同種動物之間也有方言。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佛林格斯教授研究了烏鴉的語言,而且將它們的語言用錄音機錄製下來。當成群的烏鴉從天上飛過時,佛林格斯教授在地上播放他先前錄製的烏鴉的“集合令”,這時烏鴉群就乖乖地降落在地上。當他將烏鴉的“集合令”錄音帶帶到另一個國家去播放時,就不靈了。他發現,居住的國家和地區的不同,烏鴉的語言也不一樣,法國的烏鴉對美國烏鴉的“講話錄音”就一竅不通,甚至於對它們的報湖號也毫無反應。

科學家們又發現,海豚的“語言”是世界通用的。單個海豚總是默不作聲,若有兩個海豚碰到了一起,“話匣子”就打開了,它們一問一答,可以聊上很長的時間。為了研究海豚的語言,美國科學家曾做了一個“海豚打電話”的實驗,把兩隻海豚分別關在兩個互不聯通的水池裏,通過話筒和揚聲器讓它們互相“交談”,然後錄下它們談話的內容,進行分析。當科學家將來自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兩隻海豚分別置於兩個水池之中時,這兩隻家鄉相距8000千米的海豚,竟然通過“電話”交談了半天。

動物的舞蹈語言和啞語

語言並不全是有聲音的。聾啞人之間的交談,全部靠啞語,也就是靠規範化了的手勢和表情。在動物界中,也有“啞語”。

蜜蜂之間的“交談”,是通過舞蹈來表達的。如果說它們全是用“啞語”,這也不確切,因為蜜蜂除了舞蹈的姿勢以外,還要用翅膀的振動聲來表達。振翅聲的長短,表示蜂巢到蜜源距離的遠近,振翅聲的強弱則表示花蜜質量的好壞,這樣,蜜蜂就能通過“舞蹈語言”和“振翅語言”把蜜源的方向、距離、蜜量多少等信息通報給夥伴。

人們很想通過“語言”來與動物通話,其中最普遍的也許是人與狗之間的交流。人們常說,狗對主人忠誠,確實,狗對主人的聲音十分熟悉,隻要略加訓練,它就能根據主人的口令趴下,躍起,坐下,站立,前進等等。

人們曾設想訓練黑猩猩“說話”。黑猩猩的智力在動物界中居上等,而且它們許多地方也和人相似。例如,猩猩沒有尾巴,和人一樣有32顆牙齒,胸部隻有一對乳頭,母猩猩每月來一次月經,懷孕期也是9個月。猩猩和人的血液成分也很相似,也有不同血型,麵部也同樣可以表現出喜、怒、哀、樂等各種表情。但可惜的是,它們的發音器官極不發達,大多利用手勢來表達意思。

在美國,有一對名叫加德納的夫婦,采用美國聾啞人通用的啞語,去教授一隻名叫“娃秀”的雌性猩猩。這隻小猩猩出生後18個月就在熱帶森林中被人捕獲,從此成為加德納夫婦的“養女”。他們非常用心地訓練娃秀,和它生活在一起,給它創造非常好的學習環境。為了不使聲音幹擾娃秀的學習,在小猩猩在場時,他們自己就用手勢交談。經過兩年的訓練,娃秀可以理解和領會60種手勢,其中有34種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靈活運用,如“吃”、“去”、“再多些”、“上”、“請”、“內”、“外”、“急”、“氣味”、‘聽”、“狗”、‘貓”等等,它還能將一些手勢連貫起來。

人們期望,將來能訓練猩猩來進行一些簡單的勞動。

利用動物“語言”為人類服務

科學家利用鳥的“語言”來驅趕鳥類。在飛機場的附近,大量鳥的存在是很危險的,萬一它們和正在起飛或降落的飛機相撞,會造成不堪設想的後果。機場人員設法錄下了鳥群的報警信號,並且在擴音器中不斷播放,使得鳥群驚恐萬分,遠走高飛。

科學家也正在利用魚的“語言”來捕魚。憑借高水平的聲納儀來探測魚群的位置,指導漁船下網,還可以人工模擬能吸引魚的聲音,如小魚在活動時的聲音,用來引誘魚群靠近。

人類在尋找宇宙中的生命時,也考慮過和天外生命“對話”的問題。科學家錄製了世界名曲,在太空中播放,希望能夠引來知音。人類也希望能與“太空人”對話,但用什麼語言去和他們交談呢?有科學家建議使用“海豚語”,理由是海豚的智力相當發達,它也希望能和人類進行交流。如果科學家的假設能實現,那將是一次很有意義的嚐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