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輪革命家”亨利·福特(2 / 3)

當他坐在車上,手扶轉舵,準備啟動時,糟糕的事情發生了。在造車時他全神貫注,心無旁鶩,甚至沒有注意到車庫的門太小,車子根本開不出去。他幹脆拿斧頭砸掉了一部分磚牆,才把車開了出來。他的朋友詹姆斯·畢曉普在前麵騎著一輛自行車招呼行人,為他開路。行駛過程中,有一根彈簧斷了,他很快就修好了。然後,亨利·福特回家睡了幾個鍾頭,又去上班。後來,他為了向父親顯示一下他的發明,將這輛車開到他父親的農莊,但威廉·福特拒絕上車。他說,幹嘛為了過那一小會兒癮,拿性命去當兒戲。

亨利·福特把他的第一輛車賣了200美元,緊接著就用這筆錢開始製作第二輛車。在一次會上他見到了愛迪生。愛迪生向年輕的福特提出了一係列尖銳的問題。在福特扼要地陳述了他的想法之後,愛迪生對他說:“年輕人,你說到點子上了,你抓對了——一個自帶燃料、自成一體的機器,幹下去吧!”這就是他所需要的全部鼓勵,特別是它來自偉大的愛迪生。

福特的第二個車型比第一個重了不少,更像一部汽車,而不大像四輪自行車。他請一位名叫威廉·墨菲的木材商人乘車在城裏跑了一圈,爭取他對這個項目投資。“好的,”墨菲安全回家之後說,“我們現在就組建一個公司。”

1899年8月,墨菲邀集一批人成立一個財團,拿出15000美元,支持福特的底特律汽車公司。從這時起,福特離開了底特律愛迪生公司,把全部時間花在汽車上。他在愛迪生公司的上司亞曆山大·道很賞識他的才能,想勸他改變主意,對他說:“未來屬於電,而不是汽油。”對於福特來說,任何勸阻都無濟於事,他猶如整裝待發的航船,隻能乘風破浪地前進。在底特律汽車製造公司成立不到半年的時間裏,他就設計並製造出了一輛新車,但他仍然感到很不滿足。在他看來,這種車還是太貴。福特急於要造一種便宜的車,但他的股東們不積極。1900年11月,公司瓦解了。

福特一如既往堅定地製造他的基本車型。他認為,要吸引人們對他的注意,超過那幾十家與他競爭的汽車製造商,最好的辦法是參加賽車。1901年,他參加了在格羅斯角舉行的汽車競賽。當天有100多輛車型各異的汽車停在格羅斯角廣場,場景十分壯觀。觀賽的人群擠滿了廣場四周,好不熱鬧。在廣場中間,隻見有的車手已自信地坐在車上,手扶操縱器,一副整裝待發的樣子,然而有的車手卻還在不停地修理他們的汽車。

上午9點,一聲槍響,隨著陣陣驚心動魄的轟鳴,車隊出發了。車手們爭先恐後地想加大油門開到最前麵。可是,車隊剛剛開出幾英裏遠,路上就滾落了好多汽車小零件,有的汽車竟然自動熄火,任憑車手怎樣擺弄,再也不啟動了。然而,這時福特的車卻開到了最前麵,10英裏後,大部分汽車都由於各自的原因不能比賽了,隻有福特的車竟然跑完了25千米的路程。當天的《底特律晚報》對這場比賽進行了報道:“我們看到在這場比賽中,亨利·福特先生不僅征服了他的對手,而且征服了一個時代——蒸汽文明的時代。”

從此,福特便在新興的機械界小有名氣,這場競賽把他推到了汽車競爭隊伍的領先地位。兩年後,即1903年,他開始創辦福特汽車公司,那時他已年滿40歲。

開創汽車時代

當福特開始生產汽車時,全城已有800輛汽車。那時的汽車隻是富人的奢侈品,是有錢人用來擺闊的玩意兒。當地的周刊《底特律星期天之夜》在1907年發表觀察家文章說,“最好的司機都是仆役階級出身”,依據這些人就可以“準確地知道他們的主人想用汽車幹什麼”。

亨利·福特想造的不是這類車,打從開始,他就決心要製作一種普通百姓都能買得起的車。他的興趣在於幫助像他這樣的人,尤其是農民,解決運輸問題。他覺得他的親人是農民,是普通百姓,如果能夠使他們的生活過得舒適些,他會由衷地感到高興,而做到這一點的秘訣是大批量生產。

為了實現醞釀已久的夙願,福特在自己的公司裏要做的是兩件事,一是設計一種簡單、耐用、絲毫沒有華而不實的裝飾、連農民都能開的車。這就是1908年讓福特的事業騰飛的T型車。T型車是一種巧妙簡單的機器,如果什麼地方出了毛病,普通的車主都能排除並且修好。當時美國的道路大部分是未經改造的為馬車所用的土路,豪華車望而卻步,T型車則通行無阻。

第二件事是讓T型車投入大批量生產,這樣便可以大幅度降低T型車的成本,使普通百姓,特別是農民都能買得起。

於是,福特買下了海蘭帕克的地皮。在這裏,他應用最現代化的生產理論,特別是溫斯洛·泰勒的理論,使工業生產過程絕對合理化。這個理論就是把每種操作都劃分為更小的單元,使每個單元可以實現機械化,提高速度,最後彙入一條生產線。從零件到組件,到成品,逐步從小變大。這裏連續性高於一切。

1913年,生產過程按泰勒的理論開始運行了。在現代裝配線上裝的第一個部件是磁電機線圈總成。過去,一個工人從頭到尾製作一台飛輪磁電機,他必須是熟練工,一個能幹的工人一天能完成35到40台。現在,有了磁電機裝配線,線上分為29道工序,由29個人操作。用老辦法做一台磁電機要花20分鍾,現在隻需要13分鍾。

福特和他手下的人很快在工廠的其他部門開展同樣的工作,不久就在發動機和變速箱裝配上推行了類似的辦法。然後,在1913年夏,他們開始抓總裝,因為其他工藝過程都加快了,總裝就成了薄弱環節。過去是工人們圍繞著一個固定不動的金屬物體——他們正在裝配的汽車緊張地工作。如果叫人不動,而叫半成品車在生產線上移動,經過工人麵前,工人就可以少浪費時間。

1914年1月,福特安裝了第一條自動傳送帶。他說,那是工業企業使用的第一條自動線,它是仿照芝加哥屠宰場輸送牛肉的高架傳送帶製作的。在采用了這項革新之後,僅幾個月的時間,福特公司裝配一輛汽車的時間隻需93分鍾,然而在他剛生產T型車時,製造一輛車需要125小時,這是多麼巨大的成就啊!

為了慶祝這個勝利,福特的高級經理們在底特律的龐恰特雷恩飯店舉行了一次宴會。他們裝置了一套簡單的傳送帶,用一台5馬力發動機和自行車鏈條傳動,繞著飯桌輸送飯菜。這充分代表福特公司早期的精神、同事間的情誼和信任。

福特仍沒有滿足已經取得的成就,他的理想是,一分鍾生產一輛車。他隻花了12年的時間就達到了這個目標,而在那之後5年,即1925年,他每10秒鍾就能生產一輛車。他的名字不僅是有些汽車的標誌,而且成了一種生活方式的標誌,甚至出現了一個動詞“福特化”,意思是使產品標準化、流水化並大批量生產,使價格降到普通人都買得起。

在生產T型車初期的一個董事會上,福特曾說:每當我把車價降低1美元,我就增加1000個新買主。於是他每年都狠狠地降低價格。1910~1911年每輛車780美元,次年為690美元,接著降至600美元、500美元。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降到了360美元,福特以這個價格售出了730041輛車。當時,他的汽車產量超過世界上任何一家汽車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