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亂年代(1 / 3)

戰亂年代

一個人的成功與自己周圍的人有很大關係。特別是好朋友,如果他在關鍵的時候支持和鼓勵你,那對你今後事業的發展將會有很大的作用。——包玉剛包玉剛戰亂年代奉雙親命回鄉完婚

1937年,包玉剛已經虛歲20歲了,他在燕梳行也已經漸入佳境。他的聰明能幹和吃苦耐勞贏得了老板和同行的一致讚賞,成為燕梳行的骨幹。

這時,父母為包玉剛下達命令:回鄉完婚!

早在包玉剛到燕梳行上班的時候,包兆龍就按照老家的規矩,開始和妻子商量著為兒子張羅婚事了。陳賽琴接到包兆龍的信,就請了村裏一個有名的媒婆為包玉剛物色妻子。

不長時間,那媒婆就來向陳賽琴彙報:“夫人,我可是為了咱們家千挑萬選,才終於讓我選中了一個人,她就是鄰鄉四府前黃家的閨女黃秀英。這個黃小姐,那長得是沒說的,重要的是性格溫柔,心地善良,跟二公子那真稱得是天生一對、地配一雙。而且他們黃家也是知書達理的人家,跟咱們家很相配呢!”

陳賽琴聽了當然高興得不得了。不過她也知道,兒子的終身大事,不能光聽媒婆的一麵之詞,就暗地裏派人到四府前黃家去打探。得到回報:這位黃小姐確實同媒婆所說的一樣。陳賽琴這才放下心來,托媒婆到黃家提親,黃家很痛快地就答應了。

接下來的工作就緊鑼密鼓地進行了:雙方換帖核對生辰八字,下彩禮、擇吉日。包家家境甚寬裕,包玉剛又是包家最引以為榮的兒子,彩禮自然是出手不凡,綾羅綢緞、金銀珠寶、古董玉器,整整幾大箱;最後就是擇定吉日,舉行大婚……

然而,包玉剛卻不知道父母的這些“秘密行動”,直到母親把家中一切都安排好了,這才寫信到漢口。此時包玉剛才驚訝地知道:自己竟然糊裏糊塗地有了一位“包黃氏夫人”!

當時,在一些大城市,受“五四”運動新思潮的影響,許多封建思想、封建製度已經被廢除,年輕人追求的是個性解放和自由戀愛。但是,在廣大農村地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辦婚姻,仍然根深蒂固地存在著。

當子女還是十多歲時,父母就會為他或她的婚事而操心,並請當地的媒婆為其物色對象。

包玉剛在漢口上中學,接受了不少新思想的熏陶,自然也向往積極自由的新生活。但是,他並沒有像他那個年代的同齡人那樣,用離家出走、私奔來反抗父母包辦的婚姻,相反,他馴服地遵從了母親的旨意,決定和他並不認識的黃小姐結婚。也許有人會奇怪:包玉剛怎麼接受一段毫無感情的婚姻呢?

的確,包玉剛的很多做法都令人感到奇怪,卻又非常的合乎他的性格。在包玉剛心目中,長幼尊卑的家長製觀念也非常濃。他總相信父母永遠是對的,即使有不同的見解,他也是先認同父母的觀點,再經過互相探討,修訂其決定。這些在後來包玉剛作決定時表現得尤為明顯,所以絲毫不影響他與父母之間的感情。

並且,包玉剛也知道母親對自己的鍾愛,為自己選的姑娘不會錯,於是,他順從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很快就給母親回信:“一切聽從母親大人的安排!”

包家早已經選擇好了良辰吉日,一切都按老傳統來進行。當母親的回信再次返回時,包玉剛立即收拾行裝動身返鄉。

當他從漢口返回寧波,沒過幾天就做了新郎。

當天,婚禮在包家的祖屋舉行。一頂大紅花轎在鑼鼓聲中被抬到包家門口,掀開轎簾,鳳冠霞帔蓋著紅蓋頭的新娘子走了出來。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對拜……終於,房間裏隻剩下了包玉剛和新娘黃秀英。

包玉剛走上前去,掀開了黃秀英頭上的紅蓋頭,他驚喜地發現,自己的夫人竟然如此俊美動人。黃秀英也在同時暗暗地打量著自己的丈夫,她也滿心歡喜:他長得英俊瀟灑,儀表堂堂。

兩個人這時共同感謝的對象是:媒婆!

在這種兩情相悅的氣氛下,剛剛認識的夫妻二人很快就消除了陌生感,交談起來,一談之間,竟然深深被對方的知書達理而吸引,越說越投機。

如果說世間真的有一見鍾情,那麼,包玉剛與黃秀英就是在洞房相見的那一刻起就深深地愛上了對方,而且在以後的幾十年中相濡以沫,甘苦與共,專一而執著地守護著從一刹那建立起的感情。

婚後不久,包玉剛帶著妻子一起去了漢口。

戰亂夫妻相濡以沫

20歲的包玉剛成為人夫,事業也進行得很順利。

但是,世事卻並不像包玉剛新婚這般風光旖旎。就在這一年的7月7日,日本悍然發動了“盧溝橋事變”,並在7月底攻占了北平、天津之後,向中國發動了全麵進攻!

當年12月,日軍攻陷南京,隨後製造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使幾十萬中國人死於非命,侵略者所到之處,燒殺搶掠,使無數的城鎮和鄉村變成了殘垣頹壁,許多中國婦女慘遭奸淫……

而這時的國民黨政府被迫從南京遷往重慶,重慶也被稱為“陪都”。日軍攻陷徐州後,沿長江向武漢推進。

包玉剛看到時局危急,忙把剛剛接到漢口的新婚妻子黃秀英又送回了寧波老家,自己與10多個同事趕往上海。

在上海,包玉剛在中央信托局保險部找到了一份工作。

上海中央信托局成立於1935 年,是當時中國著名的“四行二局”之一,“四行”,即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民銀行;“二局”,即中央信托局、郵政儲金彙業局。它們的業務包括戰爭危難保險,投保的客戶都把保險當作抵抗日本炸彈的保護傘。

但是這時,包玉剛卻無法繼續他的學業了,因為上海淪陷後,大學紛紛南遷到了大後方地區。包玉剛的大學夢破滅了,他在失望之餘,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了獲得銀行知識上。他為此傾注了大量的時間和熱情。

在中央信托局的日子裏,包玉剛憑著自己的努力和經驗,很快熟悉並掌握了信托、易貨、儲蓄、保險等各個環節的業務,很快,包玉剛的穩健謹慎使他贏得了客戶和公司的信任。

首先,包玉剛謹慎、三思而後行的作風,使他成為眾人心目中一個“穩健”的人。而他滿口的寧波方言,也成為他的長處,比如他的寧波口音曾使他在漢口讀書時成為大家競相模仿的對象,在上海卻成了大家對他敬而遠之的原因。

上海與寧波雖然相距不遠,但兩種語言相差甚遠,尤其在音節方麵。一向自視甚高的上海人把寧波話視為方言,他們說,“寧願聽兩個蘇州人吵架,也不願意聽兩個寧波人談情說愛。”於是,在與客戶談判時,很多人因無法與包玉剛爭辯到底而不得不讓步。

這樣一來,在中央信托局的日子裏,包玉剛是很得意的。他工作出色,很快就成為被稱為“十三太保”的30 個業務骨幹之一。

生活一穩定,包玉剛又把黃秀英從寧波接到了上海。

1939年年末,包玉剛得到了一次海上旅行的機會,並且第一次踏上了香港的土地。

當時,中央信托局“十三太保”被派往昆明,任職於銀行保險部。如果從上海乘火車去昆明,本來用不了幾天時間,但因為戰亂的原因,陸路被日軍封鎖,包玉剛他們隻好由水路從上海乘船經香港,再轉火車趕往昆明。

包玉剛帶著妻子在香港停留了幾天。這幾天裏,包玉剛買了一張纜車票,夫妻倆乘坐當時香港最有特色的山頂纜車上到了太平山。他站在山頂,俯瞰著維多利亞港:風景如畫的海灣裏,停靠著大大小小的船隻。遠處海鷗翔集,比小時在寧波見到的大得多的輪船長鳴著聲聲汽笛……

船,再一次在包玉剛腦海裏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他指著那些船對黃秀英說:“有朝一日,我一定要帶你,坐著自己的船到大海上去航行!”

黃秀英仰慕地看著丈夫。

這次出差,包玉剛每天都有5塊錢的補貼,而香港一杯牛奶隻要幾分錢,包玉剛除了每天吃兩頓便飯,基本沒有其他花銷,這樣他又省下了一筆錢。

到了昆明,包玉剛又深入地了解了保險業。以他特有的精明能幹,受到上司賞識,他出色的工作成績使他很快被晉升,從昆明調到了湖南衡陽任中央信托局衡陽辦事處保險部主任。

包玉剛帶著妻子趕赴衡陽。

在衡陽,包玉剛和妻子度過了一段最拮據的日子。

戰爭,使各地物價飛漲,人們的生活一下變得艱難起來!紙幣已經不值錢了,東西一天能漲幾次價,今天這些錢能買到一鬥米,明天連一盒火柴也買不到。包玉剛到衡陽辦事處,雖然有一定薪水,但相對於飛漲的物價來說,也已經不算高了。

有一天,他領到薪水,回家拉起黃秀英就到街上去買米。到了米鋪那裏一看,擠得人山人海,有人高興有人哭,高興的是買到米的,哭叫罵娘的是沒有買到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