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認識地球3(3 / 3)

也有不少人不同意上述意見,他們認為,金沙江發生這種奇怪的拐彎與當地的地殼斷裂方向有關。石鼓往下,金沙江是沿著一條很大的斷層向北流的。

兩種完全相反的解釋爭論了好多年,就是到今天仍然沒有取得一致意見。

這裏想著重介紹一下第一種意見所說的那種現象。古長江奪走金沙江河水這種現象,在地理學辭典裏有一個專門名詞,叫作“河流襲奪”。

河流襲奪這個名字起得很形象。不是嗎,本來流得好好的河流,竟被一條本來毫不相幹的外來河流攔腰斬斷,把它的河水截奪了過去!河流襲奪是河流自身發展過程中很常見的現象。一條河流的向下侵蝕不斷向源頭發展,有時會切穿分水嶺,與另一條河流相連。因為它向下侵蝕的作用強,河床低,另一條河流的水就會彙注到這條河裏來。我們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多看地圖。凡是那些河流流向發生非常奇怪的拐彎,而在對著拐彎的一側又有一條與原來河流流向一致的河流的地方,你都可以畫個問號,問一個為什麼。當然,最後確定這個地方是否發生過河流襲奪,還要到實地去做一番詳細地調查,找出過得硬的證據來。

從一個簡單的實驗講起

石灰岩是一種很普通的岩石,鋪築馬路的基石,多是石灰岩的碎塊,蓋房用的石灰,也是用石灰岩燒製的。

普通是普通,可是石灰岩也有它自己的“個性”。我們不妨做一個小實驗:在一塊石灰岩上滴幾滴鹽酸(沒有鹽酸用濃醋也可以),我們可以看到,滴上鹽酸的地方會咕嘟嘟地冒起泡來,象開了鍋一樣。

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鹽酸滴上去之後,就會使它起化學反應,變成氯化鈣(如果滴的是醋,就是醋酸鈣),並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氣,所以看起來,就象鹽酸在石灰岩上“沸騰”了。

自然界裏存在著很多二氧化碳氣,二氧化碳溶解在水中,就形成碳酸。碳酸和石灰岩同樣會產生一係列化學反應。反應的結果生成可以在水中溶解的碳酸氫鈣,被流水帶走。於是,堅硬的石灰岩在水和二氧化碳聯合進攻下就會被溶蝕。

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溶蝕石灰岩的速度有多大呢?

有人在廣西桂林地區進行過調查,結果是每年大約為零點三毫米。就是說每年石灰岩山石要被溶蝕掉大約有手指甲那麼厚的一層。

“每年隻溶蝕這麼一點點,對那些石灰岩大山能有多大作用呀!”你也許會這麼想。

這你可想錯啦!

大自然就是靠著這麼一點點的溶蝕力量,不但雕塑成了象雲南石林那樣幾十米高的石灰岩石峰石柱,而且還能“建造”起象桂林到陽朔一帶那一座座幾百米高的石灰岩峰林。有名的北京周口店猿人洞,桂林的七星岩、蘆笛岩,江蘇宜興的善卷洞、張公洞、靈穀洞等石灰岩溶洞,也主要是靠溶蝕作用形成的。

在我國廣西、貴州、雲南的石灰岩地區,到處都可以見到這種溶蝕作用的痕跡。其中包括形態奇特的溶蝕穀地、小小的溶蝕盆地、深不可測的落水洞以及許多奔流在地下的暗河等。它們沒有一樣不是這種溶蝕作用造成的。

從前,在地理教科書裏把這種溶蝕作用造成的地形叫“喀斯特”地形。這是因為,在歐洲的南斯拉夫亞得裏亞海濱有一個叫“喀斯特”的高原,那裏有很大一片石灰岩山地,形成不少典型的溶蝕地形。科學家們在這裏做過詳細的調查,並且把這類石灰岩地形通稱為喀斯特地形。

後來,有人覺得喀斯特這個詞總有些別扭,改稱“岩溶”兩個字。就是岩石被溶蝕的意思,這比起叫“喀斯特”來要明白精確多了。

你可能會問:這樣緩慢的溶蝕速度怎麼能把石灰岩溶蝕成石林、高峰和溶洞這種種岩溶地形呢?

當然,要溶蝕成這些岩溶地形確實都要花費很長很長的時間。這點,我們不必擔心。地質曆史本來就是非常漫長的。拿地球的一“歲”——一百萬年來說,就足夠了。這個算術題很簡單:以每年零點三毫米乘一百萬,得出的數就是三百米。

我們知道,雲南路南石林,一般高度隻有幾十米,桂林的峰林隻有一二百米,而一般溶洞的高度也隻有幾十米,當然都不在話下了。

是不是凡有石灰岩的地方就能形成岩溶地形呢?也不是。岩溶地形的形成,一方麵要有大麵積、大厚度、質地純淨的石灰岩地層,另一方麵還要有濕熱的氣候條件。在這種條件下,地表水和地下水豐富,植物的枯枝落葉腐解迅速,土壤和水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這都有利於溶蝕作用的進行。所以,氣候越潮濕,越熱,石灰岩被溶蝕的速度也越快,岩溶地形也就能發育到十分完善的程度。

了解到這一點,你們就會明白為什麼岩溶地形在我國南方特別多,而北方比較少見的道理了。

當然,幹旱少雨的北方也不是絕對找不到岩溶地形。象北京附近的周口店猿人洞、上方山雲水洞等,都是岩溶地形,但它們並不是在今天的氣候條件下形成的。它們形成的時候,距離現在最少有幾十萬年了,當時北京地區的氣候比今天要炎熱潮濕得多,大概和今天我國南方的氣候沒有多大差別,所以才形成了這些岩溶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