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力量使茫茫古海會變成巍峨高山?科學家提出一種假設,認為地球上的岩石層並不是一個大整塊,而是分成好些大塊,地質學家稱它為“板塊”。這些板塊就像懸浮在地幔軟流層上的“木筏”,是會漂移的。按照這種學說,亞洲大陸是一個大板塊,南亞次大陸又是另一個大板塊。在離現在大約3000萬年以前,由於南麵印度洋下麵軟流層的活動,引起了洋底擴張,使南亞次大陸板塊逐漸向北移動,最後與亞洲大陸板塊相撞。恰恰在這兩大板塊之間的喜馬拉雅古海受到兩麵夾擊,猛然被擠,就這樣被抬升起來,滄海變成了高山。在地質曆史上,地殼的這次異常強烈的造山運動,就叫喜馬拉雅運動。有趣的是,雄偉挺拔的喜馬拉雅山至今仍在緩緩上升呢!
地殼的這種巨大海陸變遷,不僅僅局限於喜馬拉雅山一帶,在歐洲的阿爾卑斯山地區以及許多其他地方,都可找到這種曆史巨變的痕跡。例如,發生在中生代的兩次大的地殼運動——印支運動和燕山運動,就對我國大陸和亞洲東部地殼發生巨大影響。在兩次地殼運動後,我國四川、雲南以東原來被汪洋大海所淹沒的地區,全部從海底隆起成為大陸,從此結束了我國南海北陸的局麵,使南北陸地連成一片。強烈的燕山運動使我國的昆侖山、天山、祁連山、大興安嶺及太行山等山脈相繼崛起;遼闊的華北平原、鬆遼平原、江漢平原等也相繼形成了。
地殼運動除大型造山運動外,還有地震、火山爆發等等,它們都是地殼運動的表現形式。
三次大冰期
大冰期是指在地球曆史上發生的全球範圍的氣溫劇烈下降、冰川大麵積覆蓋大陸,地球處於非常寒冷的時期。
在地球的曆史上,曾發生過距今較近的三次大冰期,即震旦紀大冰期、石炭-二疊紀大冰期和第四紀大冰期。
震旦紀大冰期約出現在距今7~95億年以前,當時地球上的許多地方都覆蓋著厚厚的冰層,最厚的冰層達幾百米甚至上千米。從西伯利亞到我國北方和長江中下遊,從西北歐到非洲,從北美到澳大利亞南部,幾乎到處都是白茫茫的雪原和林立的冰山。
石炭-二疊紀大冰期約出現在距今2億多年以前。這次大冰期主要影響南半球的澳大利亞、南美洲和非洲等地。現在的南美和非洲的一些地方,還可看到當年冰川活動留下的痕跡。
第四紀大冰期是距今最近的一次大冰期,約出現在200萬年前。這次冰期的情況比較複雜,除了冰期持續時間長外,在大冰期中還出現了溫度相對較高的溫暖期,稱為間冰期。據地質學家研究,在整個第四紀中曾出現過四次寒冷的冰河期和三次溫暖的間冰期。在寒冷的冰河期中,即使在赤道非洲的許多高山上,都有規模很大的冰川活動。當時我國的長江流域和西南地區山地也有冰川活動。當冰河期結束後,間冰期開始了,這時整個地球氣溫回升,冰雪慢慢消融,巨大的冰川逐漸向北撤退,中低緯度的植物重新泛起新綠,樹林中的各種動物也開始活躍起來了。
冰川是冰期的產物。冰川有兩種形式,一種叫做大陸冰川,另一種叫做山嶽冰川。我們現代所能看到的大陸冰川有南極冰川和格陵蘭冰川,而我們能看到的山嶽冰川卻很少。現在,地球中高緯度的高山地區仍發育著第四紀冰川。冰川以它巨大的能量塑造了獨特的冰川地貌景觀。山嶽冰川地貌有角峰、刃脊、冰鬥等類型。
大陸在漂移
1912年的一天,德國氣象學家魏格納因病躺在床上。當他把目光移到牆上那張已看過千百遍的世界地圖上時,突然產生了一個新奇的想法:為什麼地圖上南美洲巴西亞馬孫河口突出的一塊大陸,同非洲喀麥隆海岸凹陷進去的部分,形狀竟會如此相似?為什麼沿北美洲的東海岸到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帶,與歐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陸,竟會如此吻合呢?難道這幾塊大陸原來曾連在一起,後來才分離開來的嗎?
魏格納被這個奇妙的想法激動得沒有睡好覺。他把地圖上所有的陸塊都進行了比較研究,結果發現它們的海岸線都能較好地吻合在一起。後來,他還進一步從地質構造和古氣候、古生物學方麵,對大西洋兩岸大陸的地層、岩石、構造進行論證,發現它們有許多相似之處。此外,南美洲、非洲、印度半島和澳大利亞等地,在古生代和中生代初期,古生物及古氣候的分布情況也十分相似,但在中生代以後則又有明顯區別。這說明幾塊大陸曾連在一起,後來才逐漸分開。因此,魏格納大膽地提出了轟動世界科學的著名學說——大陸漂移假說。他認為:在太古時代,地球上所有的陸地都是連在一起的,後來由於受到自東向西的潮汐摩擦力和從兩極向赤道方向的離心力,導致大陸分裂並產生漂移。美洲大陸漂得最快,亞洲、大洋洲大陸漂得最慢,成了今天的陸地塊概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