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拉瑪”相會
〔法國〕阿瑟·克拉克
1908年6月30日,莫斯科城險些被一個巨大的隕星所毀滅;1947年2月12日,第二大隕星又在離符拉迪沃斯托克僅四百千米遠的地方轟然墜落;2077年9月11日,一個比太陽還亮的龐大火球從歐洲斜掠下來,造成60多萬人喪生,3座城市化為烏有,物質損失超過10億萬元。
毀滅性的浩劫震驚了人類,這種災難既可能在一千年內不再發生,不過,也可能在明天就會發生。
為這類慘劇不再發生,人類製定了宏偉的“太空衛士”計劃。50年以後,這一計劃以一種原來設計師所未曾料想的方式,證明了它確實有存在的必要。
到2130年的時候,以火星為基地的雷達平均每天會發現12顆新的小行星。“太空衛士”的電子計算機自動計算出它們的軌道,並將有關資料儲存到計算機龐大的記憶係統中去。
在“太空衛士”掌握的50萬顆小行星中,值得特別注意的隻有少數幾顆,它們能飛到離太陽較近的地方,可能會危及地球的安全。
最初編為31/439號的小行星還在木星軌道以外的地方運行時,就被發現了。
計算機計算出它的直徑至少40千米,讓人費解的是,31/439並不像通常的小行星那樣以橢圓形軌道像鍾表那麼準確地作著周期性的運轉。它是星際空間一個孤獨的流浪者,正在作它首次亦即末次的進入太陽係的遨遊——因為據計算,它的運行速度太快,太陽的引力場不能捕捉它,它將經過木星、火星、地球、金星和水星的軌道,並不斷加速,然後繞過太陽,再一次走向未知。
就在這時,計算機開始閃爍起“我們發現了令人感興趣的東西”的信號。太空衛士總部更為轟動了。天文學家們決定用印度教眾神的名字給它命名,以代替簡單的編號。
因此,31/439號小行星被命名為“拉瑪”。
天文學家威廉·史坦頓博士對拉瑪產生了不可言狀的激動心情,他用反射天文望遠鏡常常久久地觀察著。接著他從計算機上獲悉:拉瑪在自轉。但是自轉速度奇快,別的小行星的每一“天”是數小時,而拉瑪隻有4分鍾!
史坦頓進行了一些快速計算,得到了難以相信的結果。這個小世界的自轉速度在其赤道達到每小時一千千米以上。如果要在它的上麵著陸的話,隻能在其兩極,其他任何地方都是危險的,因為赤道上的離心力足以把任何物體狠狠地甩出去。
拉瑪的神秘特色引起更多人的注意。經過論證,最後太空顧問院決定探查拉瑪。他們將一艘即將從火星發射到海王星外的昂貴的太空探測器進行了改裝,從火星的內衛星“太衛一”上發射進入軌道。在距拉瑪一萬千米時,探測器就拍到了許多照片,從這些照片可以看出,拉瑪的主體是一個十分完美的幾何圓柱體,其完美程度是無以複加的,幾乎可以使人們相信它是在車床上車出來的。兩個圓端麵的中心相距50千米,圓麵相當平坦,隻是在其中一個圓麵的中心地帶有一些細部結構,圓麵的直徑大約是20千米。它的形狀就像一個巨大的家用鍋爐。
探測器上帶有攝影機的分離艙穿過拉瑪的微小重力場所繪出的彈道軌跡提供了一個至關重要的情況:這個圓柱體的質量很輕,它不可能是一個實心體,它是空心的。空心就證明了它並非自然物體,而是人工製造的。
太空顧問院決定進一步探查拉瑪,正在進行正常星際業務的“大力號”宇宙飛船接受了與拉瑪會合的任務。“大力號”是太陽係中惟一可能與這一“入侵星客”會合的太空飛船。人們不得不強行奪走“太陽係勘察局”3艘飛船的燃料來為這艘重5千噸的“大力號”加油。
盡管“大力號”使用了這些額外的推進劑,它仍然花了很長時間和很大努力才追上拉瑪。現在,這兩個飛行體就要合二為一了,一道向太陽方向飛去。
拉瑪在“大力號”隊長諾頓的眼裏越來越清晰了。這位身經百煉的宇宙飛行員不覺產生一種從未經曆過的危險感。以前,當他每次著陸時,總是預先知道將會遇到什麼情況,雖然存在著發生意外事故的可能性,但像這樣無把握的情況還是第一次。
“大力號”飛船在離圓柱體北極不到一千米的上空盤旋。諾頓隊長在仔細地觀察著著陸點。經過反複考慮後,他決定避免在最明顯的地方著陸,即不在整個圓麵的中心點著陸。一個直徑一百米並帶明顯標記的圓盤正好位於北極麵的中心,諾頓完全有理由認為這是拉瑪的主要入口。他覺得,用他的飛船堵住人家的正門,也許是一種不明智的行為。
但是“大力號”如果在偏離軸心哪怕隻有幾米的地方降落,它也會由於拉瑪的高速自轉而滑離北極的中心地區,被無情地拋到太空去。幸運的是,拉瑪的設計師們已經提供了解決辦法。在極軸周圍均衡地設置著3個低矮的碉堡式結構,每個直徑大約為10米。如果“大力號”能在這3個“碉堡”中的任意兩個之間降落,拉瑪的離心力將使“大力號”壓在碉堡上,並使它穩固地留在那裏,正好像一艘輪船在漲潮時被牢牢拴在碼頭上一樣。
“大力號”慢慢地降落,像一朵雪花一樣,平穩、輕盈地飄落到登陸點上。
諾頓激動地向太空顧問院專設的“拉瑪委員會”報告:“拉瑪基地。‘大力號’已著陸。”畢竟,這是自從人類一百五十年前第一次登月以來,最重要的一次著陸。
拉瑪像墳墓一樣靜寂無聲——也許,它就是一座墳墓吧。在任何頻率上都收不到它的無線電信號,它安靜得使人惶恐。
諾頓得到的命令是先等24小時,然後再出艙探測。第一次艙外活動,諾頓隻帶了卡爾·麥瑟少校作伴,麥瑟意誌堅定,足智多謀,在飛船上負責生命保障係統。
拉瑪的重力場再加上離心力場,使他倆有了幾克的重量。諾頓朝隻有10米遠的一個“碉堡”走去,剛移動幾米遠,就在這平滑如鏡,看來是金屬製成的牆壁上發現了一個輪軸。他小心地拉了一下輪軸上的類似把手的東西,這時輪子輕而易舉地從牆麵上移上來一點。諾頓嚇了一大跳,以為是觸動了拉瑪內部的報警裝置,然而拉瑪卻毫無反應。他和麥瑟試圖轉動輪軸,紋絲沒動;反向一轉,輪子轉動了一圈,接著,半米遠以外的“碉堡”的弧形的牆壁開始移動了。幾粒塵埃被一縷外逸的氣體所推動,向外衝去,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它們像鑽石那樣熠熠閃爍。
通向拉瑪的門打開了。
諾頓和麥瑟走了進去,先進入一個過渡艙。過渡艙是一個簡單的旋轉式圓柱體,一側開有一個很窄的入口,人就從這個入口進去,然後使圓柱體旋轉180度,狹窄入口就會正好轉到另一個過渡艙門口,一跨步就可以走出來——噢,在目前情況下應該說漂浮出來。
“拉瑪人幹活真地道。”諾頓禁不住誇讚起來。
他們通過3個類似的過渡艙,最後來到一個筆直的走廊。裏麵漆黑一團,恐怖著呢。他們扭亮手電,繼續向前走了大約半千米,又經過3個過渡艙。這500米也許就是拉瑪外殼的厚度啦。
諾頓係上安全帶打開了身上的推進器開關,然後就滑過短短的通道,幾秒鍾後,他就進到拉瑪裏麵了。
裏麵更加漆黑,手電的光亮太微乎其微了。所有的計算都表明那一頭的牆壁遠在數10千米以外。諾頓發射了5個長延時照明彈,拍下了大量照片,才初步弄清了拉瑪的大致輪廓,了解了它龐大的規模。他正處在這個巨大的空心圓柱體的一頭,在他四周,台階斜坡往上升起,直通到上麵的厚實牆壁。他感覺到,他並非處在這個陌生的、裏外顛倒的世界的最低點,而卻是處在最高點。從這裏看出去,一切方向都是朝下,而不是朝上。
通過得來的資料分析計算,拉瑪的整個內部空間有50千米長,16千米寬,兩頭均呈碗狀,並有相當複雜的幾何構造。
諾頓向“拉瑪委員會”報告:
“……我們把自己站的地方叫北半球,現在我們正在這裏的軸線附近建立第一個基地。
“從當中的轂形中心點往下,有3個梯子與頂麵成120度角輻射出去,它們差不多各有1千米長,直抵下麵的一個平台。從那裏開始,沿著梯子的延伸方向,有3條扶手階梯一直通到下麵的平原上去。如果你能設想隻有3根等距離傘骨的一把雨傘,那麼你們對拉瑪這頭的情況就相當清楚了。
“每條傘骨不是直接通下去,而是被5個環形平台隔斷,我們估計大概總共有兩萬到3萬級台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