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亞述人寫的泥版上,也有類似的洪災記錄。據說,這塊泥版保存在亞述國王亞述巴尼帕一世的藏書樓內,不知後來怎麼摔成了碎片。1872年,一位英國考古學家在重新拚合這塊泥版時,驚奇地發現泥版上竟有著與《聖經》諾亞故事非常相似的水災記錄。

於是專家們認為,所有這些描述指的都是同一次洪水,而且這次洪水在公元前5000年以前的某個時間曾淹沒了整個世界。後來科學家經過考證的確發現,在地球史、人類史上,確實發生過全球性的洪水災難。洶湧的洪水曾經猖狂地將大陸淹沒,致使桑田淪為滄海,直到後來洪水退去,人類才再次來到這些地方生活和繁衍後代。

現在,世界氣溫逐年升高,海平麵也在一直上升,人類是否也將麵臨著一場洪災呢?

在1989年11月21日召開的拉美和加勒比氣象和水文經濟效益技術大會上,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戈德溫·奧巴西不無擔心地指出:“據世界各地170個氣象站關於地球大氣汙染的報告,目前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1880年提高了50%。”由於溫室效應的原因,2020年的地球氣溫將比現在升高4℃。別小看這小小的4℃。它會使南北極大量冰山融化,世界洋麵也將因此上升40~140厘米!

假如世界洋麵上升1米,情景又該如何呢?科學家告訴我們,到那時,不僅那些珊瑚島國會遭受滅頂之災,就是沿海一帶地勢平坦的三角洲與河口三角洲也會被海水無情的吞噬掉。許多島國的居民將不得不背井離鄉,為了尋找一塊安身之地而四處奔波。有些國家的大片肥沃耕地,也會淪為海域,從而造成糧食短缺,人們將生活在饑餓和恐懼之中。就連美國的陸地麵積也要減少20萬平方千米……地球磁場為什麼會“翻跟頭”

為什麼指南針會始終指向南方,這在古代曾是一個無法解答的謎,一直到1600年才由英國宮廷醫生吉爾伯作出科學的解釋。原來地球本身就是一個大磁場,北磁極(N極)在地球的南端,南磁極(S極)在地球的北端。正是這個大磁場,吸引著磁針始終指向南方。

但是,法國科學家布容1906年在法國司馬夫中央山脈地區對這裏的火山岩進行考察時,卻意外地發現那裏的岩石的磁性與磁場的方向相反。此後,這一類現象被越來越多地發現,對它的研究也越來越深入。人們終於發現,地球的磁場並非永恒不變的,現在位於南端的北磁極會轉到北端去,而位於地球北端的南磁極則會轉到南端去。這就是物理上所稱的“磁極倒轉”。

在研究中科學家還發現磁極倒轉的現象曾在地球的曆史上發生過許多次。據統計,僅在最近的450萬年裏,就可以劃分出4個極性相異的時期,地磁場的方向從現在到69萬年前稱為“布容正向期”,基本和目前一樣;從69萬年到253萬年前,稱為“鬆山反向期”,地磁場方向和現在恰好相反;從253萬年到332萬年前,稱為“高斯正向期”,地磁場方向又與現在相同;從332萬年到450萬年前,稱為“吉爾伯反向期”,地磁場又同現在相反。

但是,地磁場方向在每一個磁性時期裏,也並不是始終如一的,有時會發生被人們稱為“磁性事件”的短暫的極性倒轉的現象,例如,在布容正向期裏,就發生過被稱為“V帶”和“X帶”的反向事件;在鬆山反向期中,則發生過“吉爾賽”、“賈拉米洛”等正向事件。

當然,在更古老的地質曆史時期裏也同樣存在著地球磁場的這種“翻跟頭”式的變化,隻不過是時間太過久遠,我們還沒有辦法對其變化的具體時限進行確定。

那麼為什麼地磁場會發生變化呢?有人認為,這可能是地球被巨大的隕石猛烈撞擊後導致的結果,因為猛烈的撞擊能促使地球內部的磁場身不由己地翻轉一個跟頭;也有人認為,這與地球追隨太陽在銀河係裏漫遊相關,因為銀河係自身也帶有一個磁場,這個更大的磁場會對地球的磁場產生影響,從而促使地球的磁性會像羅盤中的指南針一樣,隨著銀河係磁場的方向而不斷地變化;還有人認為,由於地球本身的演變導致了磁極倒轉的發生。總之,關於地磁場變化的原因,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地球最危險的敵人是誰

雖然彗木大碰撞已經作為曆史一頁被翻過,但它卻給地球留下了發人深思的警示和啟迪:這種災難性碰撞會發生在地球身上嗎?地球發生這種災難性碰撞的可能性有多大?假若有朝一日發生了,人類可以戰勝嗎?地球這艘宇宙飛船會不會在這類宇宙交通事故中遇難?

到底有多少像流星體、彗星這樣的不安分子呢?它們到底會對地球構成哪些威脅呢?

小行星在這場角逐中,也是不可輕視的角色。

自意大利天文學家皮亞齊於1801年元旦在木星和火星軌道之間發現新行星之日起,人類研究和發現小行星的序幕就已被揭開了。第一顆穀神星、婚神星、智神星、灶神星……整個19世紀,有400個以上小行星被發現,迄今為止,小行星的發現越來越頻繁,已有多達5000顆的小行星被天文學家探測到。

這些小行星中,已測算出運行軌道並編號的有3000顆左右。據估算,通過人類現代天文望遠鏡觀測到的小行星不足總數的千分之幾。

雖然數量很多,但這些小行星質量和體積都非常小。最大的穀神星直徑僅有770公裏,比月球直徑的1/4還要小,體積也不到地球體積的1/450,倘若你登上小行星,能一目了然地感覺到是在一個行星上,四周越遠越往下彎,球形感非常明顯。1937年發現的赫梅斯小行星,直徑不到1公裏,相當於泰山的一半高。因此到目前為止,把所有發現的小行星聚集成團,充其量隻不過有一顆中等衛星的大小,比起大行星的體積與質量來,簡直是差得太遠了。

浩浩蕩蕩的小行星軍團,大多數在木星和火星軌道之間的小行星帶上集中行走,很少可以越出這個範圍,但也有極少數非常不安分的“卒子”,沿著橢圓軌道運行,最遠可以跑到木星以外的空間,有時甚至跨過土星軌道,最近可以踏著大步走進地球軌道內側,甚至深入到金星軌道以內,變為“近地小行星”,成為太陽家族之中的不安定分子,極有可能成為未來地球的主要“殺手”。

通常近地小行星軌道偏心率比較大,就地球與它們之間的距離而言,最近時通常有幾百公裏到5000萬公裏,極少數的小行星貼近到百萬公裏內。小行星赫姆於1937年10月在地球外80萬公裏附近掠過,僅僅相當於月亮與地球距離的兩倍,一顆小行星在1989年3月飛到距地球75萬公裏的位置上,又離我們而去,從遼闊的宇宙空間尺度來看,說這些小行星與地球相隔咫尺,一點也不誇張。如此多的小行星來回穿越於地球附近空間裏,的確會讓人心驚膽戰。遠古時期發生過大洪水嗎

無論在中國,還是在西方以及世界各地,都有古代大洪水的傳說。

在中國,有關古代大洪水的傳說是這樣的:在堯舜時期,天下洪水滔滔,到處是一片汪洋。洪水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深重的災難。於是,舜帝就命令禹的父親鯀去治水。鯀治水辦法不當,一味地去塞呀、堵呀,結果越治洪水越厲害,受到舜的嚴厲製裁,丟了腦袋。接著舜帝又起用鯀的兒子禹去治水。禹總結了父親治水失敗的經驗教訓,一改堵塞的被動辦法,而用疏呀、導呀的方式,也就是說,哪裏有洪水,就在哪裏挖一條溝,把洪水排掉。用的力量比鯀要少得多,卻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據說,大禹治水13年,多次經過自己的家門口,都沒有回家看看。大禹治水取得了成功,推動了生產的發展,自己也當上了部落的首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