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學說曾在學術界引起了巨大反響,盛極一時。雖則在本世紀30年代以後,由於魏格納本人逝世和沒有更多的事實所證實,這一學說一度被淡忘。但到50年代後,一係列新的科學觀測資料為大陸漂移學說提供了證據。例如,古地磁學的研究證明,磁極在地球曆史中變化是很大的,如用大陸固定論就無法解釋這種變化,而用大陸漂移說來解釋就容易多了。新的科學觀測資料還證實,大陸現在仍然在移動之中。近幾十年來,歐洲和美洲大陸每年以1~5厘米的速度在相互靠攏。法國的科西嘉島,在最近80年間曾向東移動了8~10米。
海底在擴張
波濤洶湧的大海,已有幾十億年曆史了。可是,科學家驚奇發現,海底岩石的年齡卻很輕,一般不超過億年,而陸地上最古老的岩石年齡已有40多億年曆史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本世紀60年代,兩位英國海洋地質學家瓦因和馬修斯提出了“海底擴張”的假說。他們認為,在地殼以下的地幔層,有一個幾百公裏厚的軟流層,這裏的物質處於不斷的對流運動中,對流速度每年約為一厘米到幾厘米。在對流運動中,較重的物質逐漸向地核中心集中,較輕的物質緩慢地向上升。當上升的物質運動到地殼岩層的底部時,因受岩層阻擋而發生分流現象;即高溫高壓的軟流層物質沿岩層底部向四周擴散流動。這種流動的作用力很大,能漸漸地把岩層拉裂開來。在被拉裂的部位,岩漿便沿著裂縫湧出地殼表麵,冷卻後就形成了岩牆,原有的海底被推向兩側。隨著岩漿的不斷湧出,岩牆也隨之不斷增高,新的海底不斷向兩側擴大延伸。於是,在大洋底部形成一條條蜿蜒起伏、雄偉壯觀的新生海底山脈,地質學上稱為“洋中脊”或“海嶺”。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洋底,都可看到這種海嶺。
當海嶺和新的海底平原形成後,還是繼續活動。事實上,地幔中的軟流層起著“傳送帶”的作用,它把一條條新海嶺從地殼岩層中推送出來,同時又把它們慢慢地從大洋海溝中推落下去,重新熔化到地幔中去。據測定,海底擴張的速度是很緩慢的,在太平洋洋底,海嶺兩側的地殼處外擴張的速度是每年6厘米左右,在大西洋是每年2厘米左右。大洋底部的地殼麵貌大約需要經過兩三億年的變遷,才會發生一次更新式的巨大變化。
板塊在運動
堅硬的地殼並不是“鐵板一塊”,位於地表以下70~100公裏厚的岩石層也不像蛋殼那樣完整。無論是在大洋底下或大陸底下的岩層,原來都是由一塊塊大板塊構成的。在這些大板塊之間不是大洋中脊的裂口,就是幾千米深的海溝或者是巨大的斷層。
1968年,法國地質學家勒皮順把地球的岩石層劃分為六個大板塊,即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其中,除了太平洋板塊全部浸沒在海洋底部外,其他五個板塊上,既有大陸也有海洋。隨著研究的深入,有人在這些大板塊中又分出一些較小的板塊,例如,把美洲板塊分為北美洲板塊和南美洲板塊;從太平洋板塊中分出東太平洋板塊;從亞歐板塊中分出以中國大陸為主體的東亞板塊等等。所有這些板塊,都漂浮在具有流動性的地幔軟流層之上。
隨著軟流層的運動,各個板塊也會發生相應的水平運動。據地質學家估計,大板塊每年可以移動1~6厘米距離。這個速度雖然很小,但經過億萬年後,地球的海陸麵貌就會發生巨大的變化:當兩個板塊逐漸分離時,在分離處即可出現新的凹地和海洋;大西洋和東非大裂穀就是在兩塊大板塊發生分離時形成的。當兩個大板塊相互靠攏並發生碰撞時,就會在碰撞合攏的地方擠壓出高大險峻的山脈。位於我國西南邊疆的喜馬拉雅山,就是三千多萬年前由南麵的印度板塊和北麵的亞歐板塊發生碰撞擠壓而形成的。有時還會出現另一種情況;當兩個堅硬的板塊發生碰撞時,接觸部分的岩層還沒來得及發生彎曲變形,其中有一個板塊已經深深地插入另一個板塊的底部。由於碰撞的力量很大,插入部位很深,以至把原來板塊上的老岩層一直帶到高溫地幔中,最後被熔化了。而在板塊向地殼深處插入的部位,即形成了很深的海溝。西太平洋海底的一些大海溝就是這樣形成的。
板塊構造學說誕生後,已成功地解釋了一些大地構造現象。同時,仍存在一些尚不能圓滿解釋的問題,有些推論也未得到最後的證實。但這些都不會影響這一學說的發展,相反會對它起推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