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行多種經營(1 / 3)

實行多種經營

我的一般規則是,在公司全體管理人員確信是英明的辦法之前,不采取重要的行動。——洛克菲勒洛克菲勒實行多種經營遭遇倒戈之戰

薩拉托加位於紐約平原上,曾經是一個古代的戰場。獨立戰爭時期這裏曾經發生過激烈的鬥爭,“薩拉托加戰役”也在這裏發生。那是在英國殖民統治時期,法國軍隊聯合印第安人從這裏入侵,屠殺了大量的移民。

“薩拉托加”在印第安語中的意思是“毛皮寶庫”,盛產毛皮。其周圍的沼澤區,現被開發成了旅遊療養中心,是一個幽靜的場所。這裏有含有碳及鎂等各種微量元素的礦泉水,建有許多豪華的飯店、賽馬場、馬房等設施。

由於壟斷在紐約市而臭名遠揚的塔瑪尼·荷雨派政客都聚集在此,而且最近黑手黨的教父集團也把它作為秘密會談場所,以此來避開新聞記者的騷擾。這裏對於洛克菲勒來說,無疑是個絕妙的舞台。

洛克菲勒來到這裏,策劃著一場現代的石油戰。他把紐約、費城、匹茲堡的主要石油大亨都邀請到他的別墅裏,進行秘密商談。他的目標是統一紐約及東部地區的煉油業。

在會議上,弗拉格勒說出了他們的計劃:“現在,全國剩下的煉油廠,波士頓有3家,紐約有15家,費城有12家,匹茲堡有22家。我們不打算放棄企業統一聯合體,我們想根據國內外的需要,繼續發展、調節石油的供需,而不是蓄意惡性競爭……”

在弗拉格勒進行完開場白後,洛克菲勒用堅定的聲音說:“3年前我控製了克利夫蘭的煉油業,現在誰也不能在那裏撈到什麼好處。這就是聯合體的好處,還有紐約中央鐵路和伊利鐵路的貨物轉運權,也在我的手裏。”

洛克菲勒沒有撒謊。紐約中央鐵路所輸出的石油中,有一半是由伊利鐵路轉運的。這使得這兩大公司競爭激烈。與此同時,因為他控製了這兩條主要鐵路的貨物轉運,所以對於其他由東部出貨的公司的出貨數量也十分清楚。當然,洛克菲勒對於競爭公司的運費也了如指掌。

洛克菲勒的一番話引起了在座人的議論。洛克菲勒接著說:“據我所知,現在各鐵路公司已經開始共商對策,準備製定一個新的公開運輸協定,這項新協定將不再給予折扣。如果我們能團結一致,鐵路公司就不敢輕視我們,就有希望獲取折扣!當煉油業合並以後,就能成為所有運輸業的核心,不但可以控製全國的石油價格,避免毀滅性的價格大戰,還可以支配鐵路!”

在費城擁有大量煉油廠的石油巨子洛克哈特動心了,他看著另一個石油商瓦登說:“我認為洛克菲勒先生講得很有道理。”

於是洛克哈特鄭重而充滿自信地承諾:“這樣吧,費城一帶和匹茲堡的煉油商由我負責說服。”

雙方約定的辦法是:洛克哈特的股票可以和標準公司的股票交換,這種交換絕對保密,對外界仍用洛克哈特的名義。這樣,可以免受輿論對壟斷的批評。反之,若讓輿論界知曉,合並的計劃可能生出許多麻煩。

很快,費城的沃登和其他一些主要的煉油商都被說服了,這使得一度受挫的改造南方公司重新煥發生機。而此時的石油界已經完全落入洛克菲勒的手中。

洛克菲勒贏得了費城地區最大的煉油廠,還有匹茲堡為數一半的煉油廠。在紐約,他們收購了生產盒裝煤油的德沃製造公司和長島公司,兼並了查爾斯·普拉特公司。

正當洛克菲勒一帆風順地實現自己的理想時,突然傳來了壞消息:原來的同盟者,賓州鐵路公司的董事長斯科特倒戈了。

斯科特擅長戰略,素有“頭腦冷靜的沉默男子”之稱,是洛克菲勒平生遇到的最強勁的對手之一。他是一個野心勃勃的人物,曾提出組織改造南方公司的計劃,主動找洛克菲勒建立鐵路同石油巨商的同盟。

斯科特在得知洛克菲勒在薩拉托加舉行秘密會議後,他決心倒戈,於是設立了賓州鐵路公司的空頭公司——“帝國運輸公司”,結社鏈接原油產地和匹茲堡之間的油管。他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擔心洛克菲勒在操縱了克利夫蘭的石油後會把壟斷延伸到東部各重要行業。

斯科特還趕緊建造5000噸的運油船,組成五大湖區的石油運輸船隊,還在新澤西建造倉庫及貯油槽,準備把這個與哈得遜河和紐約相對的地方作為轉運站。總之,他想壟斷東部的石油運輸,挫敗洛克菲勒對石油業的操縱和壟斷。

對於洛克菲勒來說,這無疑是公開的挑戰,他負擔了伊利鐵路和紐約中央鐵路公司存亡的責任,這也是標準石油公司的關鍵之戰。

為了取得勝利,洛克菲勒找弗拉格勒商量:“今年我們必須減少標準石油公司股東的分紅,用這些錢改善和更新煉油設備。”

弗拉格勒考慮得更加具體:“我們還要增加投資,從歐洲引進先進的生產技術,防止蒸餾過程中漏油現象的發生。”

這樣一來,生產精煉油的成本降低了,還提高了質量和產量。再加上鐵路運費提高折扣率,保證了洛克菲勒的精煉油以更低的價格向斯科特的勢力範圍——匹茲堡大力傾銷。

同時,洛克菲勒使伊利鐵路和紐約中央鐵路公司提高折扣率,這也使得洛克菲勒的形勢更加有利。

洛克菲勒把斯科特的勢力範圍市場匹茲堡當作目標,展開了傾銷戰,結果使得斯科特每月的赤字高達百萬美元以上,但是這對一向狂妄的斯科特而言,他還沒有罷休的念頭,依然咬著牙繼續與洛克菲勒鬥法。

斯科特為降低油的成本,解雇了許多工人,還把工人工資削減了1/5。在戰爭進入第三年的夏天,忍無可忍的工人爆發了大規模的罷工,還引發了流血事件,匹茲堡就有25人喪生。

斯科特被這場罷工徹底摧垮了。受到重創的他趕快到洛克菲勒公司,要求休戰講和。

斯科特緊皺眉頭,一臉沮喪地坐在洛克菲勒對麵。

“如果您能夠答應我的條件,我願意考慮講和。”洛克菲勒麵無表情地說。

“您有什麼條件,請講。”斯科特急切地問。

“我準備用 340萬美元買下您的空頭公司——帝國運輸公司。” 洛克菲勒在語氣中流露出對帝國運輸公司的輕蔑。

斯科特驚得目瞪口呆:這區區340萬美元與他在相持戰中的巨大損失相比,簡直是微不足道!他不得不做一次垂死掙紮!“洛克菲勒先生,考慮到我的實際消耗,我真誠地希望能再增加100萬美元。”

洛克菲勒麵無表情地擺擺手,不再開口了,他的眼睛望著窗外藍天上變幻的雲層。

斯科特隻好按照洛克菲勒的意見,簽訂了協議。

經過這場戰爭,倒戈的賓州鐵路公司在洛克菲勒的支配之下了,匹茲堡的煉油業也落入了洛克菲勒手中。更重要的是,他接受了斯科特在新澤西建造的大型貯油槽。從此以後,洛克菲勒就把新澤西作為進出口的橋頭堡,開展他的世界型企業活動。

在1877年,費城、匹茲堡的煉油廠也都歸到標準石油公司的名下。隻是在紐約,還有一些零星的獨立經營的煉油廠,洛克菲勒把它們作為自由競爭的點綴,留下來,以避免人們指責他壟斷石油業。

在1878年,標準石油公司發放的紅利讓人驚羨——每股60美元,股票麵值是100美元。洛克菲勒已經控製了石油業,無論原油生產不足,還是生產過剩,他都能獲取利潤。至1880年,標準石油公司提煉的石油,已占全美國石油生產的90%。

在擊敗賓州鐵路的總裁斯科特之後,洛克菲勒沒有把對手徹底打倒,他的目標是盡可能地和解,加強雙方的聯盟,用這種辦法擴張自己的勢力。

於是洛克菲勒和斯科特又簽訂了新的聯營計劃:標準石油公司每年要賓州鐵路運輸200萬桶石油,好讓對方有足夠的貨運量作為回報,標準石油公司從這些貨運量中提取10%的傭金。標準石油公司還要充當由各鐵路公司製定的總體規劃的執行人,給各鐵路公司分配石油運輸的份額。

洛克菲勒就像一位高明的馴獸師一樣,把大鐵路公司,得心應手地駕馭在手中。

油管之戰的勝利

洛克菲勒和斯科特的戰爭結束後,產油河地區的反抗依然沒有停止。這些“原產地生產同盟”想出了一個計劃:在原產地和五大湖之間架設油管。用油管將石油輸送到伊利湖,然後經油船運到紐約。

洛克菲勒在原產地收買許多人為商業間諜。這些間諜萬一被原產地業者聯盟發現,標準石油公司願意負責他們的生活費用。亞吉波多在石油原產地臥底,他負責把間諜們提供的零散情報進行加工、分析、過濾,提供給洛克菲勒。

赫普特有著典型技師的性格,他沉默不語,但是卻非常大膽並且很能幹。他獨自一人來到賓州北部尚未開發的山區,默默地進行勘察工作。為了不讓洛克菲勒發現,他尋找的土地大都是樵夫砍伐的偏僻森林,在訂約時,還特意打上暗號。

在這些土地買賣中,最麻煩的一樁是買位於威廉波特北邊某郡的土地。假如冒失簽約,馬上就有外泄機密的可能。赫普特經過調查發現,在兩座農場之間的小河河底,是一塊沒有主人的土地。這寬達6米的河底不屬於任何人,盡管兩側堤岸之外的土地歸農場所有。於是他偷偷地想讓州政府買下這些土地。

鋪設油管的工作在買下土地後開始了。雖然有受到洛克菲勒幹擾的危險,但是赫普特什麼都不怕。赫普特是鋪設工作的行家,即便碰到使人嚇破膽的驚險場麵,他也能使事情順利完成。

有一次,在架設賓州鐵路沿線的油管時,油管計劃經過鐵路下方的排水溝,因為工人們連夜趕工,搬運工作還沒有完成。天亮了,第一班列車通過時鉤倒了油管,工程因而遭到破壞。幸而鐵路兩旁還沒有被注意,秘密鋪設的工作才得以繼續進行。

那時使用的鐵管是直徑15厘米的,遠比現在動輒1米以上的鐵管小,但那時卻是最高級的。盡管賓州鐵路有可能會拒絕運送這些工程材料,不過製訂計劃後,經過5年,架設油管工作終於大功告成。這個工程被稱為“泰特華德油管”。

見赫普特有這樣非凡的才能,沉默了一段時間的東部石油原產地聯盟看上了赫普特。一位叫賓森的投資家,請赫普特架設連接原產地和東部的油管。

賓森是個爭強好鬥、智勇雙全的人,他曾擔任過紐約州的州長。雖然他與洛克菲勒並沒有很大的過節,但是他對強大的對手非常感興趣,喜歡在爭鬥中尋找人生樂趣。他一心想與洛克菲勒一決高低,替那些被洛克菲勒擊敗的同行們出一口氣。

賓森已經製訂好計劃:在原產地的亞利加尼河到東部的巴爾的摩之間架設油管。然後他向州議會進行申請,購買土地,這些工作都在秘密進行中。

架設油管工程需耗資625萬美元,由赫普特親自主持工程建設,規模宏大,引人注目,洛克菲勒似乎一點也不清楚。其實洛克菲勒不是疏忽了,而是雖獲得了情報,卻作出了錯誤的判斷,最後遲遲沒有動手。

原產地盡管在地平線上鋪了輸油管,但是最長也不過隻有48千米地方支線。從當初的情況看,還沒有能使油管橫越山頭的吸管。

賓森的計劃,因為目標太大而流產了。赫普特重新勘察地形,然後決定將油管架設到離布拉夫特郡南方約174千米的威廉波特。

流經油管的原油,如果先到威廉波特,然後再轉運到各地,那麼從原產地布拉夫特郡的新油田到巴爾摩的,運費不會超過03美元,即便去紐約也不過0.6美元而已。

1879年5月28日,世界第一個長距離輸油管開始啟用。在開啟油管後的第七天,原油終於勝利抵達威廉波特的貯油槽。

洛克菲勒聽到油管順利到達威廉波特的消息,頓時受到了非常大的震動。他擔心一旦鐵路運費戰爭再次打響,鐵路公司的末日就到了,而自己的壟斷夢想,也會受到致命的打擊。

正當洛克菲勒、弗拉格勒和威廉失去信心時,賓森前往歐洲的消息又接連而來。賓森從歐洲回來,立即趕赴紐約,據說他要獲得美國第一國際銀行的200萬美元的貸款。

賓森貸款成功後,有人趕到第一國際銀行職員辦公室告密:“泰特華德公司有人暗中貪汙款項,給他們貸款恐怕有倒債的危險。”

告密者正是該公司1/3股票擁有者——帕塔森。但是銀行卻非常信任賓森,他們以“缺少證據”為由拒絕了帕塔森的密告。

帕塔森以前也是原產地同盟的主要成員,曾參與蟒蛇運動,但是卻和標準石油公司在當地的間諜亞吉波多有很密切的關係。除了帕塔森以外,亞吉波多又召集了賓森所想到的那幾位股東進行顛覆工作。

帕塔森和其他4名內亂分子,為了奪取公司,他們不僅造了許多空白股東委任狀,還雇用了全副武裝的黑人,及帶著工具的挖井工人,對總會場嚴加戒備,這樣他們的吞並計劃順利完成了。

洛克菲勒的行動很快,也很精密,整個兼並的計劃早已安排妥當。第一步,他秘密投資500萬美元,成立了名為“美國運輸”的油管公司,一旦吞並泰特華德成功,美國運輸再增加投資3000萬美元。

同時,在原產地到克利夫蘭,洛克菲勒鋪設了口徑約115米的油管;在原產地到水牛城之間,他鋪設口徑為0.15米的油管;此外,在原產地和匹茨堡之間,也鋪設了口徑為010米的油管。

鋪設油管的技術問題,後起的洛克菲勒肯定吸取了泰特華德的很多經驗。這種優勢又把洛克菲勒的壟斷夢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先是冷靜觀察赫普特的油管計劃,然後卻坐享其成,把財富據為己有,這難道不是洛克菲勒早已定好的錦囊妙計?

解散聯合企業

所謂托拉斯,就是生產同樣產品的多家企業,不再各自為政,而以聯合的形式,組成一個綜合性企業集團。而卡特爾那種各自獨立的企業為了掌握市場,在生產及銷售方麵結成聯合戰線的方式,已經比不上托拉斯的壟斷性了。

1879年洛克菲勒幾乎擁有了美國所有的煉油廠和輸油管道,成為名列全美20名巨富之一。由於他的出色業績和在權力的組織和調度上的超凡能力,被譽為“全國最偉大的商業奇才之一”。

然而此時洛克菲勒又在思索著:如何才能讓那些合並的工廠合法地受製於標準石油公司?各個企業又怎樣能夠聯合起來,步伐一致地協調生產?

當時還沒有一部聯邦公司法,俄亥俄州的法律規定:不允許該州的公司擁有其他州公司的股票。也就是說,跨州經營是不合法的,而標準石油公司正是一個全國性的組織,這是違反法規的。

多德在當時是一個年輕的律師,曾寫了一些《油的大地》之類的抒情詩,思想保守、刻板。他在一篇文章裏揚言“小商人時代已經結束,大企業時代即將來臨”,結果受到洛克菲勒的高度評價,並高薪聘請他為法律顧問。

多德曾在1872年賓州立憲大會上,作為一名民主黨議員,慷慨激昂地痛斥標準石油公司是一條大蟒蛇。但是,洛克菲勒能夠不計前嫌,唯才是用,表現出一個大企業家的胸懷和氣度。

洛克菲勒給出的月薪是500美元,多德欣然應允。有人指責這是一種背叛,因為他曾代表石油原產地的商人對標準石油公司提出過訴訟。多德對這些指責並沒有多加理會,他不以為然地說:“這正像牧師被聘擔任薪金更高的工作時所說的那樣:‘這完全是上帝的意旨。’”

從 1881年至1905年,多德一直擔任標準石油公司的首席律師和新聞發布人。他逐漸成為洛克菲勒最得力的謀士。後來在聽證會上,洛克菲勒總是先看看多德的臉色,才開口回答問題。

多德走馬上任之後,接二連三地向洛克菲勒提出自己的方案,前兩個方案被洛克菲勒否決了,第三個方案即是建立托拉斯。

托拉斯是多德思索出來的法律紕漏,他是從《英國法》的信托製度中獲得靈感的。 “托拉斯”是英語中Trust一詞的音譯,意思是“信用”。

各企業股東加入托拉斯企業結合體後,便將所擁有的股份交給“受托委員會”保管,並得到一份委員會發給的信托證書。受托委員會擁有股份,控製加入企業的支配權,將信托所得的收入分配給信托人——股東,其實就是一種壟斷方式。

洛克菲勒對這種天衣無縫的壟斷形式大加讚賞,他興奮地對各位負責人說:“這樣,各公司就能在不違背法律的情況下,實現統一步調,而且能讓合並的工廠合法地受製於標準石油公司。”

1882年1月2日,標準石油公司召開股東大會,會上宣布成立托拉斯。受托委員會利用折扣大聯盟和強迫收買等形式,吸收了72家煉油企業股份,其中有9名委員會成員。這9名委員會成員包括洛克菲勒、威廉、弗拉格勒、亞吉波多等。

於是,以洛克菲勒為首的成員控製了委員會,不僅擁有企業結合體,還代管股份。信托證書發行了70萬張,但是他們4人卻占了46萬多張,約占總數的2/3。可見,托拉斯比流產的改造南方公司的企業統一聯合體更為進步。

受托委員會可以決定各公司董事的人選,向第一線的主管人員提出行動的建議。它還可以購買其他公司的股票,可以增設或廢除煉油廠。它猶如中央集權製,統管著下級部門。

執行委員會下麵還設立許多專門的委員會,比如生產製造、采購、國內貿易、國際貿易、運輸、輸油管道管理等。這些委員會裏有一批專家,專門研究各企業出現的本專業問題,然後給予指導。

這樣,標準石油公司成了一個自給自足的大家庭,他們有自己的製造工業用酸、桶板、油桶、燈芯和油泵的工廠,而洛克菲勒就是這個大家庭最有權威的家長。

有人曾擔心:這種壟斷形式是不是容易墮落成沒有活力的龐然大物呢?

洛克菲勒很有信心地對人們說:“絕對不會,因為我們沒有剝奪各個公司的自主權,委員會隻是提供總體的政策指導,通過交流經營業績數字,刺激各下屬公司為自身的利益做出最佳表現,鼓勵他們在競爭中努力。”

於是托拉斯很快就影響到南方,出現了棉花托拉斯、畜牧托拉斯、威士忌托拉斯。另外,36家製糖公司也成立了托拉斯。各行業的托拉斯占了美國企業的90%。它們如雨後春筍般,煥發出無限生機。

標準石油公司井然有序而和諧地運轉著,創造著驚人的業績:他們關閉了30多家收購的設備陳舊的煉油廠,隻有克利夫蘭、費城和貝永的三家巨型煉油廠,用當時最新的技術,生產著占世界總產量1/4的煤油。他們擁有10萬員工,每天向歐洲出售 50000桶油。

洛克菲勒很看重國外市場的開拓,他還把擴張的目標指向拉丁美洲和亞洲,輕而易舉地占領了龐大的中國市場:他們贈送數百萬盞廉價的油燈,還把煤油裝在白鐵皮罐子裏銷售,百姓們用過煤油之後,用廢罐子作為容器,或是敲平了作為屋頂,這無疑增加了標準石油公司的煤油的魅力。

不久,在俄國裏海岸邊的巴庫,突然出現了奇異的景觀:上百尺高的黑黑的油柱衝天而起,日夜噴湧不停。俄國發現了大油田,他們要把美國石油趕出俄國和歐洲市場。

瑞典人諾貝爾兄弟首先入侵到這塊領地。三兄弟中最小的諾貝爾,就是發明黃色炸藥,後來設立諾貝爾獎金的那位傑出人物,攜帶大量資金來到俄羅斯,原來想買核桃木,卻被巴庫的黑金所吸引,投資開采巴庫油田,每天開采出100萬加侖的原油;他還和俄國皇室、法國銀行家聯手,建立巨型煉油廠,把煤油銷往彼得堡和瑞典等國。

這時又冒出一個英國人薩絡,用他的耐熱油輪運輸石油,采取批賣方式和洛克菲勒爭奪市場,一心要把洛克菲勒的藍色油桶葬身海底。

後來,一個叫達提爾古的荷蘭人,又把在蘇門答臘新發現油田的石油,源源不斷地運往世界各地。

麵對這三個巨頭的挑戰,標準石油公司開始在許多國家建立分支機構。他們和三巨頭談判鬥智,討價還價,劃分市場份額。雖然失去了獨霸歐洲的優勢,也還是占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僅在歐洲,就占據60%的市場份額。

標準石油已經滲透到世界上最遙遠的角落。它成了世界上最大最富有的商業組織,即使在經濟衰退時,也能生意興隆。

標準石油托拉斯是美國曆史上第一個托拉斯。它的出現在美國工業史上宛如一聲驚雷,在它身後,眾多行業的托拉斯相繼冒出了地平線;在英國和德國,也有人效仿洛克菲勒所創立的這種集中控製模式。

洛克菲勒在老年時回憶這個過程時說:

當時我隻覺得散亂的小廠商互相的殺價競爭是一種浪費。我現在才覺悟,知道我們當時是處於時代的轉折點,個別競爭的做生意方法已漸漸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應該是聯營製度。

我們公司首當其衝地建立托拉斯,實在是一件革命性的舉動,使世界從此改變管理與經營的方法,阻止了盲目的競爭,統一了混亂的市場。

1890年5月的一天下午,俄亥俄州最高檢察廳廳長大衛·華特森在書店買了一本《托拉斯——新近的企業聯合》的書。他拿回去閱讀後,發現該書不但徹底揭露了標準石油托拉斯的所有情況,而且指出有來自別州的人成了受托委員會委員。他認為這種托拉斯是無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