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上市變得容易,股市成交活躍,恒生指數攀升到1971年年底收市的341點。低迷多年的香港股市大牛,一派興旺。
李嘉誠正是在這種大背景下,萌發並籌劃將長江上市。長江實業上市時,擁有收租物業約35萬平方米,年租純利390萬港元;發展物業7項正興建或擬建,基保獨資擁有的地盤3個,合資共有的地盤4個。上市時將25%股份公開發售,集得資金3150萬港元。
這筆巨資,加速了長實的物業建設。與其他地產商合資發展的樓宇,均做出售;獨資興建的樓宇,做收租物業。
1972年,上市短短幾年時間,長實在地盤物業麵積這點上,開始直逼置地公司。
1973年,長實又發行新股110萬股,籌得1590萬港元,收購了“泰偉有限公司”。當時傳媒及業界,把1972年上市的新鴻基地產、合和實業、長江實業、恒隆地產、新世界發展等華資地產公司,稱為“華資地產五虎將”。
上市前後,長江實業的實力及聲譽在五虎將中並不突出。論入行資曆,長實不如新世界和恒隆,新世界的鄭裕彤、恒隆的陳曾熙都是早期涉足地產的;論專業資格,李嘉誠比不上陳曾熙和合和的胡應湘;論實力,長實都比不上另四虎。長實雖然略遜於四虎將,從20世紀70年代後期起,卻迅速從五虎將成員中脫穎而出,至20世紀80年代中期成為五虎將中的虎帥。
時至今日,“長實係”仍是香港首席財閥。另外四虎將都不是等閑之輩,從20世紀90年代初起,個人資產先後榮登百億超級巨富之列。曾有記者問李嘉誠是否以長實與另四虎將競爭。
李嘉誠答道:“我好像從未想過這個問題。我想的是與置地競爭,趕超置地。”
至20世紀80年代,李嘉誠已實現趕超置地的目標。如果李嘉誠不將長實上市,未充分借助股市的作用,是不可能在較短的時期內趕超置地的。
1973年的大股災,一直延續至1974年年底才有所回升,原因是世界性經濟衰退,本港股災使不少地產商和投資者受損,造成地產低潮。“股拉地扯”,成為20世紀70年代後香港經濟的獨特現象。
1974年5月,長實與實業信譽卓著的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合作,成立怡東財務有限公司,實收資本5000萬港元,雙方各出2500萬港元現金,各占50%權益。李嘉誠任這個公司的董事兼總經理。當年年底,長實發行1700萬股新股票,用以購買“都市地產投資有限公司”50%股權。所換兩座商業大廈,租金收入每年達800萬至900萬港元。
這家合股公司的成立,為長實引進外來資金,又為今後長實拓展海外業務,鋪路搭橋。
1974年6月,由於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的力促,長實股票在加拿大溫哥華上市。
長實能如此順利地與加拿大銀行界建立夥伴關係,得助於李嘉誠從事塑膠花產銷時與北美貿易公司建立的信譽。
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正是這間公司的往來銀行。
據說,1974到1975年間,李嘉誠兩次發行新股集資約18億港元。
1975年3月27日,李嘉誠又成功購入地皮、樓宇等地逾10多處之多。在接下來的日子裏,在地產高潮中崛起的李嘉誠,運用他的迂回、包抄的戰術,統率他的長江,充分利用地產發展最有利的合資經營形式,找到那些手中持有大量土地卻沒有開發經驗的公司,用高於市場價的固定地價進行收購。
20世紀70年代初,李嘉誠已擁有的收租物業,從最初的12萬平方米發展至35萬平方米,每年租金收入為390萬港元。而當時,還是有不少朋友為李嘉誠的“冒險行動”捏一把汗;有些地產商甚至還等著看李嘉誠的笑話。
李嘉誠又一次判斷正確。大陸的改革開放,使香港地產市道轉旺,李嘉誠最終成為了這場地產大災難中的大贏家。這一年,長江工業有限公司僅租金收入一項就高達2192萬港元,是上市前年租金收入的54倍。
擊敗置地重建華人行
在李嘉誠創業的輝煌生涯中,1977年是最讓他難以忘懷的一年。在這一年裏,李嘉誠以主動出擊、全力進取的方式,打勝了兩次轟動香港的戰役。而且一次比一次精彩,一次比一次漂亮,以至於作為上市公司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的董事局主席兼總經理的李嘉誠,成為全港上至總督下至普通市民茶餘飯後街談巷議的焦點人物。
1977年4月,李嘉誠投資23億港元,收購了美國財團控製的在香港的永高公司,成為全資擁有。永高公司擁有香港心髒地帶的中環銀行區的部分物業,還擁有在港的希爾頓大酒店和在印尼巴厘島的凱悅大酒店。同時李嘉誠還收購了在銅鑼灣的虎豹別墅等大型物業。
關於中區地鐵中環和金鍾站上蓋興建權的招標競投爭奪,李嘉誠明白,簡直如同虎口奪食。因為位於香港中區的地下鐵中環和金鍾站,是香港中區最繁華的地段,也是世界上最值錢的地皮之一。香港工務局的集體運輸研究部曾對這段地皮估價,約值243億港元。
如果能夠奪得這塊有“地王”之稱的地皮並在此成功地開發物業的話,不僅能夠帶來豐厚的利潤,而且奪標公司還可由此增強信譽而名聲大振,為公司日後的發展打下信心與實力兼備的良好基礎。這一切,對於注重公司信譽、質量兼備的李嘉誠來說,具有多麼巨大的誘惑力是可想而知的。
早在1976年,李嘉誠就獲悉香港地鐵公司為購得中區郵政總局舊址地皮,曾與香港政府磋商多次,希望用部分香港地鐵公司的股票、部分現金支付,但是港府堅持全部用現金來支付購買。
這樣一來,參與郵政總局舊址開發權的競投也利用全額現金支付將是決定勝負的一個關鍵條件。於是既精通經營之道又精通金融之道的李嘉誠,再次利用出售樓宇和發行新股的方式,集資數億港元現金,打算全力出擊。
針對當時地鐵公司因為高額貸款籌集現金購地而急需現金盡快回流的具體情況,李嘉誠提出一個將兩個地盤設計成一流的商業中心和寫字樓相結合的綜合型商業大廈的計劃。而且李嘉誠還相繼拋出了另外兩個誘餌,一是為滿足香港地鐵公司的急需現金的要求,長江實業主動提出提供現金做建築費;二是將商業大廈出售後的利益由地鐵公司和長江實業共同分享,並且打破平時各5成的常規,由地鐵公司占51%,長江實業則占49%。
1977年1月14日,香港地鐵公司正式宣布,中環郵政總局舊址公開接受招標競投。在競投初期,各地產公司及財團之間的競爭非常激烈,甚至彼此都采取不動聲色、外弛內張的戰略。
3月下旬,名噪一時的置地穩操勝券的消息已開始動搖,外麵再度傳聞由接近港府決策人士透露,與香港置地競逐的長江實業已取得優勢。
這次地王公開招標競投,香港地下鐵路公司先後收到30個財團以及地產公司的申請投標,競投數目竟超過1976年8月九龍灣地段的競投數目一倍之多。
1977年3月上旬,素有“地產王”之稱的置地公司,曾經一度被認為是最有可能最後奪標的公司,似乎這項發展權應該是非置地莫屬了。
消息傳至長江實業,馬上有人悲觀失望地勸李嘉誠退出競標,李嘉誠聽後,淡淡一笑:“傳說總歸是傳說,到底鹿死誰手現在尚無法定論。”
既然長實參與競投,就必須與置地這個龐然大物對峙。傳媒眾口一詞,置地誌在必得。但李嘉誠分析,置地會不會“大意失荊州”呢?
置地創始人之一的凱瑟克家族是怡和第一大股東,而且力主把發展重點放到港外,勢必分散置地坐鎮香港抉擇的精力。這是置地的薄弱處,但人們卻往往隻看到他的“貌似強大”。置地一貫坐大,也習慣於坐大。過於自負的置地未必就會冷靜地研究合作方、迎合合作方。
香港地鐵公司是一個直屬港府的公辦公司,並不像過去內地的國有企業一切都由政府包攬包辦,除少許政府特許的專利和優惠外,它的資金籌集、設計施工、營運經營,都得按商場的通常法則進行。
據地下鐵路公司透露,主要原因是長江所提交的建議書內列舉之條件,異常優厚而具有吸引力,終能脫穎而出,獨得與地鐵公司經營該地的發展權。
4月4日,地鐵公司董事局主席唐信與長江實業李嘉誠首先簽訂中環站上蓋發展物業協議,金鍾站上蓋則由日後商議簽訂。李嘉誠終於力挫多家競爭對手,特別是香港地產界巨子“香港置地有限公司”,被人們讚譽為是“長江實業擴張發展中的重要裏程碑”。
從此,李嘉誠和長實在香港企業界中名聲更響,聲譽與日俱增。李嘉誠一舉奪得中區地鐵車站上蓋發展權後,長實與香港第一財團彙豐銀行1978年攜手合作,重建華人行。
說起彙豐,港人無人不曉。彙豐的中文全稱是“香港上海彙豐銀行”,創設於1864年,由英國、美國、德國、丹麥和猶太人的洋行出資組成,次年正式開業;後因各股東意見不合,相繼退出,成為一家英資銀行。
彙豐是一家公眾持股、在港注冊的上市公司,1988年股東為19萬人,約占香港人口的3%,是香港所有權最分散的上市公司。彙豐一直奉行所有權與管理權分離,管理權一直操縱在英籍董事長手中。
當時的彙豐集團董事局常務副主席為沈弼,李嘉誠尋求與彙豐合作發展華人行大廈,正是與沈弼接洽的,兩人還由此建立了友誼。
香港經濟界的人常說:“誰結識了彙豐大班,就高攀了財神爺。”沈弼平素與李嘉誠已有一些交誼,話語相投,又有一些共同愛好。及至華人行改建完成,沈弼更視之為“香港工作效率的象征”。李嘉誠由此而備受沈弼的敬重。
彙豐是香港第一大銀行,又是以香港為基地的龐大的國際性金融集團。彙豐的聲譽,不僅僅限於其強大的資金實力,它在香港充當了準中央銀行的角色,擁有港府特許的發鈔權。在數次銀行擠提危機中,彙豐不但未受波及,還扮演了“救市”的“白衣騎士”。
一個多世紀來,經彙豐扶植而成殷商巨富的人不計其數。20世紀60年代起,剛入航運界不久的包玉剛,靠彙豐銀行提供的無限額貸款,而成為著稱於世的一代船王;現在,李嘉誠取得彙豐銀行的信任,與其建立了合作關係,未來極有可能在彙豐的鼎力資助下,成為香港地王。
李嘉誠與彙豐合作發展舊華人行地盤,業界莫不驚奇李嘉誠“高超的外交手腕”。其實,熟悉李嘉誠的人知道,言行較為拘謹的李嘉誠,絕不像一位談鋒犀利、能言善道的外交家,也不像那種巧舌如簧、精明善變的商場老手,他像一位從書齋裏走出來的中年學者。
李嘉誠靠的是一貫奉行的“誠實”,以及多年建立的“信譽”。尤其是地鐵車站上蓋發展權一役,使他名聲大振,信譽猛增。所有這些,就是他與彙豐合作的基礎。
據說,在20世紀初,港島中環是洋行的天下,華商想躋身中環無立錐之地。當時有一位地產商在皇後大道中興建一座商業辦公綜合樓,樓建成後,華人競相入夥承租。洋人一貫自以為高人一等,不屑與華人同樓棲身,已付訂金的洋人紛紛退租。於是此大樓便成為華人的“獨立王國”,大樓名稱便改叫“華人行”。
不少華人從華人行發跡。其中,最具影響之一的一件事是,有香港股壇教父之稱的李福兆,於1963年與友人在此密商成立與香港會抗衡的證券交易所,秘密安裝150條電話線至華人行,並於1969年年底宣告遠東交易所開業。
1974年,彙豐銀行購得華人行產權。因年代久遠,其建築已十分陳舊;更因為華人行位於高樓林立的中環銀行區,原來的華人行大樓已日益變成小矮人。1976年,彙豐開始拆卸舊華人行,清出地盤,用於發展新的出租物業。
在地產高潮,位於黃金地段的物業,加之華人行在華人中的巨大聲譽,華資地產商莫不想參與合作。李嘉誠便是其中之一,他穩操勝券,果然如願以償。是長實中標獲取中區地鐵車站上蓋發展權,才使得“高高在上”的彙豐大班沈弼關注起地產“新人”李嘉誠來。他仔細研究了李嘉誠合作的意向材料,拍板確定長實為合作夥伴。此時,距李嘉誠中標地鐵上蓋不滿一個月。
長實與彙豐合組華豪有限公司,以最快的速度重建華人行綜合商業大廈。大廈麵積24萬平方米,樓高22層;外牆用不鏽鋼和隨天氣變換深淺顏色的玻璃構成;室內氣溫、濕度、燈光,以及防火設施等,全由電腦控製;內裝修豪華典雅,集民族風格與現代氣息於一體。整個工程耗資25億港元,寫字樓與商業鋪位全部租出去。
1978年4月25日,彙豐銀行大班沈弼在出席華人行隆重的正式啟用典禮時,剪彩並發表講話說:“舊華人行拆卸後僅兩年多一點時間便興建新的華人行大廈。這樣的建築速度及效率不僅在香港,在世界也堪稱典範。”
長實與彙豐,都是本工程的開發商,故而沈弼不便“自我吹噓”。他對新華人行的讚譽,也就是對李嘉誠的讚譽。
李嘉誠當然了解彙豐銀行在香港經濟中的地位,同時也看到日後長江實業的發展壯大是離不開彙豐銀行的配合與支持的。通過這次合作,李嘉誠密切了與彙豐銀行的關係。這是一次決定日後成功的一步,它不僅為李嘉誠的財團日後在香港乃至海外的發展奠定了穩固的經濟基礎,而且,也由此更加提高了李嘉誠在人們心目中的聲譽和地位。
長江集團總部3月23日遷入皇後大道中29號新華人行大廈。長江正式立足大銀行、大公司林立的中環,李嘉誠與彙豐合作的良好開端也發展為未來的“蜜月”——彙豐力助長實收購英資洋行,並於1985年邀請李嘉誠擔任彙豐的非執行董事。
在這一年裏,李嘉誠大開華資吞並外資之先河,成為令香港英資及外資驚詫不已、中資興奮不已、華資自豪不已的熱門話題。
曾有記者詢問他與地鐵公司、彙豐銀行合作成功的奧秘,李嘉誠說:“奧秘實在談不上,我想重要的是首先得顧及對方的利益,不可為自己斤斤計較。對方無利,自己也就無利。要舍得讓利使對方得利,這樣,最終會為自己帶來較大的利益。我母親從小就教育我不要占小便宜,否則就沒有朋友,我想經商的道理也該是這樣。”
以退為進智取和黃
李嘉誠有了實力後,九龍倉引起他的注意。
九龍倉是香港最大的貨運港,擁有深水碼頭、露天貨場、貨運倉庫等。可以說,誰擁有九龍倉,誰就掌握了香港大部分的貨物裝卸、儲運及過海輪渡。九龍倉的母公司怡和與和記黃埔、太古集團、會德豐並稱為香港四大洋行,九龍倉在怡和的地位非常高。
怡和位列四大洋行之首,怡和大班同時又兼任九龍倉主席。九龍倉日益成為香港的旅遊商業區,但在經營方式上卻不足稱道,他們固守用自有資產興建樓宇,隻租不售,造成資金回流滯緩,使集團陷入財政危機。為解危機,大量出售債券套取現金,又使得集團債台高築,信譽下降,股票貶值。
李嘉誠看好九龍倉股票,在他算來,九龍倉處於九龍最繁華的黃金地段,即使以高於時價的5倍價錢買下九龍倉股也很合算。基於這種考慮,李嘉誠不動聲色,買下約2000萬股散戶持有的九龍倉股。
這個數目,無論對李嘉誠還是對怡和,都是一個敏感而關鍵的界限。九龍倉與置地在控股結構上並非平等關係。怡和控置地,置地控九龍倉,置地擁有九龍倉不到20%的股權。所以說,目前九龍倉的最大股東將不是怡和,而是李嘉誠。這為李嘉誠進而購得九龍倉,與怡和在股市公開較量,鋪平了道路。
1978年3月,九龍倉股急速躥到每股46元的曆史最高水平。這已和九龍倉股每股實際估值相當接近了。加之各大財團蜂擁而來,九龍倉股票水漲船高,隻升不降。九龍倉集團頓時慌了手腳,在緊急部署反收購行動之後,也到市麵上高價搶購散戶持有的九龍倉股票。
香港有老話:“怡和的麵子,太古的銀紙。”“未有香港,先有怡和。”在香港經濟中占有舉足輕重地位的英資怡和財團,豈會俯首讓華資財團騎在頭上。怡和財團隻好求助於英資財團的大靠山彙豐銀行。
彙豐大班沈弼親自出馬斡旋,奉勸李嘉誠放棄收購九龍倉。李嘉誠審時度勢,認為不宜同時樹怡和、彙豐兩個強敵,遂答應沈弼不再收購。不久,包玉剛加入了進來。那時,李嘉誠論實力和聲譽,都無法與之相比。
據1977年吉普遜船舶經紀公司的記錄,世界十大船王排座次,香港占兩席,包玉剛以船運載重總額1347萬噸穩居首位。包玉剛預測,隨著世界對中東石油的依賴減少,20世紀70年代後期,越來越多的油輪將閑置。因而,包氏決定減船登陸,套取現金投資新產業,他瞄準的產業是香港百業中前景最誘人的房地產。而在華人商界,隻有包玉剛有實力跟怡和相抗衡。
李嘉誠權衡得失,決定把球踢給包玉剛,預料包玉剛得球後會奮力射門:直搗九龍倉。
1978年8月,李嘉誠密約包玉剛,將手中的九龍倉1000萬股股票轉讓給了包玉剛。包玉剛也將手中持有的另一老牌英資洋行和記黃埔之股票轉賣給李嘉誠。這樣做,既使香港船王包玉剛滿意,也得到英資金融巨頭彙豐銀行大財主的首肯,也使長實股東下得了“樓梯”。
1978年9月5日,包玉剛正式宣布他本人及家族已購入20%左右九龍倉股票。怡和與九龍倉現任大班紐璧堅,不得不吸收包玉剛及其女婿吳光正加入九龍倉董事局。這之後,李嘉誠又繼續將手頭剩餘的九龍倉股轉讓給包氏。包玉剛則不斷設法吸納九龍倉股,意欲吞並九龍倉。
1980年6月中旬,趁包玉剛赴歐參加會議之機,紐璧堅突發襲擊,正式挑起九龍倉大戰。置地采取換股之法,欲將其持股權增至49%。其具體做法是將價值100元的置地股,換取市價77元的九龍倉股。條件十分誘人,股民喜笑顏開,置地隻需要再踏半步,即可擊碎包氏的“吞並美夢”。
包玉剛聞訊,急忙乘機返回香港反擊。他首先獲得彙豐銀行的22億港元貸款保證,緊接著召開緊急會議,決定以105元的現金吸收市麵九龍倉股,目標也是49%。星期一開市不到兩小時,包玉剛一下子付出21億現金,購足2000萬股,使控股權達到49%,取得這場戰役的決勝權。
紐璧堅見大勢已去,將置地控有的九倉股1000多萬股轉讓給包玉剛,置地套現獲純利7億多港元。包氏在九龍倉的控股量已超越絕對多數。
1980年,借助於李嘉誠一臂之力的包玉剛,極為順利地用30億港元奪得價值98億港元的九龍倉控製權。包玉剛入主九龍倉之後,將西環的貨倉大廈交給李嘉誠重新設計,而且李嘉誠隻需要投入建築費,而無須付出發展總成本的70%至80%的地價,並且日後的利潤由兩家平均分配。這種百年難覓的合作方式,是其他地產發展商所夢寐以求的。
在這次戰役中,李嘉誠助包玉剛一臂之力,不但使包玉剛所領導的華資財團吞並英資財團得以順利實現,而且使李嘉誠為自己順利吞並英資和記黃埔及接下來與包玉剛的合作打下了堅實的深遠的基礎,並使“入主和黃”成為可能。
兩年後,包氏的遠見卓識得到了充分的驗證。包氏購得九龍倉,實現了減船登陸,從而避免了空前船災。香港另兩個船王——董浩雲與趙從衍,因行動遲緩,陷入瀕臨破產的滅頂之災。
1985年,包玉剛又收購另一家英資洋行——馬登家族的會德豐,再次轟動香港。
包玉剛入主九龍倉後,與置地成為合作夥伴,他們力邀李嘉誠加盟,在九龍倉尖沙咀開發了一個新項目。這在香港商界傳為佳話。李嘉誠退出九龍倉角逐,將目標瞄準另一家英資洋行——和記黃埔。和黃集團由兩大部分組成,一是和記洋行;二是黃埔船塢。和黃是當時香港第二大洋行,又是香港十大財閥所控的最大上市公司。
和記洋行成立於1860年,主要從事印度棉花、英產棉毛織品、中國茶葉等進出口貿易和香港零售業。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和記有下屬公司20家,初具規模。
黃埔船塢有限公司,源於1843年林蒙船長在銅鑼灣怡和碼頭造木船。船塢幾經遷址,發展至20世紀初,與太古船塢、海軍船塢並稱為香港三大船塢,形成維修、建造萬噸級輪船的能力。除此,黃埔船塢還經營碼頭倉儲業。
20世紀60年代後期,和記祈德尊雄心勃發,一心想成為怡和第二。他趁1969年至1973年股市大牛,展開一連串令人眼花繚亂的收購,把黃埔船塢、均益倉、屈臣氏等大公司和許多未上市小公司歸於旗下,風頭之勁,獨一無二。
祈德尊掐準香港人多地少、地產必旺的產業大趨勢,關閉九龍半島東側的碼頭船塢,將修船業務與太古船塢合並,遷往青衣島,並將其他倉場碼頭統統轉移到葵湧去發展,騰出的地皮用來發展黃埔新村、大同新村、均益大廈等,地產成為集團的支柱產業。
1973年,股市大災、世界性的石油危機、香港地產的崩盤,這係列災難使投資過速、戰線過長、包袱過沉的和記集團陷入財政泥淖,接連兩個財政年度虧損近兩億港元。
1975年8月,彙豐銀行注資15億港元解救,和記出讓3365%的股權。彙豐成為和記集團的最大股東,黃埔公司也由此而脫離和記集團。彙豐由韋理主政,祈德尊時代宣告結束。
1977年9月,和記再次與黃埔合並為“和記黃埔(集團)有限公司”。因祈德尊主政時,集團虧空太大,和黃的財政仍不見起色。此時,李嘉誠捉到了可乘之機。九龍倉爭奪戰中,李嘉誠通過放棄爭奪九龍倉的控製權,得以與彙豐銀行增進了友誼。
之後,李嘉誠又以自己的精明能幹、誠實從商的作風,以及日益壯大的長江實業飛速發展的業績,令彙豐銀行董事與主席沈弼所欣賞,從而為急需增大實力、增強儲備資金的彙豐銀行,提供了一個十分具有吸引力的出售和記黃埔股權的適當時機。
1979年9月25日夜,李嘉誠舉行長實上市以來最振奮人心的記者招待會,一貫持穩的李嘉誠以激動的語氣宣布:“在不影響長江實業原有業務基礎上,本公司已經有了更大的突破——長江實業以每股71元的價格,購買彙豐銀行手中持占224%的9000萬普通股的老牌英資財團和記黃埔有限公司股權。”
1980年11月,長江實業終於成功地擁有超過40%的和記黃埔股權。李嘉誠被和記黃埔董事局吸收為執行董事,主席兼總經理的仍是韋理。
1981年元旦,李嘉誠被選為和記黃埔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成為香港第一位入主英資洋行的華人大班,和黃集團也正式成為長江集團旗下的子公司。長江實業實際資產值693億港元,卻成功地控製了市價62億港元的巨型集團和記黃埔。
有人說:“李氏收購術,堪稱商戰一絕。”但李嘉誠並不以為他有什麼超人的智慧,他避而不談他的謀略,而對彙豐厚情念念不忘:“沒有彙豐銀行的支持,不可能成功收購和記黃埔。”
事實確如李嘉誠所說的那樣。李嘉誠在沈弼眼中的好印象,早在彙豐與長江合作重建華人行大廈之時就留下了。
沈弼以銀行的切身利益為重,而不在乎對方是英人還是華人,堪稱是彙豐史上最傑出的大班。道理如沈弼自己所說:“銀行不是慈善團體,不是政治機構,也不是英人俱樂部。銀行就是銀行,銀行的宗旨就是盈利。”
與香港航運業老行尊怡和、太古、會德豐等英資洋行下屬的航運公司比,包玉剛出道最晚,但他的環球航運集團卻是獲得彙豐貸款最多的一家。這是因為包氏的經營作風和能力,能夠確保償還彙豐放款的本息。
現在,彙豐在處理和記黃埔的問題上也是如此態度。他們信任李嘉誠的信用和能力,足以駕馭和黃這家巨型企業。彙豐讓售給李嘉誠的和黃普通股價格隻有市價的一半,並同意李嘉誠暫付20%的現金。但彙豐並沒吃虧,股款收齊,共獲利54億港元。在決定此事時,沈弼是一錘定音。
消息傳出,香港傳媒爭相報道這一香港商界的大事。在一片喝彩聲中,李嘉誠並未沾沾自喜,深感肩上擔子之沉重。他總是以實際行動來證明自己的行動是正確的。
李嘉誠作為控股權最大的股東,在決策會議上,他總是以建議的口氣發言,但實際上大家都信服他、傾向他。表麵上雖然是韋理主政,但實質上大權已掌握在李嘉誠手中。他的謙讓使眾董事與管理層對他更加尊重,股東大會上眾股東一致推選他出任董事局主席。
李嘉誠入主和黃後,至1989年,其純利就是10年前的10多倍。股東與員工皆大歡喜。往後,就再也沒人懷疑沈弼“走眼”、李嘉誠“無能”了。今日香港,無人不曉“超人”。不少人在承認李嘉誠“高人之術,超人之智”的同時,莫不羨慕他的幸運。
1986年,李嘉誠曾闡述他的觀點:“對成功的看法,一般中國人多會自謙那是幸運,絕少有人說那是由勤奮及有計劃的工作得來。我覺得成功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完全是靠勤奮工作,不斷奮力而得成果;第二個階段,雖然有少許幸運存在,但也不會很多;現在呢,當然也要靠運氣,但如果沒有個人條件,運氣來了也會跑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