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西門·凱瑟克根本不動心,他擺出一副囤積居奇的樣子說:“大門總是敞開的,問題在於價格。”
正當華資財團與西門·凱瑟克討價還價、爭論不休的時候,世界性的大股災爆發了,華資財團的“置地收購戰”告一段落。
1988年2月至3月,華資財團再次進攻置地。4月初,身為廣生行董事的李嘉誠在廣生行周年股東大會上,有意無意地透露“天機”——長江實業持有置地股份,並表示無意出任置地董事。4月底,在華資財團即將收購置地消息的刺激下,置地股價升至89元。
4月28日,信和財團傾其全力,積極部署反收購措施,並通過其屬下的怡策和文華東方發表聯合聲明宣布發行新股,從而使怡策所持文華東方股權增至41%。
4月28日晚,華資財團針對信和發出的反收購訊號,召開緊急會議,決定以“快刀斬亂麻”的方式,以最快的速度解決問題。
5月4日下午18時,香港股市收市以後,以李嘉誠為首的華資財團,包括華資巨頭鄭裕彤、李兆基以及榮智建,邀請信和高層人員西門·凱瑟克以及包偉仕進行談判。
李嘉誠首先開誠布公地說明來意,指明以長江實業為首的4個財團都希望盡快解決置地控製權最終歸屬的問題。然後雙方直接進入談判主題,但由於談判雙方所出的價錢相差太遠,會談很快陷入僵局。
李嘉誠預感到雙方如果繼續這樣僵持下去也不是辦法,便將四大財團於談判前擬定的一份以每股12元全麵收購置地股份的文件,出示給怡和主席西門·凱瑟克看。
西門·凱瑟克看後極為震驚,他絕沒有料到“什麼時候中國人開始變得這麼強大,這麼有魄力的呢?”西門·凱瑟克無法回答自己心中的疑問,但是有一樣是必須肯定的,如果明天上午四家財團的硬收購真的成功的話,那麼接下來後果將不堪設想。
西門·凱瑟克強硬的態度不得不緩和下來,他馬上要求暫停,並召集他的手下,緊急磋商起來。不久,唯恐事態擴大的西門·凱瑟克迫於華資財團的壓力,決定用議價購入四大財團手中所持有的置地股份。
但是西門·凱瑟克這一次來了一個絕招,他提出了一個附帶條件:華資財團7年內不得染指怡和係股份。由此一來,雙方再一次展開了一場激烈的爭論,直至最後,華資財團才讓步同意忍受7年的“誘惑”之苦,不去染指怡和係股份。這一場可能是有史以來最激烈的商場收購戰,總算沒有擴大,現在又告一段落。
1988年5月6日,怡和控股、怡和策略及置地3個公司宣布停牌。同日,怡策宣布議價購入李嘉誠的長江實業、鄭裕彤的新世界發展、李兆基的恒基兆業,以及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等4家財團手中持有的置地股權,怡策在這次增購中共耗資1834億港元。
至此,再次耗用巨資以圖享受7年“平安”日子的信和總算吐出一口長氣,苦守8年之久的危城置地,也總算終告小解“7年之困”。
隨著時間推移,華資企業在香港的房地產、製造業、建築、外貿、飲食等行業中占有絕對優勢。而且,在曾經為英資壟斷的公共事業中,華資地位也不斷上升。不僅如此,這些闖勁十足的中國龍在本土上不斷充實與擴張自身的同時,仍沒有忘記去征服世界。
直至今天,這一條一條的中國龍,始終都是以這種不斷壯大的實力以及不斷提高的能力,馳騁在廣闊無邊、變幻無窮的商場上,馳騁在變幻無窮的未來。
最賺錢的盈利老虎
20世紀80年代中期,李嘉誠開始大規模海外投資。
1986年12月,在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的撮合下,李嘉誠通過家族公司以及和黃,斥資32億港元收購了加拿大最大的能源公司赫斯基石油公司52%股權。此外,李嘉誠擁有9%股權的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也購入了赫斯基5%股權。
早在20世紀70年代,國際市場經曆了兩次石油危機後,中東一些產油國不甘於國際石油巨頭的壓迫而奮起反擊,使得國際市場一片恐慌,油價陷入低潮,石油股狂跌不止,赫斯基當然也不例外。而正在此時,李嘉誠卻堅決看好石油工業,並力排眾議做出了在他當時最大的一筆跨國投資。
李嘉誠曾表示,當初投資赫斯基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他個人對加拿大有特別的個人感情;二是他本人與赫斯基原總裁私交甚篤,相信他的指引。
事後有人分析,李嘉誠看好收購赫斯基的理由主要有三點,一是當時的石油行業處於周期性波動的底部,收購價格低廉;二是加拿大穩定的政治經濟局勢;三是公司背靠美國這個穩定和可靠的大市場。
的確,作為唯一向美國提供大量石油並同時對美國友好的國家,加拿大對美國能源安全意義重大。由切尼牽頭編寫的白宮2001年能源政策報告稱,加拿大的油砂是“維持北美能源和經濟安全的支柱”。
盡管全球沒幾個人能真正揣摩得了超人的投資心理,但李嘉誠在向英國《金融時報》表述自己的投資準則時卻多少透露了一些:“在決定優先投資場所時,有幾個標準對我很重要:法律法規,能保證投資的政治穩定性,寬鬆的生意環境以及良好的稅收結構,這些都是重要特征。”這可能是除了對經濟周期的把握外,超人決定交易的另一重要原因。
然而,加拿大雖然具備上述諸多優點,但根據當時加拿大的商務法則,外國人不能購買財政狀況不健全的能源公司。當時,赫斯基擁有5000餘口石油及天然氣生產井的開采權,其中約40%由本公司開采,此外還持有重油精煉廠2667%股權以及343個汽油站。除油價低迷因素帶來資金周轉困難外,並未出現債務危機。
於是,李嘉誠家族憑借已於1983年加入加拿大國籍的李澤钜,避過了針對外國人的投資限製,一舉購買了赫斯基大部分的股權。而原來的大股東、加拿大化學製品及氣體運輸集團擁有餘下的43%股權。
早已深諳經濟周期變化的李嘉誠,對於隨之而生的石油價格波動的周期規律自然也不陌生。他看準此時如吃進更多的石油儲存,將會在油價擺脫低迷後得到豐厚的回報,於是展開了一係列急速擴張,並大力提高石油產量以期獲得抄底效應。
1988年6月,李嘉誠斥資375億加元,全麵收購加拿大另一家石油公司,使赫斯基能源的資產值從原來的20億加元擴大一倍。1991年10月,赫斯基能源的另一名大股東集團以低價將所持的43%股權出售,李嘉誠家族斥資172億港元取得了赫斯基能源的絕對控製權。
經過多年開源節流和技術改造,李嘉誠把赫斯基由一家虧損企業變成了利潤驅動器。同時,李嘉誠不斷增購赫斯基石油股權。他成了對加拿大投資的英雄。加拿大的商務官員和商人為了便於與李嘉誠接觸,把辦公室也搬進了唐人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