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的防治措施主要是工程措施,包括截排水工程(排除水對滑坡的作用)、卸荷減重工程(減輕滑坡重量)、坡麵防護工程(加固岸坡)等。由於滑坡的類型很多,引起滑坡的原因也很多,因此,要根據當地具體條件,采取一種或幾種措施相結合的方法,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地球嚎啕大哭
泥石流雖然也和山崩一樣是一種比較罕見的災害性地質現象,但它十分凶猛,一旦發生,對人類的危害性極大。泥石流是山區突然爆發、曆時短暫、含有大量泥沙和石塊等固體物質並具有強大破壞力的特殊洪流,俗稱“山洪”、“龍扒”、“走蛟”等。泥石流在一些山區,一般幾十年甚至幾百年才發生一次,但也有個別山區一年會爆發幾十次。泥石流的發生遠遠不如滑坡那樣普遍,但其危害程度大大超過滑坡。
泥石流是溫帶和半幹旱山區所特有的一種突發性的地質災害,在我國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的高山區,西藏高原的邊緣山區以及西北的黃土高原地區。
造成泥石流的條件主要有以下幾項:一是要有物質來源,即常年累月地積存下來的大量泥沙、石塊;二是要有充足的水源;三是地形陡峻,也就是說,它常常發生在山區的溝穀地帶。
在泥石流形成之初,通常可聽到從山溝裏傳來雷鳴般的陣陣巨響,緊接著,泥石流便挾帶著大量大小不等的石塊、泥沙,前推後湧直瀉而下。泥石流的每一次陣流(陣發性泥石流),相隔時間一般為幾秒到幾分鍾不等。陣流持續一段時間後,如遇暴雨不止,就會形成另一種形態的泥石流,即連續流,也就是陣流一個連著一個,連續不斷。連續流通常流速、流量很大,迅猛向前奔湧,其衝擊力更大,破壞力也就更甚。
研究表明,泥石流在地球上的分布極廣,七大洲中除南極洲外,其餘六大洲的六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都受到泥石流的危害,世界上泥石流發生最頻繁、來勢最凶猛的地區要數阿爾卑斯山—喜馬拉雅山係、環太平洋山係以及歐亞大陸內部的一些山係了,其次是拉丁美洲、大洋洲和非洲的某些山區。
我國是世界上多山的國家,泥石流分布十分廣泛,危害也相當嚴重,但各地危害程度不一,在我國境內,黃土高原、祁連山和昆侖山的山前地帶,秦嶺、太行山地區以及北京的西山、遼寧西部的山區和吉林長白山地區,均有泥石流分布,甚至在我國東南沿海地區,也時有泥石流災害發生。而我國西南橫斷山區,則是我國泥石流發生最頻繁、爆發最凶猛的典型分布區。
(1)雲南東川因民溝泥石流
1984年5月27日晨4時30分,在雲南省東川市西北一百多公裏處的因民溝,發生了一次由暴雨引起的泥石流災害,給當地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這次泥石流發源於因民溝上遊左側的支流——黑山溝。黑山溝溝長54公裏,集水麵積95平方公裏,山坡坡度左岸為50°,右岸為45°左右,分水嶺處標高3579米。從總體來看,山體比較穩定,僅局部地段有少量淺層滑坡,有的地方也曾發生過山崩。但由於人類長期的經濟活動和自然風化作用,尤其是山崩時有大量的塊石滾到溝床中填積,長年累月,越積越多,為泥石流的發生提供了物質來源。
1984年5月27日,在黑山溝的上遊三風口一帶降了一場百年不遇的雹暴雨,冰雹粒徑為10到20毫米,雨滴直徑為5至10毫米,雹暴雨來勢凶猛,沿陡峭山坡直瀉而下,夾帶著大量的沙石泥土,形成了一股股強大的黏滯洪流彙聚於溝床中,湧向下遊。流量越大,流速也就越快,到黑山村上遊80米處,開始淘蝕溝床,最後造成水、泥、沙、塊石俱下的泥石流,猶如一條長龍,直向因民溝襲來。它的舌狀前緣,俗稱龍頭,把溝床中的沙礫、石塊推向下遊,掀上兩岸。
據現場調查,這次泥石流破壞並波及的地段,長1500米,寬30~50米,溝床被淘深25~50米,搬運固體物質總量為36萬立方。固體物質中塊石直徑大於05米者約占30%,最大為55×33×16米,泥石流的流量為400立方/秒,流速為611米/秒。在這場泥石流中共死亡121人,傷34人,死牲畜360頭,衝走糧食137萬斤、食油3萬斤,衝毀農田3205畝,衝毀各種建築4萬多平方米、管道2萬多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約合人民幣1000萬元。
(2)四川甘洛縣利子依達泥石流
1981年7月9日,在四川甘洛縣利子依達發生了一場高密度黏稠泥石流,它是解放後三十多年來在橫斷山脈地區發生的規模最大、損失最為慘重的一場泥石流。
利子依達是成昆鐵路橫跨大渡河後從溝口附近穿越的第一條溝穀,屬涼山彝族自治州甘洛縣。主溝與大渡河交彙處海拔638米。當時正在成昆線上行駛的列車的兩個機車頭、一節行李車和一節硬座車廂頃刻之間被推到了大渡河中,另外兩節硬座車廂被扔到橋台護坡上,還有一節出了軌,造成了很大的傷亡。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有兩類:一是生物措施,通過植樹造林、種草育草來保持水土,使斜坡坡麵得到保護;二是工程措施,如改善泥石流流勢,增大橋梁等建築物的泄洪能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