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有關大洪水的傳說記載在《聖經》裏。在《聖經·創世記》中寫道:“此事發生在2月17日,這一天,巨大的深淵之源全部衝決,天窗大開,大雨40天40夜澆注到大地上。”原來,當上帝創造了萬物和人以後,由於人不按上帝的旨意行事,造了不少罪孽,上帝非常憤怒,為了懲罰世人,準備天降大水,把人類全部淹掉。可是,人世間有一位善人諾亞,上帝就把大洪水的消息告訴了他。這位善人造了一個方舟,稱諾亞方舟。他和他的家人乘著方舟,在大洪水中漂流了40天,擱淺在高山上。為了探知洪水是否已經退去,諾亞連續放飛了3次鴿子。等到第三次,鴿子從遠方銜來一枝翠綠色的橄欖枝,諾亞知道大水確實已經過去。

據說,這位大善人靠著這隻方舟,逃脫了這場世界性大劫難。今天的人類就是這位善人傳下來的。

在古巴比倫也有類似的傳說。人們在出土的公元前3500年的蘇美爾泥版文書中,找到關於大洪水的如下記載:“早晨,雨越下越大。我親眼看見,夜裏大粒的雨點就密集起來。我抬頭凝視天空,其恐怖程度簡直無法形容……第一天南風以可怕的速度刮著,人們都以為戰爭開始了,爭先恐後地逃到山裏,什麼人都不顧,拚命逃跑。”

在印度,大洪水傳說記載在《摩奴法典》裏。據說有一位名叫摩奴的苦行僧在恒河沐浴,無意中救下一條正被大魚追趕的小魚。他把這條小魚帶回家,放到水池裏養大,又送回恒河裏。小魚告訴他,今夏洪水泛濫,將毀滅一切生物,讓摩奴做好準備。洪水泛濫時,小魚又拖著摩奴的大船到安全的地方。此後,摩奴的子孫繁衍,成了印度人的始祖。

在中國西南各少數民族中,在美洲130多個印第安部落中,同樣也有類似的傳說。

難道上述各民族中關於大洪水的傳說純係民間傳說,沒有任何事實根據嗎?它們之間有沒有一定的聯係呢?在這麼多民族世代流傳的傳說中,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大洪水,這難道是巧合嗎?

人們是否可以透過傳說的“外衣”,去發掘一下其間合理的內核呢?我以為,這其中確有一些問題可以探討。

現在我們來做一個簡單的分析,看看東西方的傳說有什麼異同。

不同點,可能反映出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在東方的中國,對於自然界的態度,一直是比較積極的,相信隻要經過人的努力,自然災害是可以防治的。於是就產生了上麵所說的大禹治水的故事。在西方,宿命思想比較嚴重,以為自然災害是上帝強加在人類頭上的,除了利用“諾亞方舟”死裏逃生以外別無其他辦法。

相同點對於我們更有意義。第一,大洪水發生的時間大體相同,都發生在人類文明的初期,距今大約在七八千年以前;第二,大洪水是人類發展的分水嶺,洪水過後,人類開始了新發展。

我們再來看看這兩則傳說發生的地點。中國大禹治水的傳說大約發生在中國黃河流域,而西方的傳說,大約發生在西亞的兩河流域。不管是黃河也好,還是兩河流域的底格裏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也好,都有發生洪水的可能。問題是那時的洪水何以能夠造成那麼大的災難,以至於幾千年以後在人們口頭上還流傳著關於大洪水的傳說呢?

我們在“古代的冰期是怎樣形成的”那篇文章裏提到,目前世界正處在第四紀冰期中最後一個冰期後的間冰期。這個間冰期開始於1萬年以前,從冰期到間冰期,氣候有一個從寒冷到溫暖的過渡階段。在此期間,發生特大洪水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由於氣溫的上升,高山高原的冰川開始大量融化,融水進入河流,必然會形成洪水。其洪水規模自然也是十分巨大的。可惜當時的人類還沒有發明文字,不能把那時的情景記錄下來,隻能靠口頭語言代代相傳,最後形成流傳至今的上麵提到的有關大洪水的種種民間傳說。

到了距今8000年到3000年間,世界氣候變得更加溫暖,世界上許多地方的降水也比今天要多。科學家們把這段時期稱之為氣候適宜期。這個氣候溫和、雨量較多的時期,也是人類高速發展的時期。在中國的黃河流域,人類學會了農耕和家畜的飼養。出現了以彩陶文化和黑陶文化為代表的兩大文化係列。這個時期,是中華民族最為繁盛的遠古時期之一。在兩河流域,曾經繁榮一時的巴比倫文明也使世界矚目。

第四紀期間,冰期與間冰期相互交替出現,使人類從森林走到平原,經受了多變環境的鍛煉,能力與智慧得到提高,特別是那次大洪水過後,人類發展曆史出現明顯的轉折,並開始大踏步前進。

上述意見隻是一家之言,也並不一定能被大多數學者所接受。但是,在這裏,我們把這個問題提出來,還有另一層意思,那就是,對於古代一些民間傳說,切不可一概斥之為荒誕之詞,而不予理睬。也許透過這些傳說,還會發現一些有關自然之謎的真相呢!山崩是因為地核在運動嗎

中國雲南省龍陵地區曾經有兩次75級和76級的強烈地震連續發生。受地震影響,震中附近100餘平方千米範圍之內的廣大山區,大小石塊和土順坡滾落與崩塌,把大片稻田破壞了,許多溝渠也被堵塞了,附近的一個電廠的設備甚至也被完全破壞了。當地老百姓稱這種現象為“山剝皮”。

實際上“山剝皮”就是山崩的一種。通常山崩會在坡度較陡的山區之中發生。它是在重力的作用下岩石出現坍塌的一種地質現象。它的發生一般由地震時所造成的山體震動所促成,在沒有地震發生的時候,也可以發生山崩的現象,有時還異常猛烈,能夠導致人們可以感覺到的地震。

山崖上的岩石,在山崩之前,就已經在那裏因風化等地質作用而分崩離析,一旦無法繼續維持下去,就會坍塌,這就是山崩。但是通常這種山崩規模非常小,僅僅局限於個別的地點。

陡崖上的岩石有時並未完全破裂,地心的引力還無法使它從母體墜落,可是,山體在地震的作用下發生了震動,於是,這些還未完全破裂的岩石飛快地分崩離析,紛紛向下墜落,山崩發生了。那些比較平緩山坡的石塊有時會被強烈的地震震得隨坡滾下。所以,由地震而引致的山崩,一般規模較大,範圍也較為廣泛。

山崩時常給人民的生命財產帶來極其嚴重的災害。發生在智利的一次85級地震,曾造成了大範圍的山崩,墜落的岩石把河道堵塞了,湖水不斷上漲,最後湖水泛濫,把湖東65千米處的瓦爾迪維亞城淹沒了。

在其他地方也常常發生與此相似的情況,不過我們可以對山崩造成的災害提前進行防治。我們可以在事前有計劃地把那些可能墜落的危石處理好,或是把一些適宜的防坡壩修築在一些極易發生山崩的陡坡懸崖上,這樣可以使山崩的災害減少至最小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