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平衡的滑坡
滑坡是一種最常見的地質災害現象,尤其是在鬆散地層分布的地區滑坡的發生尤為頻繁。
什麼是滑坡呢?簡單地說滑坡是指坡地的土體或岩體由於水、重力和人為等因素失去了平衡而沿著一定的斜坡麵發生整體滑動的現象。這部分岩石土壤堆積物稱為滑坡體。滑坡體的岩性鬆軟破碎,一般為黃土、沙礫、碎石等,其中有些是殘留在坡上的坡積物,也有些是洪水帶來的洪積物。發生滑坡現象的因素除地形坡度較陡及岩性鬆軟破碎外,最重要的因素是地下水的活動。由於地下水的滲透作用,在淺部土層或碎石堆積物與較堅硬的不透水岩體的接觸麵上形成了一定的水位,水不斷地向外排泄,便形成了一個凹曲麵。在地下水長期滲透作用下,當土體因含水量過多而導致重量增加失去平衡,同時由於水使接觸麵摩擦力減小,於是岩石土堆積物即沿斜坡滑落而形成滑坡。
滑坡發生的原因很多,既有內因,又有外因。滑坡發生的內在因素主要包括斜坡地層的岩石性質、斜坡的地質構造和內部結構;外在因素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活動、人工切坡或加載以及震動等促進斜坡喪失穩定性等因素。人類的活動,如修建鐵路、公路、橋梁,開挖隧道以及修築水壩、水庫蓄水等,均可促使滑坡的發生。另外,地震也是誘發滑坡的重要因素之一。
滑坡在世界各地分布廣泛。日本是世界上多山、尤其是多火山和地震活動十分頻繁的國家,滑坡幾乎遍布日本各地。據1958年實地勘察結果,日本全國共查明滑坡5584個,麵積達143263公頃,平均每年有40000公頃土地、78900問住房、218間校舍、500座神社受到滑坡的危害,甚至發生過滑坡將火車和公共汽車推入大海的事故。在美國,由於滑坡的發生,河流被滑坡體堵塞而形成湖泊;印度也發生過類似的情形。1962年,原捷克斯洛伐克通過滑坡普查,發現了9164個滑坡,被滑坡毀壞的耕地麵積達35000公頃,森林達13500公頃。瑞士總人口僅為643萬,滑坡災害曾使5000人喪生。前蘇聯和美國,每年因滑坡造成的損失可達數千萬以至數億美元。
我國發生滑坡的地區分布很廣,而且是世界上最早有滑坡記錄的國家,滑坡造成“移山湮穀”、“地移村掩”的災害,在曆史上早有記載。公元前186年,武都(今甘肅省武都縣)由於地震引起了滑坡,死亡760人。該滑坡記錄較歐洲有文字記載的滑坡記錄要早749年。
近幾十年來、我國境內的滑坡活動更加頻繁,尤其是在西南和西北地區,每年都有規模不等的滑坡發生。據統計,四川省滑坡、泥石流共波及90個縣區,約有60000處之多;在陝西鳳縣、略陽、寧強、勉縣等縣,發生滑坡、泥石流的地段達20000多處。
(1)甘肅灑勒山滑坡
甘肅省東鄉族自治縣是個多滑坡的地區,東鄉果園灑勒山的前後左右都有許多老滑坡體。這裏解放以來曾發生過4次大的滑坡。1983年3月7日又發生了一次大型滑坡,其規模之大、滑動速度之快、造成損失之慘重,均屬國內外所罕見。
這次滑坡的滑坡體南北長約1600米,東西寬600~1100米,其厚度達20~35米,滑坡體的體積約600萬立方米,滑坡體在地表所占的麵積約3平方公裏。在大約2~3分鍾之內,滑坡體即滑至巴謝河南岸,截斷了巴謝河,掩埋了苦順、新莊、灑勒三個村莊,毀壞良田達3000餘畝,掩埋致死237人,重傷27人,損失慘重。
灑勒山主峰位於巴謝河的北岸,山脈呈東西向延伸,主峰海拔2283米,相對高差大於300米。山體從上到下由黃土、亞砂土、紫紅泥岩組成。山坡的坡度為40°左右,頂部在50°~60°左右。南坡衝溝較為發達,加上1982年冬季降雪量較大,因此在第二年融雪期間形成的地下水的作用下,產生了這次震驚中外的大型滑坡。
(2)雲南祿勸縣爛泥溝滑坡
爛泥溝滑坡是1965年11月20日至23日發生在雲南省祿勸縣普福鄉爛泥溝的一次特大型滑坡。在滑坡體劇烈滑動之前,地麵曾出現長200~300米,寬約2米的大裂縫,至11月20日晚11時33分,裂縫急劇擴大到3~4米寬。第一次滑動,滑坡體土石方總量達25億立方米;23日晚發生第二次、第三次滑動,滑坡體土石方總量分別為5000萬立方米和900萬立方米。由於滑坡體前後緣高差大、山坡陡,滑坡物質滑落後,順溝穀高速滑動5~6公裏,直到前方受到魯幹大山阻攔後,方才停積下來。滑坡在河穀中堆積而築成了一個攔河大壩,構成了一個容量達500萬立方米的水庫。此外,還由於巨大的滑坡體急劇下滑而引起地麵大的震動,震級達44級,震中烈度達到5~6度。直接遭受滑坡之害的有4個村莊,共計85戶、283間房屋;被掩埋的死亡人數至少為443人。1966年7月,即滑坡發生8個月之後,大壩又發生潰決,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泥石流,大量石塊被帶進金沙江,形成了險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