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除了黃河以外,河流改道這種現象,在我國華北平原上也相當普遍。永定河、漳河、滹沱河等都是很會搬家的河流。
河流為什麼會改道?河流搬家的奧秘在哪裏呢?這要從河流是怎樣“工作”說起。
為了說明問題方便,我們可以把一條河流分成上、下遊兩段。上遊,一般山高穀深,河水在坡度很大的河床裏奔流,對河床產生強大的衝刷力量,我們把它叫作“河流的侵蝕”。
侵蝕作用能夠切開堅硬岩石,造成大量的泥沙。這些泥沙又被湍急的河水帶向下遊,這就是“河流的搬運”。
河流的下遊,地勢一般都比較平坦,水流也開始慢下來。結果是河水的侵蝕作用減弱了,同時,河水挾帶的泥沙也漸漸沉積下來,堆在河床裏,這就是“河流的堆積”。
世界上一切河流都在不停地做著上述三種“工作”,侵蝕和堆積工作性質相反,而連接這兩種“工作”的橋梁就是搬運。侵蝕——搬運——堆積,三者相互連接,組成了河流全部“工作”的內容。
當然,在一條具體的河流上,上述三種作用常常是同時發生的。上遊雖然以侵蝕為主,但也有輕微的堆積;下遊以堆積為主,也有一定程度的侵蝕;就是到了入海口,河流的搬運作用也沒有完全消失。隻是那裏的搬運作用已經很小,挾帶的多是十分細小的物質罷了。
河流年複一年地“工作”著。結果,上遊河穀不斷被侵蝕而逐漸加寬、加深;下遊的河床則因不斷堆積而抬高。當下遊河床抬高到高出河床兩側地麵的時候,“水往低處流”,河水衝決河堤,另辟新的河道,河流就要搬家了。
河流改道是世界上一種常見的,也是很難避免的自然現象。隻要河流在“工作”,河流就有可能發生改道。如果河流上遊土質疏鬆,侵蝕和搬運作用特別強烈,河流下遊堆積作用就會加強,河流改道的問題就比較嚴重。這一點,黃河就是一個突出例子。
黃河的中、上遊流經土質疏鬆而顆粒細膩的黃土高原,地麵上又很少有茂密的森林覆蓋,土壤侵蝕十分強烈,洪水季節,一立方米的黃河水中含沙量竟達三百多公斤,就是說十公斤左右的河水中,有三公斤多的泥沙。平均每年黃河帶向下遊的泥沙總量達十六億噸之多。河水中的泥沙這樣多,到了下遊,有一部分就堆積在河床裏,河床必然急劇地升高,一遇洪水,黃河也隻好搬家了。
為了防止黃河泛濫,我國人民在黃河下遊兩岸修築成兩條一千三百多公裏長的大堤,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河防大軍戰鬥在黃河大堤上。他們不斷地加固黃河大堤,在堤上種植樹木,把千裏長堤建成了一道堅實牢固的“河上長城”。
但是,要想根治黃河,徹底解除黃河對下遊兩岸人民的洪水威脅,還要在黃河上、中遊下功夫。也就是說,在黃土高原上大力植樹種草,增加植物覆蓋麵積,減少流水的侵蝕作用和黃河的泥沙來源。現在,這項工作在黃土高原地區已經普遍地開展起來。
“萬裏長江第一彎”
在我國青藏高原的東側,自北而南綿延著的幾條大山,總稱橫斷山脈。在這崇山峻嶺中間,金沙江、怒江、瀾滄江並排著向南方奔流而去。
如果稍加注意,你就會發現,金沙江與怒江、瀾滄江不大一樣。這條源遠流長的大江雖然開始與怒江、瀾滄江並排向南流去,可是到了雲南省麗江的石鼓村,江水突然急轉而北,差不多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這就是通常所說的“萬裏長江第一彎”。
石鼓以下,金沙江猶如一匹脫韁的野馬,在一條僅僅幾十米寬的深穀裏呼嘯奔騰,兩岸的峭壁直上直下,從江底到山頂足有兩三千米,成了世界上最壯麗的峽穀之一,被稱為“虎跳峽”。
長江第一彎曾使許多到過這裏的旅行家們感到莫名其妙。就是世世代代住在金沙江邊的居民也弄不清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他們認為,也許是什麼神靈在搗鬼吧。要不,金沙江流到我們村子怎麼突然又拐到北邊去了呢?於是,他們在村頭麵對金沙江的山腳下,雕成一麵精製的石鼓,希望能用這麵石鼓鎮住眼前的洪流,保佑他們不受水災。
科學家們對這類神話當然不感興趣。他們注意長江第一彎的目的是,想透過這一奇怪的現象弄清金沙江的發展曆史。
一種比較流行的說法是:在很早很早以前,金沙江與怒江、瀾滄江一樣,都是自北向南流去。後來,金沙江東麵的古長江不斷向西發展,最後在石鼓附近硬是切開金沙江與古長江的分水嶺,使金沙江與長江連接起來。結果金沙江水全部流入長江,成為長江的上遊河段。而原來的金沙江下遊河道與長江分離,變成了一條不起眼的小河。
科學家們確實在石鼓以南找到一條沒有水的寬闊穀地。這條穀地一直向南延伸,與一條從北向南流的河流——漾濞江很自然地連在一起。他們認為,這就是古金沙江的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