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菌的克星科赫(1 / 3)

病菌的克星科赫

在17世紀以前,人們還沒有發明顯微鏡。那時候,觀察微小的東西,隻能靠肉眼,最多隻能用放大鏡,能放大10倍左右,算是很不錯的了。也就是說,把一根頭發放大,最多隻能放大像一根縫衣服的線那麼粗。

那時候,人們還看不到細菌,因為它很小,要放大上百倍以上,才能看得見。

17世紀的時候,荷蘭有一個給人當看門人的青年,名叫安東尼·列文虎克。他喜歡擺弄放大鏡。他把幾塊不同的放大鏡組合在一起,結果,這種組合鏡能把物體放大100倍以上,這就是顯微鏡。列文虎克從牙縫裏取一些牙垢,放在顯微鏡下,他發現牙垢裏有好些小家夥,有圓球形的,有長條形的,這就是細菌。

在列文虎克的時代,沒有人注意到細菌和人們生活的關係。一直到19世紀,人們才利用顯微鏡來研究細菌,並且逐漸發現,人們所患的好多疾病,是由這些細菌引起的。

最早對細菌進行研究的人有好幾個,科赫就是其中的一位。

平凡的小男孩

在德國漢諾威市克勞斯特爾鎮,住著科赫的一家。老科赫是這個鎮上一家礦山裏的高級職員。老科赫有一個賢慧的妻子,為他料理家務,讓老科赫安心地去工作。

那時候,人們可不懂得什麼計劃生育。老科赫夫婦也是這樣,沒有很好地計劃生育。他們幾乎每年都要養育一個孩子。他們連續生育了13個孩子。羅伯特·科赫是其中的第三個,也是我們這裏所要介紹的科赫。

小時候的科赫也沒什麼奇特的。他與一般孩子沒什麼兩樣。由於孩子多,父母也照顧不過來,隻是讀書、吃飯才有工夫招呼大家在一起。

有一天晚上,老科赫工作完畢,回到家裏準備吃飯。飯前,他們像往常一樣,要把十多個孩子集中起來,點名報到。隻是到了這個時候,才發現羅伯特·科赫不見了。這可急壞了媽媽,她吩咐別的孩子別再亂跑,自己和老科赫去找老三這個調皮的孩子。他們先到花園,找遍了每一個角落,沒見到他的影子。他們又來到鄰居斯特勞斯家找小科赫,也沒有下落。還是老科赫想起房後的小池塘,夫婦倆趕忙向小池塘找去。

天快黑了,遠遠望去,好像有個影子。走近一看,果然是小科赫。隻見小科赫蹲在池塘邊入神地望著池塘,他還沒發現有人向他走來呢!母親趕上一步,把小科赫摟到懷裏,心疼地責備小科赫:“孩子,你怎麼自己一個人跑到這裏來了,也不告訴爸爸媽媽一聲?你在這裏幹什麼?”“媽媽,我……我在這裏看。您看,船!”說著,用右食指指向池塘裏。媽媽順他指的方向望去,隻見遠處大湖裏一隻白色的小船,正順著微風搖搖晃晃地飄向遠方。

小科赫從小就向往成為一名水手,長大了乘船到大海裏去航行,到遠方的大海中,無憂無慮地飄蕩……

走上醫學的道路

小科赫想當水手的理想並沒有實現。漢諾威城離海還很遠,與海接觸的機會畢竟不多,與船接觸的機會那就更少一些。

8歲那一年,母親帶著小科赫到克勞斯特爾城外一座古老的教堂去。在那裏,人們正在哀悼著一位去世不久的牧師。

在回家的路上,科赫用好奇的眼光望著母親,問道:“媽媽,牧師為什麼會死的?”“他是得了病死的。”“他得的是什麼病呢?”小科赫緊追不舍。“是一種發熱的病。在我們這裏,還沒有一個醫生能治好他那種病。”“那是什麼病呢?那叫什麼病呢?”小科赫總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大家都說這是一種絕症,隻要得了這種病,就沒有救藥了。”

小科赫睜大眼睛,入神地聽著,好像在思索著什麼?正是這樣一個問題,深深地打動科赫的心。他一直在想著: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絕症”,他也暗暗下定決心,將來我總要有一天能把絕症弄清楚。這個好奇心,驅使著科赫走上醫學的道路,走上他大有作為、大顯身手的寬廣的路。

科赫在18歲讀完中學,然後又在克勞斯特爾的大學預科班讀了1年。以後,他考入德國哥丁根大學醫學院,開始了他大學的生涯。

大學生涯

當時,科赫在醫學院學習時的老師名叫雅可布·享爾。他是有名的解剖學家和病理學家,曾對疾病提出一種傳染的理論。享爾認為,有很多病是可以互相傳染的,沒有病的人隻要接觸到病人,就會受到傳染。科赫對這個學說非常感興趣,他在回想,他家鄉那位牧師得的是不是就是傳染病呢?

科赫學習非常努力,成績也總是名列前茅。但他有一個缺點,就是粗心,在他的筆記中,經常出現一些筆記的錯誤。對於這一點,享爾老師十分注意。他深知要把科赫培養成才,首先要糾正他這粗心的毛病。有一次,享爾把科赫叫到辦公室,交給他一部論文稿,要求科赫把它從頭到尾謄抄一遍。科赫從頭到尾翻了一下,發現文稿字跡清楚,並不難看懂。他覺得很奇怪,終於問享爾老師:“老師,這不是很清楚嗎?幹嘛還要費工夫再抄一遍呢?”秋赫感到疑惑不解。享爾已經看透了科赫的心思,就對他說:“是的,這稿並不亂。但你要知道,抄寫一遍,主要是要你重視每一件工作,不要馬虎出錯。聰明的人大多看不起這種繁重乏味的謄抄工作。我們從事醫療工作的人,一定要具有一絲不苟、認真負責的精神。醫療與抄寫可不一樣,抄錯了可以修改。醫學上如果出一點差錯,那可是人命關天的大事,沒法挽回的呀!”老師的告誡深深打動科赫的心,使他深深懂得醫療研究的重要性。從那以後,他處處謹慎小心,極少出現過去那種粗心大意的錯誤。

23歲那年,科赫學完醫學課程,並榮獲醫學博士的學位。他在漢堡總醫院實習了3年臨床之後,就到波森的拉克威茨開業行醫。

不久,發生了普法戰爭。當時,因為他患有屈光不正症,也就是近視眼,所以不能參軍。科赫是一位愛國者,在他堅決的要求下他成為醫療隊一名誌願軍。他隨軍到前線,為傷病員治療各種病症。當時,醫學的水平還有限,還不知道細菌是人體病害的主要敵人。戰傷使很多士兵和平民的傷口感染,最終因敗血症或毒血症奪走了無數傷病員的生命。科赫親眼看見這些傷病員活活被折磨死去,心中十分難受,這更激起他對病原體進行研究的決心。

生日禮物

普法戰爭結束後,科赫複員了,他再次來到波森當一名開業醫生。這次他是在沃爾斯登鎮行醫的。他每天除了給人看病外,就是沒日沒夜地研究致病的病原菌。當時,顯微鏡雖然已經發明了一百多年了,但人們還沒有充分利用它來研究細菌。人們更沒有想到在顯微鏡下麵能顯現出這些與人體疾病有密切關係的細菌原形。

科赫決心對細菌進行研究。他開始用顯微鏡來觀察這些微小的生物。顯微鏡是他不可缺少的武器。開始,科赫用的是一個很粗糙的顯微鏡,其放大的倍數很有限。他多麼想要有一個好一些的顯微鏡啊。

有一天,科赫正聚精會神地在自己簡陋的實驗室裏工作,埋頭看書。妻子悄悄地走進實驗室,手裏拿著一個盒子,這盒子包裝得還相當精致。“親愛的,你知道今天是什麼日子?”妻子含情脈脈地問。“什麼日子?親愛的。”科赫邊轉過身來,邊思索著。“看你!連自己的生日都忘記了。”

科赫這才恍然大悟,原來,他沒日沒夜地隻顧埋頭自己的工作,根本想不起自己的生日。他已經度過了30個春秋了。妻子把盒子細心地放在桌子上,仍然含情脈脈地對科赫說:“親愛的,我把全部積蓄都拿出來了,把這個禮物送給您,希望您能喜歡。”科赫急忙把盒子打開。“啊哈!太妙了,太好了。是一台顯微鏡!”科赫禁不住跳了起來,他朝思暮想能得到一台精致的顯微鏡,在他30歲生日的喜慶日子裏終於實現了,他多麼感謝自己的妻子啊。他一把抓住妻子的手,淚水不禁奪眶而出。他用勁地握住——不,是捏住妻子的手,直到妻子感到受不了地叫了起來,他才鬆開,連連說:“太感謝了,太感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