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拚搏中前進1(1 / 3)

在拚搏中前進1

當你作出決定後,便要一心一意地朝著目標走。常常記著名譽是你的最大資產,今天便要建立起來。——李嘉誠李嘉誠在拚搏中前進大業初創危機四伏

懷著愧疚之情,李嘉誠離開了塑膠公司。他不得不走這一步,他期待屬於自己的未來,而眼下是他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轉折。

1950年春天,李嘉誠再次來到香港的筲箕灣考察,並決定在這裏開辦一家工廠。

李嘉誠離開萬和時,整個世界經濟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迅速恢複,開始持續增長。正是在這種大背景下,李嘉誠毅然辭工,獨立創業。創業資金並沒有難倒李嘉誠,自己掙的再加上向朋友借的,很快就湊了5萬港元。讓李嘉誠感到棘手的,卻是給塑膠廠取名。

從辭職那天起,他就一直在思考廠名,他先後取了幾十個廠名,最後確定為“長江”。其寓意是:

長江不擇細流,故能浩蕩萬裏。長江之源頭,僅涓涓細流,東流而去,容納無數支流,形成汪洋之勢。日後的長江塑膠廠,發展勢頭也會像長江一樣,由小到大。

長江是中國的母親河,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未來的長江集團,也應該為中國人引以為自豪。長江浩蕩萬裏,具有寬闊的胸懷,一個有誌於實業的人,理當揚帆萬裏,破浪前進,去創建宏圖偉業。

由於香港鬧房荒和手頭資金緊張,李嘉誠隻能租廉價廠房。從港島到九龍,李嘉誠跑了一個多月,最後才在港島東北角的筲箕灣找到勉強合意的廠房。

筲箕灣是港島的偏僻地,廠址就更偏僻,臨靠山穀的小溪。正因為偏僻,所以租金較低。幾番討價還價,加上當時實在找不到更合適的廠房,李嘉誠隻得按房主要的價,租下這牆破瓦裂的廠房。房內壓塑機是歐美的淘汰設備。

如果說當時的長江塑膠廠能透出一線新跡象的話,那就是掛在門口的那塊嶄新的“長江塑膠廠”廠牌。

李嘉誠是個實幹家,公司創辦之初,身兼數職的李嘉誠每天至少工作16個小時,大清早就出門聯係業務。回廠之後,一天的緊張工作才算正式開始。這時候,他既是埋頭工作的工人,又是傳授技術的師傅,還是一廠之長。

到了晚上,李嘉誠一頭埋在書桌前搞設計,以便第二天工人們能照圖施工。他又是一個勇於創新的革新能手,一個名副其實的工程師。每天的夜晚,那是李嘉誠自修各門功課的時間,這時的李嘉誠又成為一名勤奮的學生。

李嘉誠住在廠裏,每星期回家一次,看望母親和弟妹。企業規模稍擴大後,他在新蒲崗租了一幢破舊的小閣樓,既是長江塑膠廠的寫字間,又是成品倉庫,還是他的棲身處。那時的李嘉誠,把自己“埋”進了長江塑膠廠。

李嘉誠所雇工人,多是從祖國內地湧進香港的農民,因而人工薪金比較低廉;設備是利用其他塑膠廠淘汰的舊機器進行複修改造,而生產塑膠產品的技術他比較精通,不必再花一筆錢去另請人才,再加上當時香港市場的塑膠產品相對仍然有限,如果他肯及早開發上市,必然會搶占一定的市場份額。

1950年3月15日,長江塑膠廠終於生產出第一批產品:50隻塑膠玩具手槍。看到眼前這些五彩繽紛的玩具槍,李嘉誠激動得流下了熱淚。在茅草為頂的辦公室裏,李嘉誠特意去街上買來罐頭、鹵雞、香腸和汽水擺了一桌“酒宴”。

麵對幾天來和他一樣在工廠裏摸爬滾打的工人們,他說:“將來有一天我們的長江塑膠廠一定要成為香港最有實力的工廠。這就是我為什麼要把工廠命名為長江的原因啊!希望大家都要像長江之水那樣,後浪推前浪,一浪高過一浪地把咱們工廠引向光明,引向勝利!”

塑膠玩具開始上市後,為打開局麵,李嘉誠又當起了推銷員。這次他所開辟的銷貨路線,盡量避免從前在萬和塑膠公司主持銷售工作期間聯係的酒店和商鋪。為了不讓自己的產品搶占萬和公司固有的市場,李嘉誠帶著幾個推銷員刻意開發新的領域。

由於李嘉誠善於推銷之道,所以幾天時間裏他的產品就迅速在香港市場上鋪開了。

不過,產品雖然銷售很旺,李嘉誠還是暗暗地捏著一把冷汗,因為他知道產品銷出以後還有一個退貨期,過了退貨期的產品才能收回貨款。所以在產品尚未經過市場驗證以前,李嘉誠是絕對不敢掉以輕心的。

一天上午,一位萬和公司的老客戶來訪。李嘉誠把來客恭敬地請進自己的臨時辦公室,親自點上香煙,斟上茶水,然後與來客閑聊起來。當客人發現桌上的新產品後,便決定從今以後,取消萬和公司訂單,而隻從長江塑膠廠進貨。

當時,長江塑膠廠的第一批塑膠玩具,必須要馬上銷售出去,然而由於他無法再像從前那樣每天到處聯係銷路,所以致使產品在倉庫裏積壓。而今有老朋友主動上門商洽進貨,當然是他坐地推銷的最好時機。

可李嘉誠記得,他臨離開萬和塑膠公司前,曾經對王東山拍胸發過的誓言:“我絕不會搶貴公司的客戶,我的產品必須要靠重新開發的新銷售渠道來進行銷售。”於是他委婉謝絕了前來訂貨的老朋友。

來客大驚,他做夢也沒想到,李嘉誠竟然會把主動上門求貨的來客拒之門外。來客見李嘉誠如此恪守為人準則,如此看重諾言和信用,大為感動。他重新回到萬和公司進貨,並有意無意地把李嘉誠的一番話告訴給王東山。王東山聽了許久沒說話,後來他送走客人,才對身邊的人感歎說:“我就知道李嘉誠是個有德行的人!”

此後,還有一些李嘉誠從前在萬和的客戶,也都通過種種途徑找到李嘉誠的新廠要求進貨。

李嘉誠也都像前次一樣,寧可看著自己倉庫裏積壓的玩具產品找不到順暢的銷路,也絕不違背離開王東山公司時的諾言。李嘉誠希望的是,以他自己的信譽開辟一條全新的銷路。

李嘉誠信守承諾,憑借自己多年的推銷經驗,很快又開發了一批新客戶,而且非常順利地銷售完了長江塑膠廠生產的第一批塑膠產品。

在李嘉誠身先士卒的率領下,工人們加班加點,長江塑膠廠呈現出一片勃勃生機。在連續收到幾筆貨款後,李嘉誠在第一時間內招聘了專職會計、出納、推銷員、采購員和倉庫保管員,員工們各司其職,他終於不再是那個身兼數職的小老板了。

年輕而且經驗不足的李嘉誠開始過於自信、盲目。由於過快擴大生產,承接訂單過多、過速,加之設備的簡陋並且人手不足,極大地影響了塑膠產品的質量,迫在眉睫的交貨期也使重視質量的李嘉誠無暇顧及越來越嚴重的次品現象。

大量的殘次品逐漸引起客戶極度不滿。很快,就有客戶紛紛要求退貨或重新發貨。沒多久,長江塑膠廠那不大的倉庫裏就漸漸堆滿了因各種緣由而退回來的產品。李嘉誠這時才意識到,自己的盲目衝動造成了多麼嚴重的後果。

李嘉誠自從投身商海,無論在何種行業中謀生,他都以誠信和穩健獲得好評,即便他剛踏入香港這畸型繁華的社會時,雖處處坎坷,但也很少發生遭人否定的難堪。這次他傾盡家中的全部積蓄辦廠,原以為自己的產品一旦上市,肯定能獲得大家的好評,哪裏想到當初在萬和公司車間裏看到的產品流水線,以為是了若指掌,沒想到自己一旦操作起來,竟漏洞百出,生產出來的玩具都太粗糙。“廠長,今天又有一批退貨!”這樣的話,李嘉誠最怕聽到但又經常聽到。初戰失利,讓他痛定思痛。

他決定冷靜下來,專心解決產品質量問題。可李嘉誠手中仍攥著一把新訂單,延誤交期就要被索賠,甚至連老本都要貼進去。李嘉誠狠狠心,決定繼續堅持生產。

這一次,李嘉誠親自監督質量,並操作機器生產,緊趕慢趕終於完成了一批訂單,雖然晚了幾天,但李嘉誠以為:這批塑膠產品絕對保證了質量,客戶一定會收下的。可是,他再一次遭受了沉重的打擊。客戶不僅拒絕收貨,還提出因為延遲交貨,要長江塑膠廠賠償他們的經濟損失。

勞累了數日的李嘉誠呆坐在倉庫裏,眼前是堆積如山的各種退貨,他望著不久前還給自己帶來驚喜和自信的塑膠產品,心裏空空如也。好幾個月前,倉庫還沒有用武之地,如今倉庫卻成了擁擠不堪的地方,一批批退回的貨品上打著醒目的標簽,看日期幾乎都集中在一個月內。

李嘉誠一個個貨架看過去,他明白,自己的急躁和忽視質量,才是產生這些退貨的根本原因。客戶沒有錯,他們之間有訂單有合同,客戶不過是按照合同辦事,既然產品有質量問題,既然交貨不及時,客戶完全有理由退貨要求索賠。

就在李嘉誠考慮下一步應該怎麼辦的時候,原料商們也不約而同地跑來催賬要錢。他們已經聽說了長江塑膠廠頻頻遭遇退貨、資金周轉陷於困頓的事情,他們擔心李嘉誠無力支撐長江塑膠廠,自己的原料費會打了水漂。

李嘉誠費盡口舌,拍著胸膛做保證,好不容易請求原料商再等幾天,等收到貨款後就立即把錢付給他們。原料商這才半信半疑地離開了。但從那天起,原料商們就總是派人前來長江塑膠廠坐守。

為了壓縮工廠的開銷,李嘉誠不得不裁減部分員工,他滿懷愧疚地辭退一些技術不過關的工人,並承諾說長江塑膠廠一旦有了起色,一定會重新請他們回來工作。

有的人拿了最後的薪水就離開了,可有的人不甘心被辭退,就帶著老婆孩子到長江塑膠廠的辦公室找李嘉誠又哭又鬧。而留下的那些員工,感到長江塑膠廠前景黯淡,人心惶惶,情緒低落,甚至有人已經暗中四處尋找新工作,以做準備。

對此,李嘉誠也都有所耳聞。他每夜都焦慮得睡不著覺,脾氣也變得暴躁,動不動就會火冒三丈地訓斥員工。眼看原本善良溫和的老板就好像變了一個人似的,員工們的士氣更加低沉,人心浮動。

這時,貸款給長江塑膠廠的銀行得知長江塑膠廠陷入危機,也派職員來催貸款。

大筆的貸款壓得李嘉誠喘不過氣來,他懇求銀行放寬一點期限,給自己周轉的機會,可任憑李嘉誠怎樣懇求,說盡好話,來要賬的人還是團團圍坐在長江塑膠廠的辦公室裏,寸步不離。恰逢一些新客戶到長江塑膠廠考察,看到如此混亂不堪的局麵,人家哪裏還敢和李嘉誠簽合同,馬上扭頭而去。

本來,他的廠還有一線生機,因為一些生意上的朋友向他訂購了大量的貨品,隻要貨一出廠,至少能夠扭轉工廠所麵臨的危機。重友情、講義氣的李嘉誠咬緊牙關,用賬麵所剩的最後一點尚未還息的貸款,千方百計地找原料商訂購塑膠原料。

然而,就在李嘉誠熬過數個通宵,拖著疲憊的身體,帶著拯救企業渡過難關的希望去找朋友們提貨時,朋友們可能因國際市場突然有變,他們隻考慮怎樣確保自身利益,言而無信了。這些人不是再三推托,就是避而不見,或想方設法逃之夭夭。

朋友的違約失信,令工廠出現更嚴重的虧空,使李嘉誠感到憤慨到極點,也震撼到極點。

無論如何,這確實是他絕沒有料想到的。這段時間,痛苦不堪的李嘉誠每天隻知道睜著布滿血絲的雙眼,忙著應付不斷上門催還貸款的銀行職員;應付不斷上門威逼他還清原料費的原料商;應付著不斷上門連打帶鬧要求索賠的客戶,以及拖家帶口上門哭哭鬧鬧、尋死覓活的工人們。

而且,即使沒有生意,還是有成打的訂單不斷地洶湧而來,疲憊不堪的李嘉誠隻好以最低廉的價格賣掉一批批積壓的貨品。然而,每天等待他的隻有壞消息,而且是一天比一天更壞的消息。

這段時期,除了身邊幾個骨幹人員之外,有些員工幹脆利用上班時間外出找工作或者幫短工。因為工廠虧損,行將倒閉的現象逐漸表麵化。銀行不但不給貸款,反而停止原來預定的貸款;原料商也不再提供原料。

此時,李嘉誠心裏充溢著比冰更冷的絕望。李嘉誠又一次陷於人生的大磨難中。這之前,他經曆的磨難是不可抗拒的天災人禍;這一次,卻是他自己的失誤造成的。

突破危機謀求轉軌

工廠一蹶不振,李嘉誠像是進了鬼門關。

隻要天一亮,工廠的大門前就會堵滿了從各路殺到筲箕灣的債主。一個個怒氣衝衝,見了李嘉誠不是拍桌子,就是摔板凳,什麼話能夠刺痛李嘉誠,他們就說什麼。而李嘉誠必須賠著笑臉,即便麵對凶悍無情的債主,即便麵對難以入耳的斥責,他也必須笑臉相迎,好話說盡。

有人粗暴地打斷李嘉誠,語帶譏諷地挖苦,狠狠地揪住李嘉誠想打。可是,更多的債主都是通情達理的,他們已從李嘉誠的委婉陳述中理解了一個年輕人初出茅廬所遇的困境,他們更看出李嘉誠即便麵對危境也仍然表現出與眾不同的誠實。許多人都衝上去,緊緊護住李嘉誠,反而指責起那個要揮手打人的債主。

還有好心的債主上前勸阻各方,希望再給他一段時間。可是,香港銀行派出的催款人一般都是鐵麵無私的。他們既不與李嘉誠吵罵,也不會揪住他的衣袖動粗,而是先把他們長江塑膠廠的倉庫都貼上了封條,然後再把車間的大門封死,這才對李嘉誠說:“鑒於貴廠目前的狀況,隻有兩個辦法可以允許你們繼續留在筲箕灣,一是馬上歸還銀行的所有欠款,二是要有實業家出具擔保的手續。不然,你的長江塑膠廠從現在起就要歸我們銀行所有了!”

李嘉誠頓時驚呆了。

銀行封廠使得他的精神支柱幾乎在頃刻間坍蹋。自從他的工廠生產出無法上市的廢品以後,就如同有人在李嘉誠麵前打開了一隻隱藏無數毒箭的潘多拉魔盒,無數毒箭刹那間射向這尚未讀懂世態炎涼的年輕人,使得他簡直無力抵擋了。

李嘉誠一個人徘徊在筲箕灣海邊,居然產生了縱身一跳的衝動。到哪裏去找擔保人呢?在這種倒黴的時候,誰肯為他付出如此代價呢?舅舅找他找到了筲箕灣海邊,這讓李嘉誠很意外。

陷入絕望之中的李嘉誠沒有想到,平時對他嚴厲有餘、溫和不足的老人,如今在他遭受滅頂之災的時候,居然親自趕到筲箕灣海邊把他從死神手裏拉了回來,更沒想到他會對自己辦的長江塑膠廠表明了肯定的態度。

莊靜庵從懷裏掏出一張簽好字的單子,鄭重地交給他說,銀行已經同意馬上解封。還款的時間,他們也做了一定的讓步。李嘉誠這才了解到,原來舅舅幾天來一直在為他的工廠生存到處奔波。想到舅舅不聲不響為自己所做的一切,李嘉誠真想給他跪倒磕個響頭,以表心中的感激。

一連幾天,莊碧琴見兒子都打不起精神,這才知道長江塑膠廠出了大事。她不懂經營,但懂得為人處世的常理。安慰一陣兒子後,她十分平靜地給兒子講了個故事:

“很早很早之前,潮州府城外的桑埔山有一座古寺。雲寂和尚已是垂暮之年,他知道自己在世的日子不多了,就把他的兩個弟子一寂、二寂召到方丈室,交兩袋穀種給他們,要他們去播種插秧,到穀熟的季節再來見他,看誰收的穀子多,多者就可繼承衣缽,做廟裏住持。

“雲寂和尚整日關在方丈室念經。到穀熟時,一寂挑了一擔沉沉的穀子來見師父,而二寂卻兩手空空。雲寂問二寂,二寂慚愧地說,他沒有管好田,種穀沒發芽。雲寂便把袈裟和瓦缽交給二寂,指定他為未來的住持。一寂不服,師父說:‘我給你倆的種穀都是煮過的。’”

李嘉誠悟出母親話中的玄機:誠實是做人處世之本。李嘉誠為自己所做的事,流下悔恨的眼淚。翌日,李嘉誠回到廠裏,召集員工開會,坦誠地承認自己經營錯誤,不僅拖垮了工廠,損害了工廠的信譽,還連累了員工。他向這些天被他無端訓斥的員工賠禮道歉,並表示經營一有轉機,被辭退的員工都可回來上班。從今後,保證與員工同舟共濟,決不損及員工的利益,而保全自己。

李嘉誠說了一番渡過難關、謀求發展的話之後,員工的不安情緒基本穩定下來,士氣不再那麼低落。緊接著,李嘉誠一一拜訪銀行、原料商、客戶,向他們認錯道歉,祈求原諒,並保證在放寬的限期內一定償還欠款,對該賠償的罰款,一定如數付賬。

李嘉誠絲毫不隱瞞工廠麵臨的空前危機——隨時都有倒閉的可能,懇切地向對方請教拯救危機的對策。

李嘉誠的“負荊拜訪”,達到了初步目的。他卻不敢鬆一口氣,銀行、原料商和客戶,隻給了他十分有限的回旋餘地,事態仍很嚴峻,產品積壓,庫滿為患。

李嘉誠抽調員工,對積壓產品普查之後歸為兩類:一類是有機會做正品推銷出去的;一類是款式過時或質量粗劣的。李嘉誠如初做“行街仔”那樣,馬不停蹄到市區推銷,將正品賣出一部分。

他不想被積壓產品拖累太久,於是全部以極低廉的價格,賣給專營舊貨次品的批發商,在製品的質檢卡片上,一律蓋上“次品”的標記。李嘉誠陸續收到貨款,分頭償還了一部分債務。這時候,一種近在眼前的緊迫感,激勵著困惑中愁眉不展的李嘉誠:穩定人心,以最快的速度重組一支幹練的隊伍,重新設計塑膠產品,繼續研究新的發展方案……

李嘉誠的勞動沒有白費,利潤也超乎他的想象。隻用了3個多月的時間,瀕臨倒閉的長江塑膠廠終於起死回生。李嘉誠把從前那些在困境期間被遣散回家的工人,都一個個請回廠來。他不但重新給他們安排了工作,而且還補發了停產期間的薪水。這些工人都感動得流出了眼淚。長江塑膠廠出現轉機,產銷漸入佳境。

從1954年冬天至1955年秋天,是李嘉誠長江塑膠廠衝出低穀的複蘇時期。不過,對於李嘉誠來說,廠房還是從前那些陳舊的破廠房,機器還是從前那些破舊的機器,工人也還是從前那些來自香港社會底層的普通工友。所不同的是,所有人都改變了當初草率生產、急功近利的思想。特別是李嘉誠本人,在這5年裏所經曆的苦難、徘徊和悵惘,足夠他反複回味並成為他倍加珍惜的精神財富。也是這些失敗的挫折和磨難,讓一個初出茅廬的年輕人變成熟了。

他的長江塑膠廠開始進入初創時的輝煌,產品由於物美價低,很快就在300多家互相競爭的塑膠廠中脫穎而出,成為香港塑膠產品市場中的佼佼者。也是這一年冬天到來的時候,李嘉誠在年終結賬時才驚愕地發現,他的長江塑膠廠不但歸還了包括香港兩家銀行在內的所有貸款,而且還有了可觀的盈餘。他再也不是從前為了借錢到處給人賠笑臉的求助者,而變成了真正意義上的“老板”。

長江塑膠廠生機煥發,訂單如雪片飛來,工廠通宵達旦生產,營業額呈幾何級數增長。李嘉誠的信譽有口皆碑,銀行不斷放寬對他的貸款限額;原料商許可他賒購原料;客戶樂意接受他的產品,派送大筆訂單給他。

在春風得意時,李嘉誠的頭腦異常冷靜,他又開始思考研製“長江”的現狀及未來。

李嘉誠敏銳地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香港的轉口貿易進入了鼎盛時期,而且各種製造業興旺發達,已形成一種浩大的發展趨勢。香港的塑膠製品在國際市場賣得很“火”,優勢是廉價,因為香港的工資低廉,故而產品廉價。

長江塑膠廠從創辦起,已是第七個年頭,所生產的塑膠玩具和塑膠日用品,先後變化了幾十款,可在當時國際已經趨於飽和狀態的塑膠玩具市場中,仍難將企業從困境中帶出來。因此,李嘉誠決定選擇一個能救活企業、在國際市場中具有競爭力的產品,實現塑膠廠的“轉軌”。

1957年的這個春節,李嘉誠過得很累,他頭腦中的機器始終在想著“轉軌”。從正月初三起,他就到香港幾條主要街道上去轉,幾乎所有出售塑膠產品的商店他都走遍了,大家進貨的品種都很相似。

讓他欣慰的是,幾乎所有商場都有他們的產品,長江塑膠廠生產的天藍色水桶,甚至比10多年老廠萬和塑膠公司的產品還受歡迎。即便比萬和公司還老的廠家,他們生產的同類產品也大多遜色於長江塑膠廠的產品。

那天傍晚,累了的李嘉誠來到灣仔一家專燒潮州菜的餐館,在一張小桌前坐定,就在他等候侍應生取菜的過程中,無意中看到放在餐桌上的幾本外國畫報,就信手翻閱一本意大利畫報,忽然眼睛一亮,他發現有一個欄目竟然是整整一版意大利最新塑膠製品的介紹。

李嘉誠大開眼界,發現彩色畫冊上登載的幾乎都是五彩繽紛的塑料花!其中既有雪白的月季,也有鮮紅的玫瑰,還有豔麗奪目的鬱金香、馬蹄蓮、蝴蝶蘭和各種碧綠的草本植物。

如果不是李嘉誠讀了上麵的英文簡介,他甚至還誤以為畫冊上的那些豔麗花草都是一些真正的鮮花。李嘉誠讀了說明才知道,所有的花草都是意大利某塑膠廠生產的最新產品。

敏銳的李嘉誠立刻想到了另一則消息,也是他從另一本英文雜誌上看到的。消息說:歐美人生活節奏加快,許多家庭主婦正逐漸成為職業婦女,家務社會化的呼聲越來越高。

這兩條看似不搭界的消息,立刻在李嘉誠腦海中電光火石般接上了軌。他推想:歐美的家庭都喜愛在室內戶外裝飾花卉,但是快節奏的變化使人們無暇種植各種嬌貴而美麗的花卉苗木。

再經細致了解,李嘉誠注意到,港九各大商店幾乎都沒有塑膠花,而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喜歡擺設。這是一個潛在的大市場,生產技術要求似乎也不高。何不利用塑膠花實現“轉軌”呢?塑膠花和植物花相比,一則可節省許多時間;二則可以變幻無窮,而且正好迎合了生活的快節奏。

如果大量生產塑膠花,不但可以達到既價廉物美又美觀大方的目的,而且還可以走出家庭,進入寫字樓。

李嘉誠甚至立即判斷,塑膠花的麵市,將會引起塑膠市場的一場革命。李嘉誠更長遠地看到,歐美人天性崇尚自然,塑膠花革命勢必不會持久。因此,現在必須搶先占領塑膠花市場,否則就喪失機會。

李嘉誠從書店買來一本同樣的意大利畫冊,拿到廠裏幾位技術員麵前進行商議,希望能進行試製,不料,幾乎所有人都對他搖頭。

這種塑膠花是塑膠製品中最難製的尖端項目,它不僅要求先進的工藝,同時也要求超出一般普通塑膠製品的設備和原材料。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技術,沒有技術,一切都無從說起。

李嘉誠遇上了障礙,他麾下幾位技術員也都是一些沒有經過正規學校畢業的“土技工”,所以麵對生產塑膠花這樣在香港尚無先例的尖端產品,李嘉誠的技術智囊團顯然力不從心。

不過,李嘉誠是一個不會輕易服輸的人,隻要認準了目標,就一定會不惜任何代價實現他的計劃。

米蘭是意大利的第二大城市,也是該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畫報上的幾幅塑膠花,就是米蘭維斯孔蒂塑膠廠生產的最新產品。塑膠花市場的輝煌前景,令他恨不能馬上就掌握這門技術,開始批量生產、銷售。所以,李嘉誠在四壁無門、求計不得的情況下,大膽決定到意大利米蘭去學習。

米蘭偷藝香港熱銷

1957年春天,李嘉誠揣著希望和強烈的求知欲,登上飛往意大利的班機去考察。

經過兩天的奔波,李嘉誠終於找到了維斯孔蒂塑膠廠。 誰知廠家對新產品技術極為保守與戒備,李嘉誠就以香港經銷商的身份造訪了這家現代化工廠。

公司職員彬彬有禮地帶李嘉誠進產品陳列室參觀。李嘉誠一麵拿花束在手中端詳,一麵詢問有關塑膠花的知識。可是,當他提出要購買該廠生產的塑膠花工藝與設計圖紙時,對方所提出的驚人天價——幾百萬美元的價格,著實把他嚇了一跳。即使李嘉誠把他工廠全部換成美金,也隻夠這筆費用的幾十分之一!

本來,按計劃李嘉誠兩天後就要返港,可在購票時,他正好看到一張貼在購票窗口上方的福爾斯塑膠花有限公司招工廣告:凡滿20歲的本土人或外國人均可報名,工種是勤雜人員和車間的上料工。可能當地報名者不多,所以允許持外國護照者也可報名。

李嘉誠考慮,反正香港他早已經安排好可靠的人員在主持工廠,倒不如趁機去報名,以外國打工者的身份進入工廠,等拿到一份完整的塑膠花生產工藝資料以後,馬上回香港。

李嘉誠報名後才知道,這家公司原來是幾天前他曾探訪過的維斯孔蒂塑膠廠的分公司,專門生產新式的塑膠花朵。不久前他在香港一家餐館裏的畫冊上所見到的那些豔麗無比的塑膠花,就是這家公司生產的。

為進這家塑膠公司應聘,李嘉誠特意從舊貨市場上買了一套破舊的衣服、一雙破舊的布鞋,渾身上下打扮成一個前來歐洲旅行的窮學生模樣。應聘時,李嘉誠放下自己“老板”的身份,平和端正地同麵試官交談,未曾料想還是被麵試官以護照不符公司要求為由,無情拒絕。

李嘉誠雖然對麵試有心理準備,仍不免有些沮喪。當他既無奈,又戀戀不舍地走向工廠的大門時,正好被一位匆匆經過的女人看在眼裏。李嘉誠遇事平和的態度,遭受挫折以後不卑不亢的氣度,都讓這位路過招聘室的中年女人產生了格外的好感。而她,正是這個公司的總經理。就這樣,李嘉誠被留用當上了一名車間送料工。

福爾斯公司共有3個車間,分別是選料、定型和包裝程序。讓李嘉誠感到驚訝的是,這座生產塑膠花朵的公司就像它所從事的事業一樣,偌大的廠區裏幾乎就像幹淨整潔的花園一樣,廠區大道兩旁栽滿了各色豔麗的花,有專門管理衛生的工人在不停地灑水和清掃路上的堆積物,哪怕是一片樹葉也不放過。

李嘉誠正是通過這些來判定這家企業的管理水平。他把眼前的情景與他在香港筲箕灣的長江塑膠廠相對比,意識到兩者之間無法相比的差距。

李嘉誠進了選料車間。車間廠房寬大,四壁幾乎都是巨型落地窗,明媚的陽光透過窗口投映進來,照亮了每一張選料桌子。工人們坐在那裏工作,井然有序,其中服飾豔麗的女工居多,間或也有幾個男工在各桌前指導選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