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一間幾千平方米的大車間在工作時鴉雀無聲。李嘉誠首先從這裏學到了廠風和廠紀。特別是車間四壁上張貼的宣傳口號,更讓李嘉誠為之心動:“嚴明的廠規是保證產品質量的根本!”“紀律和質量是公司的生命!”“沒有精良的質量,就沒有廣泛的信譽!”“用戶是上帝,是我們的衣食父母!”
最初的幾天裏,李嘉誠頻繁出入的隻能是選料車間,根本就接觸不到塑膠花的生產過程。在經過選料桌時也隻能走馬觀花,無法細察到女工如何選擇塑膠花的原料。至於觀看塑膠花的生產過程,那更是難上加難。
李嘉誠心裏特別清楚,如若想在管理森嚴的福爾斯公司獲得他渴望了解的製作塑膠花的工藝資料,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他必須要有一定時間,同時還要在工人中間廣交朋友。隻有通過潛移默化的接觸與交流,才可能逐漸獲得一些有益的資料。作為一名管理者,如果脫離了一線群眾,就不會了解真相。
這件事對於李嘉誠來說實在是不得已而為之,他也知道以自己端正的人品,是不該以這種特殊的方式求得塑膠花生產知識的。然而每當他想到自己前期在香港辦廠所遇到的挫折時,心裏就有一種強烈的壓力。
他必須要把自己的長江塑膠廠辦成在香港幾百家同類工廠中的佼佼者,如果他想達到這一目標,就必須付出包括給外國公司打工的代價。他是絕對不可能在短期生產出獨具特色的塑膠花的。而且,在眾多同行業的激烈競爭中,想獨樹一幟,脫穎而出,談何容易。
李嘉誠的誠懇態度和苦幹精神很快贏得選料車間上下的一致好感。他開始可以在這大車間裏自由走動,有時也可以悄悄地與那些女工們用英語進行交談。
李嘉誠看到了各種原料的配比,這些看起來雜亂無章而實則頗有章法的原材料,從桌上的篩選到分門別類地裝箱,直至運往下一個車間,其實內含著固定的原料配比。久而久之,他就憑著觀察得到了原料比例的估算。李嘉誠看在眼裏,記在心間。
一個月後,李嘉誠得以進入定型車間。這是“福爾斯”的核心車間,廠房並不比選料車間大,可是,內中的布局卻更加有條理。車間正中是一座四周全然封閉的定型中心,裏麵有幾台李嘉誠從沒見過的新式機器。李嘉誠有時在車間外靜靜地觀察著,心裏也暗暗地記下了技工的操作手勢和竅門。
當然,李嘉誠如果想學到意大利製造塑膠花的真正技術,僅靠這種遠距離觀望是不夠的,還必須從那些技工口中得到一些相關的技術。他通過與車間工人交友的方式,在平時的閑談中得到與塑膠花相關的經驗。對於所有一切看似隨意的隻言片語,李嘉誠都牢記心中。
兩個月時間倏忽而過,李嘉誠通過眼觀耳聽,大致悟出塑膠花製作配色的技術要領。
當年5月,李嘉誠回到了他的長江塑膠廠。隨後立即把幾個部門的負責人和技術骨幹召集到他的辦公室,將帶來的樣品展示給他們看,並鄭重宣布:長江塑膠廠將以塑膠花為主攻方向,使其成為本廠的拳頭產品。
李嘉誠重金聘請了幾位國外的塑膠專家,和廠裏原有的技術人員一起研究帶回的樣品和資料。李嘉誠要求他們將研究重點放在款式品種、花式組合、色彩調配這三點上。
李嘉誠要求設計人員設計出符合香港和國際大眾喜好的全新花式。很快,設計人員就做出了許多不同色澤款式的“臘花樣品”。李嘉誠親自帶著這些樣品走訪不同消費層次的家庭,詢問他們的喜好以及能承受的心理價位,最後確定一批蠟花作為初期開發市場的產品。
塑膠專家和技術人員經過反複試驗,攻克了調配顏色的難題,並保證了配色的穩定性。生產機器也得到了改造。曆經一個多月沒日沒夜的辛苦努力,第一批塑膠花樣品終於成功地試製出來,與意大利產的塑膠花比,這些花更加符合香港本土的欣賞品位。
在核算過成本之後,李嘉誠為塑膠花係列產品製定了一個適中的價格。
就在長江塑膠廠塑膠花上市的前兩天,李嘉誠忽然獲悉一個讓他膽戰心驚的信息:香港最有名氣的英資百貨公司連卡佛國際有限公司已與意大利的維斯孔蒂塑膠廠簽訂了首銷塑膠花5000束的協議,並且要在該公司所有的連鎖店裏同時展銷。
李嘉誠獲悉此信後,馬上在香港提前4天進行盛大展銷,而且他確定的塑膠花將以中低檔價格麵世方案,肯定會馬上顯現出它特有的優勢。
在李嘉誠塑膠花新產品隆重登場的當天,香港幾家媒體同時發表新聞和報道,這其中雖然有褒有貶,可是,正由於香港傳媒的推波助瀾,才暗助了李嘉誠的一臂之力。等到連卡佛的連鎖店也隨後推出意大利的原版塑膠花時,市場已經被長江塑膠廠占領了。況且意大利的塑膠花雖然質量較好,但它的價格十分昂貴,比長江塑膠廠的產品價格高了一半。
如此一來,香港所有各大商場、各大百貨公司和所有連鎖店,幾乎家家都進長江塑膠廠的塑膠花朵。許多商店的玻璃窗裏都擺滿了五彩繽紛的塑膠花。
為了買斷權益,有的經銷商主動提出預付50%訂金。每家經銷商的銷售網絡皆不盡相同,李嘉誠盡可能避免重疊。很快,李嘉誠和他的長江塑膠廠名聲大噪。而意大利進口的高檔塑膠花居然在英資百貨連鎖店被束之高閣,無人問津。
李嘉誠大獲成功,所有一切均源於他當初因地製宜而擬定的“低價位,多銷點”的經商之策,如果他不把價位走低,也許產品剛出廠便會遭到意大利產品的無情衝擊。
眼看著塑膠花成為消費者的新寵,香港塑膠行業的同行們也按捺不住了。
不久,香港本地就冒出數家塑膠花生產工廠,正像人們不知李嘉誠如何獲取塑膠花生產技術一樣,李嘉誠也不清楚同業是如何掌握生產塑膠花“秘訣”的,大家紛紛生產價格低廉的塑膠花,企圖在塑膠花市場分得一杯羹。香港地麵上雨後春筍般冒出塑膠花廠,但其銷量始終難以突破長江塑膠廠。
有些同行眼熱之極,暗生嫉妒,為打擊長江塑膠廠,竟派人專門跑到地處偏僻的長江塑膠廠偷偷拍攝照片,把破舊的長江塑膠廠房的照片刊登在報刊上,還配上文章說,生產塑膠花的長江塑膠廠就是這麼一個破破爛爛的樣子,生產出來的產品質量又怎能有保障呢?
可是,令他們大為難堪的是,這篇報道和照片卻使得更多的人知道了長江塑膠廠,為李嘉誠做了免費廣告,引來了更多的經銷商主動上門和李嘉誠做生意。
李嘉誠意識到,這一次必須要將長江塑膠廠壯大擴展。他沒有盲目地動用全部資金,而是在親朋好友中籌借了一部分款項,用於租賃新廠房,添置新型生產設備。
在他赴意大利考察塑膠花的時候,他就對歐美國家的企業管理模式產生了極大的興趣。趁現在擴張之機,李嘉誠決意將私家企業模式改變成他所看好的股份製企業。
1957年年底,李嘉誠宣布,將“長江塑膠廠”改名為“長江工業有限公司”。公司總部由新莆崗搬到北角,李嘉誠親自擔任董事長兼總經理。生產工廠分為兩處,一處仍然生產塑膠玩具、塑膠用品;新擴建的廠房用於生產長江的重點產品塑膠花。
與此同時,李嘉誠開始著手引進歐美國家先進的企業管理經驗,將之運用於長江工業有限公司的整體運營管理。他甚至在員工大會上鄭重地宣布說:“從今以後,長江的產品,沒有次品。”長江的員工們也謹記董事長的教導,將嚴把質量關貫徹到生產的每一道程序中,決不放一件不合格產品出廠。
長江工業有限公司的產品成為消費市場上最信得過的產品,銷售額也與日俱增。正如李嘉誠所希望那樣,長江漸漸成為香港塑膠行業中的龍頭老大,其他塑膠廠均無法與之抗衡。
對於自己成功的秘訣,李嘉誠這樣說:
曾經有人問69歲的日本“推銷之神”原一平什麼是推銷的秘訣,他當場脫掉鞋襪,請提問者摸一摸他的腳板。
提問者摸了摸,十分驚訝地說:“您腳底的老繭這麼厚啊!”
原一平說:“因為我走的路比別人多,跑得比別人勤。”
李嘉誠微笑著說:“我沒有資格讓你來摸我的腳板,但可以告訴你,我腳底的老繭也很厚。”
李嘉誠總結說:“我在創業初期,幾乎百分之百不靠運氣,而是靠工作靠辛苦靠工作能力賺錢。你必須對你的工作及事業有興趣,要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化害為利突破瓶頸
工廠有了恢複的跡象,也就到了該賺錢的時候了。李嘉誠不知疲倦,如同他的注塑機一樣,日夜不停地工作。
有一天,李嘉誠正在與幾名技術工人將設計出來的塑膠花進行調色、尋找新的配方時,一個工友神色不安地走過來報告說,有人在外麵拍照,在搞反麵宣傳,揚言要整垮長江塑膠廠。
李嘉誠聞聽此言,趕忙走出車間。有人用長鏡頭正對著他的廠房拍照。那些人見他走出來,連忙抓緊時機將他也攝入鏡頭。工人們十分氣憤,一致要求拿下對方的照相機,李嘉誠卻壓抑著自己憤怒的情緒,平靜地製止了工人們。
沒過幾天,秘書把一張《商報》送到了李嘉誠的辦公桌前。
李嘉誠拿過來一看,原來是有人發表文章攻擊自己:“且看長江工業有限公司的真麵目!”“他原來是西營盤一家茶樓的小夥計,喜歡跳槽的李嘉誠先是在當茶樓夥計,後來又跑到中南表店當了打雜的小廝。本來可以在舅舅辦的表店裏紮下根來,沒想到一年不到,他再次跳槽到一家五金廠當推銷員。這也不能讓他安心就業,後來他發現塑膠業在香港走紅,於是再從萬和塑膠公司跳槽出來,成了現在長江工業有限公司的小老板……”
讀了報上的文章,李嘉誠非但沒有氣惱,反而笑了一笑,對身邊的秘書說:“他說得一點不差,我當年就是喜歡跳槽,這說明他真的了解我。如果我不跳槽的話,就不可能有我李嘉誠今天的長江工業有限公司嘛!”
李嘉誠再讀下去,居然發現那人攻擊他剛剛掛牌不久的長江工業有限公司,說:“他所謂的公司,不過就是一個大雜院。不但所有廠房都是破爛陳舊的,就是生產塑膠花的設備,也沒有一台是貨真價實的,都是一些塑膠廠淘汰下來的廢舊機器,被他買到手以後,修修補補,勉強維持生產。我們真為那些購買長江工業有限公司產品的顧客捏一把冷汗,他們根本不知道,像李嘉誠那樣破破爛爛的廠房和家當,又怎麼能夠生產出敢與意大利名牌產品相抗衡的塑膠花呢?”
李嘉誠震怒,把手中報紙拍在桌上。被人惡意攻擊他視若性命的長江工業有限公司,這位性格溫和的老板就再也無法容忍了。
他拍案而起,說:“不像話了!市場上的產品靠的是質量,靠的是信譽,如果有人不服氣,可以通過自家產品在市場上進行比試。如果我李嘉誠的長江工業有限公司比不過質量,我情願甘拜下風,甚至我還可以像前幾年那樣宣布停產休整。我不能服氣的是,為什麼一些無本事在市場打銷量牌和質量牌的小人,居然暗中搞起了這種見不得人的把戲?真是豈有此理!”
第二天,李嘉誠親自背上一口袋沉甸甸的塑膠花,帶上秘書前往香港中環的這家報館。
接待他的是報紙主編,李嘉誠把口袋裏的塑膠花一股腦傾在桌上,說:“總編先生,前幾天貴報發表的文章,我很有興趣,所以才把我的產品也帶到這兒來請總編和各位編輯先生過目。報紙可以報道任何一家工廠的正麵和反麵,可是我認為,辦報紙關鍵還在於兩個字:真實!所以,我很希望各位全麵了解一下我的長江工業有限公司。”
總編的臉頓時紅了,他捧著那些五彩繽紛的塑膠花,口中不禁嘖嘖稱奇:“我也沒有想到,李先生的長江工業有限公司會生產出如此精致漂亮的塑膠花。莫非有人說李先生的廠房設備陳舊是毫無根據的空穴來風嗎?”
“不,他說的廠房和設備,確實沒有說假話。問題在於這些簡陋的設備和廠房,是否一定會生產出虛假質劣的塑膠花?”李嘉誠是一個不善言辭的人,這次他雖然心裏氣憤,但說起話來仍然有板有眼。他不卑不亢地說:
“我想向貴報建議的是,既然報紙是為香港市民服務的,那麼我就希望貴報到我的長江工業有限公司去采訪一下,把我的公司廠房如何、設備如何,再把我們公司的產品究竟質量如何,都做一次全麵真實的介紹。隻有這樣才是公平的。”
總編見李嘉誠說話誠懇,態度真摯,再聯想到前幾天那篇文章已經遭到一些了解長江工業有限公司的讀者投訴,越加感到自己的底氣不足。於是他馬上表示:“好吧,李先生,我們馬上派記者去你的長江工業有限公司,然後如實向公眾介紹貴公司的經營狀況。”
後來,香港《商報》果然派出記者來到筲箕灣李嘉誠的長江工業有限公司,用他們的相機一連拍攝了幾卷照片,把所有陳舊的廠房和落後的設備的圖片,都一一刊發在他們的報紙上,同時也配發幾幅塑膠花產品的圖片。
兩相進行對照,一邊是比較陳舊簡陋的廠房,一邊則是可與世界先進塑膠花媲美的優質產品,同時又加上了一條全新醒目的通欄標題:
請看李嘉誠創造的奇跡——
簡陋的廠房設備,優質超群的產品,當今香港工業之翹楚的誕生。
記者還寫道:
李嘉誠在筲箕灣的公司確實十分簡陋,設備也無法與先進工廠的新式機器同日而語。可是,值得讀者們先睹為快並為之敬佩的是,李嘉誠在這簡陋的條件下生產的優質塑膠花,幾乎可與國外最為先進的米蘭塑膠產品媲美。這就是李嘉誠的奇跡,長江工業有限公司的奇跡,也是我們香港的奇跡!
……
《商報》上的圖片和新聞,無疑起到了普通商品廣告難以起到的宣傳作用。
通過這一宣傳,對長江工業有限公司還不熟悉的人們都開始對李嘉誠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那些眼紅李嘉誠的同行們,本想利用報紙抹黑李嘉誠的企圖,非但沒奏效,反而成全了李嘉誠,使他的產品越加走俏,而李嘉誠本人的名氣也因此與日俱增。
20世紀50年代中期,李嘉誠的企業“轉軌”成功,並逐漸擺脫困境,但他並非就此脫離困境,也僅僅隻是化虧損為略有盈利而已。資金不足,即使眼光看得再準,再有賺錢的可能,李嘉誠也無法進行企業的擴大再生產。
世界最大的市場在歐美,約占世界消費量的一半以上。李嘉誠無時不渴望將產品打入歐美市場。當時,進入歐美市場,隻有通過本港的洋行。李嘉誠也接受過不少本地洋行的訂單,但他不大滿意這種間接交易方式。
一家洋行提出包銷長江工業有限公司的塑膠花,李嘉誠卻謝絕了對方的“好意”。他清楚地意識到,如果接受了對方的包銷條件,就得被對方牽著鼻子走,價格、產量得由對方說了算。
境外的批發商,也希望繞過香港洋行這個中間環節,直接與香港的廠家做生意,這對雙方都大有好處。
李嘉誠得悉這消息,馬上驅車去跟外商直接洽談,給他們看樣品,簽訂合同。繞過中間環節,雙方都得到價格上的實惠。李嘉誠不惜重金網羅全港最優秀的塑膠人才,不斷地推出新樣品。
可是,因為資金有限,設備不足,嚴重地阻礙生產規模的擴大。該如何突破“瓶頸”呢?像長江這樣的小公司,不敢奢望獲得銀行的大筆貸款。
正當李嘉誠預感到資金問題會給他的企業帶來新的危機的時候,有位歐洲的批發商來同李嘉誠洽談業務。他對長江工業有限公司塑膠花讚不絕口,他要求參觀長江工業有限公司的工廠。他對能在這樣簡陋的工廠生產出這麼漂亮的塑膠花,很感驚奇。在參觀了李嘉誠的企業後,外商坦率地告訴李嘉誠,要取得他的訂單,必須要有實力雄厚的企業或商賈為他擔保。
此時的香港處於一個激烈競爭的時期,人人都渴望有足夠資金去擴大生產。找誰擔保呢?那個時期,曾在危難時傾其全力幫助他的舅父莊靜庵,為取得瑞士樂都表的經銷權,也麵臨著資金短缺的危機。李嘉誠實在找不到能夠給他提供資金擔保的人。
第二天,在香港一家酒店裏,李嘉誠沉著地拿出9款樣品,默默地放在批發商麵前。李嘉誠的內心太想做成這筆交易了。該批發商的銷售網遍及歐洲最主要的市場。李嘉誠未能找到擔保人,還能說什麼呢?他和設計師通宵達旦,連夜趕出9款樣品,期望能以樣品打動批發商。
拿著樣品,批發商全神貫注,足足看了10多分鍾,尤其對那串紫紅色葡萄愛不釋手。批發商的目光落在李嘉誠熬得通紅的雙眼上,猜想這個年輕人大概通宵未眠。他太滿意這些樣品了;同時更欣賞這年輕人的辦事作風及效率,不到一天時間,就拿出9款別具一格的極佳樣品。
他記得,他當時隻表露出想訂購3種產品的意向,結果,李先生每一種產品都設計了3款樣品。
接下來,談生意。李嘉誠深深地吸了一口氣,“我一定要以最大的努力,贏取這種機會。”但談生意就必須要出具擔保人親筆簽字的信譽擔保書。
精明的李嘉誠看準了這次巨大而穩定的薄利多銷的機會,他敏感地預測到如果能夠從這位訂貨商那裏拿到生產訂單,長江將因此脫離困境,而且還可以在香港塑膠界樹立起強大的實力地位。
麵對這位年過半百的訂貨商,李嘉誠鄭重地說道:“現在,我不得不遺憾地告訴你,我暫時沒法找到替我提供資金並擔保的廠家,但這也正是我要做的。
“就我個人而言,我十分希望能在這次接到你的訂單,以後能長期合作。長江雖然目前沒有取得資金擔保,但我們一旦合作,可以為你提供全香港最優惠的價錢、最好的質量,並保證按期完成。當然,我會理解並尊重你的決定的。這些塑膠花樣品,如果你覺得滿意,我願意送給你,隻希望能有機會跟你合作。”
李嘉誠的誠懇執著,深深打動了批發商,直至李嘉誠結束他的這番話時,這位訂貨商還以十分驚訝然而又十分欣賞的目光注視著麵前這個為了取得他的訂單,在一夜之間主持設計出9種款式塑膠花,以供他挑選的中青年企業家。他被這位年輕人為爭取機會的執著和吃苦耐勞的拚搏精神而感動,這是他半輩子經商生涯中所未曾見過的。他決定和這位年輕人長期合作。
訂貨商高興得一時間幾乎忘記了生意人之間的競爭關係,竟情不自禁地握著李嘉誠的手連聲說:“了不起!年輕人,我同意跟你合作,你會幹好的!我知道你最擔心的是擔保人,但我坦誠地告訴你,你不必為此事擔心,我已經為你找好了一個擔保人。”
李嘉誠愣住:對方給我找了擔保人?
批發商微笑道:“這個擔保人就是你。你的真誠和信用,就是最好的擔保。”
談判在輕鬆的氣氛中進行,不僅簽訂了這次和接下來的長期合約,而且批發商還提前交付了貨款,以彌補生產期間長江塑膠廠的資金不足。這一次,是批發商主動提出一次付清,可見他對李嘉誠信譽及產品質量的充分信任。信譽是生存和發展的法寶。
經過這次本無希望但最終如願以償的合作,並在香港塑膠企業內有了強勁的競爭實力,使李嘉誠清醒地認識到對於一個即使是身處逆境但決意要抓住機會的人來說,不管麵臨著什麼樣艱難險阻,不管命運的扁舟駛向哪方,隻要有信心、決心、執著的誠意,機會的大門將永遠為這些心懷抱負、希望有所作為的人們而敞開。李嘉誠對此篤信不移。
長江工業有限公司的塑膠花牢牢占領了歐洲市場,營業額及利潤成倍增長。 1958年,長江營業額達1000多萬港元,純利100多萬港元。塑膠花為李嘉誠贏得平生的第一桶金,也贏得了“塑膠花大王”的稱號。
挺進地產高潮崛起
1958年,在獲得“塑膠花大王”美稱的同時,李嘉誠從海外雜誌了解到,在歐美有的家庭已把塑膠花掃地出門,種植真花。而香港市場,因歐美市場萎縮與本港生產過濫,已出現過幾次塑膠花積壓。
經過一番調查與考量,李嘉誠決定未雨綢繆,讓其自興自衰。
很快,李嘉誠就以獨到的慧眼,洞察到地產的巨大潛質和廣闊前景。最明顯的現象,是香港人口的猛增和經濟的持續發展,住宅、辦公寫字樓、商業鋪位、工業廠房等的需求量也不斷增多。
加之香港工業化進程急速,物業商趁勢提租,許多物業商隻肯簽短期租約,用房續租時,業主又大幅加租。用戶苦不堪言,李嘉誠也備受其苦,多次謀劃置地建房,以擺脫物業的擺布。
經長時間醞釀,三十而立的李嘉誠涉足房地產,並在長江工業有限公司內設地產部和塑膠部,便於兩者利害兼顧,集中發展。李嘉誠先在繁盛北角購地興建一座12層的工業大廈。1960年,他又在新興工業區港島東北角的柴灣興建工業大廈。兩座大廈的麵積,共計12萬平方米。
李嘉誠最欣賞本港最大的地產商英資置地公司的保守做法,重點放在收租物業。置地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一直雄踞中區“地王”寶座,擁有大量大廈物業。
在李嘉誠看來,隻要物業在,就是永久受益的聚寶盆。因此,李嘉誠寧可少建或不建,也不加速建房進度;他盡量不向銀行抵押貸款,不向銀行做按揭,資金回籠雖緩慢,但他特別看好地價樓價及租金飆升的總趨勢。地升樓貴,物業增值,李嘉誠坐享其利。由此,他擁有了大批物業,儲備了大量土地,漸成為香港最大地主。
1961年6月,潮籍銀行家廖寶珊的廖創興銀行發生擠提風潮,廖寶珊腦出血猝亡。廖氏是潮商中的成功人士,深得商界新秀李嘉誠的尊敬。
從廖寶珊身上,李嘉誠進一步意識到地產與銀行業的風險。但廖創興銀行擠提事件,並未引起地產銀行界人士的足夠重視。
1962年,香港政府修改建築條例並公布1966年實施。地皮擁有者,為了避免新條例實施後吃虧,都趕在1966年之前建房。
這股建房熱潮是在銀行的積極資助下掀起的,銀行不僅提供按揭,自己也直接投資房地產。炒風空前熾熱,職業炒家應運而生。他們看準地價樓價日漲夜升的畸形旺市,以小搏大,隻要付得起首期地價樓價,就可大炒特炒,趁高脫手。
大客炒地,小客炒樓(花)。大客大都是地產商,甚至還有銀行家;小客多是炒金炒股的黃牛黨。在這股風起雲湧的炒風中,李嘉誠擁有的工業大廈完全是自籌自有資金建造。
公司下屬的塑膠部經營狀況良好,盈利可觀。地產部已由開初的純投資轉為投資效益期,隨著新廠的不斷竣工出租,租金源源不斷呈幾何級數湧來。
1965年1月,香港小銀行明德銀號發生擠提宣告破產。擠提風潮迅速蔓延到一係列銀行,連實力雄厚的恒生銀行也陷於危機之中,不得不出賣股權於彙豐銀行以免遭破產。
在銀行危機的劇烈震蕩下,地價樓價暴跌,靠銀行輸血支撐的地產商、建築商紛紛破產。在這次危機中,長江的損失微乎其微,隻是部分廠房碰到租期屆滿,續租時降低租金。“保守”的李嘉誠在地產低潮中穩步拓展。
香港戰後最大的地產危機,一直延續至1969年。大規模移民潮雖漸息,而移居海外的業主,仍急於把未脫手的住宅、商店、酒店、廠房賤價賣出去。李嘉誠認為這是拓展的最好時機,他把塑膠贏利和物業收入積攢下來,他將買下的舊房翻新出租;又利用地產低潮,建築費低廉的良機,在地盤上興建物業。
1971年6月,李嘉誠成立長江地產有限公司,集中物力、財力、精力發展房地產業。在第一次公司高層會議上,李嘉誠躊躇滿誌地提出:要以置地公司為奮鬥目標,不僅要學習置地公司的成功經驗,還要超過置地公司的規模。
香港置地有限公司是1889年由英商保羅·遮打與洋行傑姆·凱瑟克合資創辦的,當時注冊資本為500萬港元,為全港最大的公司,位於全球三大地產公司之列,在香港處於絕對霸主地位。
除地產外,置地公司還兼營酒店餐飲、食品銷售,業務基地以香港為重點,輻射亞太14個國家和地區。因此,當時的長江,遠不可與置地公司相提並論。
李嘉誠在現有的地盤上大興土木,大力發展地產業。還未等房子建完,就有租戶上門求租。獲得租金後,他又繼續投入興建樓宇。在這樣的良性循環之下,李嘉誠的資金漲幅很大。但他仍覺得發展太慢,深感資金不足。
李嘉誠認為快捷而有效的途徑,就是像置地公司那樣,將公司上市,使之成為公眾持股的有限公司,利用股市大規模籌集社會遊散資金。李嘉誠這一構想,既是公司自身發展形勢所迫,又是香港股市發生的巨大變化所誘。香港股市對眾多欲上市的華資企業來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因為香港會上市條件的苛刻,不少具備條件的華資大企業被長期拒之門外。沒有華人投資者入市,股市就少了相當大的一部分力量,股市蕭條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為了打破香港會的壟斷地位,由香港華人李福兆為首的華人財經人士組成的“遠東交易所”於1969年12月17日開始營業。
遠東會充分為廣大投資者考慮,放寬了公司上市條件,交易允許使用廣東話,開辟了香港證券業的新紀元。時值內地政治趨於安定,香港經濟大動蕩後恢複並開始起飛,有待籌資的企業紛紛觸發上市的需求。
1970年,遠東會的成交額高達29億元,占當時香港股市總成交額的49%。其後,金錢證券交易所、九龍證券交易所相繼成立,加上原有的香港會、遠東會,形成香港股市“四會”並存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