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地球萬象2
大風吹來的高原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國人民的朋友、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為了對中國共產黨和它的領袖們進行一次曆史性采訪,曾經冒著很大的危險,隻身一人來到陝北。陝北是我國黃土高原的一部分。他在後來出版的《西行漫記》中,對黃土高原作過下麵一段精彩描述:
“這一令人驚歎的黃土地帶,……這在景色上造成了變化無窮的奇特、森嚴的形象——有的山丘象巨大的城堡,有的象成隊的猛獁,有的象滾圓的大饅頭,有的象被巨手撕裂的山巒,上麵還留著粗暴的指痕。”
“那些奇形怪狀、不可思議、有時甚至嚇人的形象,好象是個瘋神捏就的世界——有時卻又是個超現實主義的奇美的世界。”
八九十年前,當一些到中國探險的外國科學家走進黃河中上遊的陝西、山西、甘肅等地的時候,立刻被那裏黃土高原的壯觀景色驚呆了。
那是一個地球上絕無僅有的黃土世界。
在歐洲,德國的萊茵河兩岸,中歐的多瑙河一帶,以及北美密西西比河等地也有不少黃土分布著。但是與中國的黃土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不論在麵積上,還是在厚度上,都無法和中國的黃土相提並論。黃土高原東到河北、山西交界的太行山,西到甘肅的烏鞘嶺,南到秦嶺山脈,北到長城一線,麵積達四十餘萬平方公裏。
黃土高原上黃土的堆積厚度也大得驚人。一般有五六十米厚;在陝西、甘肅的一些地方,可以找到一二百米厚的黃土層。這樣厚的黃土層在國外是找不到的。
那麼,這麼大範圍分布的深厚黃土層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直到不久前,科學界對這個問題還在爭論不休。
一種學說認為,黃土是由當地岩石風化造成的。他們認為,因為地質時代久遠,風化過程很長,天長日久,就會使岩石逐漸風化成粉末,形成厚厚的黃土堆積。
這種學說受到不少學者的反對。他們認為,如果按照上述意見,黃土高原上的黃土應該遍地皆是,但是事實上黃土高原上超過三千米以上的山峰並沒有黃土堆積,這些山峰象一座座岩島,屹立在茫茫的黃土海洋之中。
另一種學說認為,黃土應該是流水挾帶的泥沙堆積而成。而反對這種學說的學者認為,根據他們調查,在黃土高原上,那些幾十米厚的黃土層中,幾乎看不到明顯的流水層次。
需要指出的是,這裏所說的黃土並不是我們心目中那種一般的“黃色的土”。黃土高原上黃土的土質又細膩、又均勻。黃土顆粒的大小隻有一毫米的幾十分之一。厚厚的黃土層中,上上下下看不出明顯變化。
現在科學家比較一致的看法是黃土風成學說。也就是說,黃土高原的黃土是大風吹送、堆積而成的。
最早提出風成說的科學家們根據亞洲大陸內部戈壁、沙漠和黃土的分布情況,畫了一張想象的地圖。地圖的中央部分是礫石遍地的戈壁,向外是幾大片有名的沙漠,即蘇聯境內的卡拉庫姆沙漠,中國境內的塔克拉瑪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騰格裏沙漠等,再向外就是廣布於我國黃土高原上的黃土。地表物質由中央向外圍,由礫石到沙粒再到黃土細粒,表現出明顯的地帶規律。因此,他們認為黃土是漫長的地質時代裏,亞洲中心地帶的戈壁、沙漠地區吹來的風,把那裏的細土帶到這裏來的。
這個學說提出以後,因為還沒有更多過得硬的證據,所以起初並沒有多少人支持它。說一百多米厚的黃土層是風吹來的,怎麼能讓人相信呢?直到中國科學家們近二三十年做了大量的科學研究工作,找到了可靠的科學依據之後,黃土風成說才漸漸被公認了。
中國科學家們作出了哪些新的成績呢?
第一,在黃土裏找出古代植物遺留下來的孢子和花粉,並且進行了鑒定。根據這些植物種類,明確地證明了當年黃土沉積時的氣候環境確實是一種幹燥而又寒冷的氣候。
第二,在顯微鏡下對黃土中的細沙進行觀察。發現這些很小的沙粒表麵上沒有流水磨擦的痕跡,倒象風力搬運的結果。科學家們還在黃土高原上,采取不同地區的黃土土樣,測定顆粒的粗細,結果是越接近西北沙漠,顆粒越粗;越向東南,顆粒越細;很有說服力地證明黃土是從西北沙漠地區吹來的。
第三,有的學者還利用近代氣象學的知識恢複當時的亞洲大氣環流狀況,提出那時的風向是有利於黃土搬運的。
黃土的形成起碼經過了一百多萬年,在最近二三萬年前達到最高峰。到了有文字記載的曆史時期,黃土的形成過程仍然沒有結束。我國古代許多曆史書籍中多次記載的“雨土”現象,就是黃土搬運堆積的實證。
環繞地球一圈的林帶
如果你乘坐從北京開往莫斯科的國際列車,出滿洲裏不久就進入遼闊的西伯利亞地區。在那裏,不論是山嶺,還是山穀、平原,到處都是黑壓壓的一片森林,火車要足足走上一個星期才能穿過這片林區。
世界上恐怕再也找不到這樣一種樹種如此單一、森林外貌如此整齊的天然森林了。在這大片的森林裏,隻有兩種主要樹木:雲杉和落葉鬆。樹的外形象一座尖頂的寶塔,樹幹兩側長出很多側枝、把地麵覆蓋得嚴嚴實實,林中顯得特別陰暗。
林下很少有高等植物生長。主要植物是懸掛在樹枝上的鬆蘿和長在地上的苔蘚。隻有森林邊緣地帶,如果針葉樹被砍伐了,一些耐寒的闊葉樹如白樺、白楊等才能生長起來。
這裏降雨雖然不多,但是因為氣溫終年比較低,而且冬季漫長而寒冷,地麵蒸發很微弱,所以林區總是那麼潮濕。我們可以在林區內部看到一片片積水的沼澤。
這種森林就是通常所說的“泰加”。“泰加”是俄語的譯音,意思是“沼澤森林”,指的是原蘇聯西伯利亞地區廣闊的針葉林。現在,“泰加”這個詞兒已經被世界通用,指地球上歐亞大陸北部和北美洲北部的所有的針葉林。
泰加林的分布麵積極為遼闊,它和熱帶地區的熱帶雨林是今天世界上兩種麵積最大的森林。如果把海洋除掉,泰加林差不多在北緯五六十度附近,整整繞著地球轉了一個圈。它北麵是無林的苔原,南麵是幹旱草原或者是溫帶針葉闊葉混交林帶,最大寬度超過一千公裏。世界上幾條有名的大河,比如西伯利亞的勒拿河、鄂畢河、葉尼塞河以及北美的育空河等都在泰加林地區流過,它們都有豐沛的水量,寬闊的河床。這些河流的河源多數在比較溫暖的南部地區,每到春季來臨,河流上遊最先解凍,把渾濁的河水送到尚未解凍的北方。河水漫出河床,在廣闊的河漫灘上四處流動,更增加泰加林區的潮濕程度。
泰加林區是北半球氣溫最低的地方。有個很奇怪的現象:北半球最低氣溫值不是在接近北極附近觀測到的,而是俄羅斯西伯利亞泰加林心髒地區——維爾霍揚斯克至奧伊米亞康一帶,那裏一月份平均氣溫在零下五十度以下,奧伊米亞康的絕對最低氣溫值是零下七十一度。這一帶,每年都有六七個月的結冰期。冬天,這裏的河流上要凍兩米厚的冰層,地下還埋藏著二百米厚的永遠也融化不了的永久凍土層,每年夏天,太陽的熱量隻能融化地表很薄很薄一層。因此長在永凍層上麵的泰加林,樹根不能紮得很深,狂風過後,樹木被吹得東倒西歪,被稱作“醉漢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