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加林地區是地球上人煙稀少的地區之一。那裏沒有幾條鐵路,公路也不多,沒有多少大城市,到處是莽莽林海。一到冬天,大雪封鎖了所有的道路,泰加林地區與外麵完全隔絕了。因此,在沙俄時期,遙遠的西伯利亞泰加林地區是沙皇流放革命者的地方。偉大的革命導師列寧在十月革命前就曾經被沙皇流放在這裏,生活了好長時間。
然而,泰加林區仍然是相當富饒的。泰加林中棲息著不少珍貴皮毛獸。象紫貂、銀鼠、兔、狐狸等都是很好的皮毛獸。當文明社會向泰加林挺進的時候,最先受到重視的就是這些珍貴的毛皮。他們用獵槍、火藥甚至用一把小刀,廉價地換來大量上等毛皮。就是到了二十世紀的今天,泰加林區的毛皮仍然是一項重要的出產。
泰加林地區蘊藏著豐富的礦藏。其中包括很早就被發現的黃金和後來發現的儲量很大的石油及天然氣,都給人們帶來巨大財富。
當然,泰加林地區最重要的生產還是木材。它是今天世界優良建築木材的重要供應地。雲杉、落葉鬆,樹幹筆直高大,木材紋理順直,硬度適中,是上等建築木材。采伐工人冬天把木材運到河邊,第二年春汛到來,木材就順著河水,送到下遊的木材加工城市。
幾億年前的地球
你們知道地球上的“第三極”嗎?也許你們會想,地球上隻有南極、北極,怎麼又出來個“第三極”呢?其實並不是真有一個“第三極”,而是人們對象南北極地區那樣寒冷的一個地方的形象叫法。這個“第三極”就是位於中國和尼泊爾邊界上的珠穆朗瑪峰。
珠穆朗瑪峰海拔八千八百四十八點一三米,雖然地處接近熱帶的北緯二十八度附近,山頂上卻終年狂風不息,極度嚴寒,即使在最熱的七月,最高氣溫也在零下十幾度,因此被人稱作地球的“第三極”。
如果我們從尼泊爾境內的珠峰南坡向峰頂攀登,可以在不到一百公裏的距離內,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加,看到五六種完全不同的氣候和自然景象。
在海拔兩千米以下的山間河穀中,是一片亞熱帶、熱帶風光。這裏氣溫高,降雨量也大,山嶽間常常雲霧彌漫,山坡上常綠闊葉林鬱鬱蔥蔥。一幢幢石砌的房舍和廟宇掩映在青翠竹林之間。這裏生長著香蕉、芒果等熱帶果樹,農作物主要是水稻。
當海拔超過兩千米以後,自然景象立刻發生變化。常綠闊葉林不見了,代之的是針葉、闊葉混交林,高大的鐵杉樹和圓形樹冠的櫟材是這裏的主要樹木。農作物中,水稻種植漸漸少了,而玉米、小麥卻漸漸多了起來。這裏的氣候比起山腳要冷多了,但小麥照樣能夠過冬。水果中以蘋果、梨為最多。
再向上攀登,海拔達到三千米,這時山坡上長起了以冷杉為主的針葉林。冷杉是一種高大整齊的樹木。外觀呈暗綠色,構成一片片莽莽蒼蒼的林海。
這裏的氣溫已經不允許小麥過冬了。隻能在背風向陽的山坡上種植耐寒的青稞和少數蔬菜、飼料作物。
在海拔四千多米的高山地段是高山苔原和高山草甸分布區。這裏基本上沒有居民,沒有農作物,也沒有高大樹木,隻有矮小的灌木、草類和匍匐在地麵上的地衣。高山上風大,寒冷,各種植物都有很強的抗風、耐寒本領。有的植物植株象一個個圓形的坐墊,長在坐墊上的密密枝葉可以保持植物體內溫度和水分。許多高山植物有美麗的花冠,象毛茸茸的雪蓮、紫色的龍膽,都是很漂亮的高山花卉。
高山草甸和高山苔原是當地牧民的優良牧場。
到海拔五千多米以上,就是高山永久積雪區了。因為氣溫很低,降雪不能融化,便堆積起來,形成高山冰川。這裏已經找不到綠色植物,除了白皚皚的冰雪,就是裸露的石質山峰。在這樣地帶裏,隻有勇敢的蒼鷹才偶爾飛來。
在地球上,從赤道附近的低緯度地區到兩極的高緯度地區,隨著太陽輻射熱量的減少,氣候就逐漸變冷,土壤、植物及自然景象也都發生相應的有規律變化,叫作緯度地帶性,是自然界的一條普遍性規律。從珠穆朗瑪峰山腳到山頂,在不到一百公裏距離內所經曆的氣候變化,多麼象從赤道到南北兩極所發生的地帶變化呀!這種變化是隨著海拔高度改變而產生的,所以叫氣候的垂直地帶性。這也是氣候中一個普通規律。
但是,我們應該了解,並不是任何地區、任何一座山都會出現氣候的垂直變化,這種垂直氣候帶的出現是有一定條件的:
第一,山地要有足夠的高度。否則,山地高度不足以引起氣溫顯著變化,就看不到明顯的地帶性。
第二,垂直地帶的多少與當地氣候有關。如果在熱帶,山地又很高,我們可以看到從熱帶到寒帶所有地帶;而在極地,因為平地上就終年冰封雪蓋,當然也就不會有什麼垂直地帶性變化了。
千變萬化的雲
天空中的雲彩絢麗多姿,千變萬化。
地麵上的積水慢慢不見了;晾著的濕衣服不久幹了,水到哪裏去了?原來,它們受太陽輻射後變成水氣蒸發到空氣中去了。到了高空,遇到冷空氣便凝聚成了小水滴,然後又與大氣中的塵埃、鹽粒等聚集在一起,便形成了千姿百態的雲。據估計,每年從海洋、陸地上蒸發到大氣中去的水氣,約有45萬億噸之多。
組成雲的小水滴很小,一般直徑隻有001~002毫米。由於它們又小又輕,下降的速度很慢。在降落過程中,隨時又會被上升氣流抬起,或者在未降到地麵前就被蒸發掉了,所以,它們便成片地飄浮在空中。
我們平時看到的雲有各種色彩,有的潔白,有的透明,有的烏黑,有的呈鉛灰,還有的呈紅色和黃色。其實,天上的雲本來都是白色的,隻是因為雲層的厚度不同,以及雲層受陽光的照射而顯出不同的顏色。
雲的姿態各異,成因也不相同。一般可將它們分為積狀雲、層狀雲、波狀雲三大類。
積狀雲又叫對流雲,包括淡積雲、碎積雲、濃積雲和積雨雲。它們的外形很像棉花團和高聳的山峰,是由大氣對流運動形成的。淡積雲、碎積雲和濃積雲的個體孤立分散,一般不會下雨。如果空氣對流旺盛,它們便有可能進一步發展,成為成片成團的積雨雲,最後產生降雨。
層狀雲包括卷層雲、高層雲和雨層雲。它們像幕布一樣布滿天空,覆蓋著幾百公裏甚至上千公裏的地區。這類雲最常見於暖濕氣團沿冷氣團上部爬升的交界麵上。當暖濕空氣沿山坡爬行時,也容易生成層狀雲。卷層雲是一種乳白色雲幕,高度一般都在五六千米以上,由微小的冰晶組成。高層雲為淺灰色雲幕,通常高度為2000~6000米,由水滴和冰晶組成。雨層雲是低而均勻的雲幕,水平伸展範圍很廣,幾乎總是遮蔽整個天空。雨層雲內貯藏著大量水滴,降水時常常是連續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