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歲月(1 / 3)

少年歲月

你老老實實做生意、講實話,做事規規矩矩,別人就對你有信心。——包玉剛

聰穎天資出少年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此時,中國卻依然陷於軍閥混戰之中。江南名城寧波似乎並未受到戰亂影響,依然商旅匆匆,繁忙如舊。

在寧波附近一個叫鎮海的小鎮裏,有一個鍾包村。農曆十月十三這天,寒風呼嘯,包兆龍步履匆匆地從湖北漢口到寧波,趕回鍾包村。

包兆龍與父親在湖北漢口開了一家鞋鋪,他因此也常年不在家。但今天他急著趕回來,是因為接到妻子捎來的信,說她馬上就要生孩子了。雖然包兆龍已有長子玉書、長女愛菊,但仍舊對即將出生的孩子有一種特殊的渴望。

包兆龍的妻子叫陳賽琴,出身於名門望族,是一位傳統的大家閨秀。包兆龍在外做生意,陳賽琴就在家裏帶著一子一女,孝敬婆婆。她勤勞善良,和睦鄉親,大小事務都親力親為,在街坊四鄰中有很好的聲譽。

夜晚,寧波的鍾包村一片寂靜,在一座叫後新屋的大宅裏,包兆龍在院裏不安地走來走去。屋外的天很冷,在院旁的小屋裏,燭光透著溫暖。這天晚上,包兆龍一家焦急地等待著。

包兆龍又走進屋內,在外屋不停地來回走動著,隔一會兒就到門口探聽一下。玉書和愛菊也時刻盼著小弟弟或小妹妹的降臨。

終於,包兆龍聽到了響亮的嬰兒啼哭聲。他急忙向內屋門口走去,迎麵正遇上滿麵笑容向外走的接生婆,她對包兆龍高聲說:“恭喜呀,夫人生了一個大胖小子。”

包兆龍高興得差點跳起來:“啊,又是一個兒子!太好了!趕緊抱出來讓我瞧瞧!”

一個女傭把孩子抱了出來,包兆龍驚喜地接了過來。他看著虎頭虎腦的兒子正用大大的眼睛看著自己,不由得心裏有一種說不出的喜悅,慈愛溢於言表:“兒子,我的兒子,包家又有後了!”

在封建社會裏,兒子是家族得以發展的征兆。包兆龍想,又生了一個兒子,日後自己的生意肯定後繼有人了。

他笑著麵對周圍的人,想著給他取個什麼名好呢?包兆龍一眼瞥見桌上燃燒的蠟燭,“嗯,這個孩子就叫起然吧!‘起’是他們這一輩的‘排行’,而且還有‘永不停頓’的意思;而‘然’者‘燃’也,表示像火一樣燃燒!”

一屋子人都被包兆龍這文縐縐的話說樂了。

包兆龍接著說:“起然,起然,再給他取一個表字,就叫‘玉剛’吧!希望他長大成人後具有玉一樣的剛正不阿、潔身自愛的品質。”

剛剛降生的嬰兒——小小的包玉剛就這樣擁有了自己來到世間的“名譽權”。

之後的幾年,包玉剛又有了弟弟玉星和妹妹美菊、素菊、麗菊,包兆龍希望子女都像白玉一樣無瑕,像菊花一樣高潔。姐妹兄弟7個跟著祖母和母親在家裏生活,其樂融融。

包玉剛家後麵的新屋是個很大的宅子,年幼時的他,或許在捉迷藏時曾繞到過老屋的後頭,在那裏的堂屋上,看到成了房門的8塊屏風上密密麻麻刻滿了字。字體呈黑色,上麵講述的,是建造這座祖屋的包家先祖的一個故事。

8塊屏風每扇高115米,寬046米,全文共605個字,陽刻,顏體字跡極為秀美,是鄞縣一個叫洪家滋的人寫的,刻於20世紀初期。

屏風上那些黑色的文字被稱作《恭錄後新屋記》,上麵記載的正是包玉剛的太祖父包奎祉的誠信故事:

清朝光緒年間,鎮海鍾包村有個讀書人叫包奎祉,此人潛心讀書,數次去參加科考,都沒有中,後來做起了絲綢生意。因為家裏窮,包奎祉做的是小本生意,一年賺不了多少錢。

有一年,他路過天台,看到天色已晚,就和挑夫到一家客棧住宿,客棧裏大多是趕路的生意人,第二天沒等天亮,大家就吵吵嚷嚷地起床趕路,包奎祉也和挑夫一大早出了門。

一路無話。

走了一天,晚上照例是投宿客棧。

疲倦的包奎祉打開包袱,赫然發現自己的舊衣服,變成了綾羅綢緞,還夾著5000 兩白銀的彙票和200 兩紋銀。

包奎祉以為挑夫貪心拿了別人的東西,當即責問挑夫,挑夫委屈地說:“我們走時,房間裏就剩這麼一包了,我又怎麼知道不是你的?”

包奎祉不作聲了,挑夫說得也有道理。他再翻一遍包袱,想找到失主的地址之類的憑證,卻沒有發現蛛絲馬跡。

包奎祉心急如焚,顧不得旅途勞頓和路程遙遠,立即返回原來那間客棧。一打聽,才知道失主曾回來尋找,但已不知去向。他等了3 天,仍不見有人來取,而自己再等下去生意就做不成了,隻好在客棧的牆上寫下認領地址。

一年過去了,讓大家沒想到的是,原先的失主竟然又住到了這家客棧,看到了那則認領的消息。失主很快趕到鎮海,於是包奎祉一分不少地奉還了原物。

失主是福建一位大商人,專做木材生意的,他見失物絲毫無損,沒想到會碰上這麼一個好人,於是要留下200 兩白銀作為酬金。

包奎祉婉言謝絕,他真誠地對木材商人說:“不是自己的東西,我不能拿,這是為人之本。”

木材商深受感動,邀請包奎祉一起做生意。

3年後,包奎祉開始獨立經營木材生意。

做木材生意賺到些錢後,包奎祉便回家建了一幢五間二弄一堂的新屋和包氏宗祠。

包玉剛拉著母親的手,要母親給他講屏風上的故事。

聽了故事後,包玉剛小小的心靈裏意識到:太祖父給後人留下的不僅是一座房子,也留下一個清白做人的道理。

包兆龍雖然常年在外,但對孩子們的要求從來也沒有放鬆過,他知道包家現在是富裕家庭,但是“創業難,守業更難”,要使包家能夠延續好的門風,必須讓孩子們接受良好的教育。於是包兆龍決定,把包玉剛和包玉星送進有名的好學校——葉氏中興小學,讓兒子們從小打下堅實的文化基礎。

葉氏中興小學是寧波著名的學校,由清末實業家葉澄衷於1871年創辦。學校對學生嚴格要求,校風很好,多年來,培養出了一大批優秀人才。

在學校裏,包玉剛表現出其聰穎的天資,而且勤奮好學,誠實穩重,無論在家還是在學校,都受到家人、鄉親和老師、同學的喜愛。

俗話說,三歲定八十。童年是一個人的性格形成的重要階段,而幼年所受的教育,足以影響人的一生。包玉剛是幸運的,他在葉氏中興小學遇到了幾位好老師,其中有一位便是丁伯榮先生。

這位先生主張實施儒家“因材施教”的方法,十分注重啟發學生的自覺性,同時還注意培養學生的愛好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丁伯榮先生指導學生成立了一個“中興學生自治會”,下設宣傳部、司法部、體育部、康樂部、福利部等,並選出願意為大家服務的“小公仆”,讓學生自己管理自己。

丁伯榮老師還指導學生們自己編輯出版一種名為《鍾聲》的牆報。

在辦牆報過程中,包玉剛充分顯示了他的文采。他寫的文章簡潔明了、生動活潑,很快就成為學生中出類拔萃的撰稿人,並被同學們稱為“秀才”。

另外還有一位支家英老師,他多才多藝,數理化樣樣精通,音樂繪畫無所不能,並且還能講一口流利的、發音標準的英語。包玉剛從支家英老師那裏受到了英語的良好啟蒙。

在支家英老師的幫助下,包玉剛的英語說得既漂亮又有條理。而包玉剛本人踏實、穩健的作風更是得益於這位恩師的栽培。

包玉剛跟“學生自治會”的第一任司法官王雨功是最要好的朋友。王雨功處事公正無私,盡心盡力,在同學中有很高的威信。

有一次,包玉剛發現有一個大同學欺負一個小同學,他正要上前打抱不平,恰好這時王雨功走出來,他看到小同學忍無可忍之下奮起反抗那個大同學,就以為是那個小同學不遵守規矩,便武斷地判罰那個小同學到牆角站著去。

那個小同學感到受了“錯判”,委屈地哭了起來。包玉剛當即上前,與王雨功理論,說明了他看到的真實情況。王雨功再次細問,這才糾正了這起“錯案”。

事發當天,正好包兆龍從漢口趕回家。包玉剛就把這件事告訴了父親。

包兆龍聽了非常高興,他對包玉剛說:“孩子,你做得對,為人就是不僅要嚴於律己,潔身自愛,更要仗義執言,主持公道。”

年幼的包玉剛上學讀書十分用心,各門功課的成績在班上名列前茅。他有一個最大的愛好,就是欣賞海景和看船。

寧波市地處東海之濱,位於餘姚江和奉化江彙合之處,簡稱“甬”。東北和鎮海交界,西與西北麵和餘姚、慈溪接壤,南和郭縣毗鄰。

寧波市是浙江省最大的港口城市,曆來在海上貿易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早在兩漢、三國時期,舟師出海,多從這裏起航。唐代時,它就與日本、朝鮮、柬埔寨、越南、泰國諸多國家有通商往來,是當時我國對外貿易的中心之一。

明清之際,寧波海運遠及西洋,商賈往來頻繁,成為全國的重要商埠。鴉片戰爭以後,根據不平等條約的規定,寧波成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外國侵略者在江北設立領事館和洋行,銷售洋貨曾引起一種畸形的繁榮景色。

寧波市內有一條江廈街,在唐宋年間就是手工業的發源地,到了明清時便成為一條繁榮的街道,裏麵陳列著五顏六色、千奇百怪的商品,可以說應有盡有,商人往來如梭,商販之多好像濃雲遮地,故寧波商人外出經商有思鄉之念。每當月圓思鄉之時,寧波人便會感歎“走遍天下,不如寧波江廈”。

在長期的商事活動中,寧波商人逐步形成一個群體,即“寧波幫”,它與“福建幫”“潮州幫”齊名。

此外,寧波人素來還有漂洋過海經商的傳統。據有關資料記載,在海外的寧波籍人士有30多萬人,在海外商界形成具有強大實力的“寧波幫”,其中不少為商界翹楚。如包玉剛,以及影業巨頭邵逸夫、香港南豐紡織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廷驛、美國全美中華總商會董事長應行久等。

寧波有兩個天然深水良港,一是鎮海港,一是北侖港,在包玉剛的童年時期,這裏是各地客商、附近漁民以及來自中東、歐洲的航海家避風、休整和補給的理想之所。

包玉剛的家所在的鍾包村,離海並不近,但自從有一次包玉剛跟父親到鎮海去了一趟之後,他就念念不忘那無邊的大海和海上的商船,為此,童年的包玉剛沒事的時候就到海邊去,看大海,也看海上那些來來往往的船。

包玉剛最喜歡的聲音就是輪船駛過時傳出的陣陣汽笛聲,他不時在腦海中幻想著:有朝一日,如果有一艘自己的航船,他將駕駛著它周遊世界,那是多麼美妙的一件事啊!

包玉剛把“航海”的種子埋在了心裏,他決心要好好學習,掌握知識,為將來實現自己的願望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勇當軍樂隊旗手

一晃幾年過去了,包玉剛已經讀到小學高年級了。這時,鎮海縣要舉行一次小學生運動會。

這可是一件很轟動的大事,通知發到了各個小學,學校領導和師生們都興奮異常,大家都希望能在這次運動會上取得好的名次,為本校爭光。

中興小學也積極地投入準備之中,校長想出一個奇招:組成一支軍樂隊來參加運動會開幕式!這一想法一經說出,全校上下齊聲喊好!

接著,校長又布置下任務:軍樂隊隊員要穿著統一的製服,還要製作一麵“中興小學”的大旗。校長說:“嘿,你們想一下,等咱們的軍樂隊在雄壯的鼓樂聲中,踏著整齊的步伐,率領著全體運動員進入會場,那場麵……”

一名老師接口說:“肯定會引起全場……不,全縣轟動!”

校長得意地笑了:“那是當然的,我這個想法算得上是一記妙招吧?哈哈……好了,現在我們就要在全校學生中選拔鼓手、號手和旗手。”

另外一名老師提議:“首先要確定鼓手和旗手的人數和要求,我建議:鼓手8名,一律中等身材,高矮一致,而且最好挑長得好看一些的;而號手嗎?就加一倍,16名,在鼓手後麵,身材要高大、壯實一些;而大鼓鼓手,就讓全校最高的張惠耀同學來擔任好了。”

接著老師們又商量了另外一些鼓手的人選……

兩天後,25人的隊員名單公布了。這使原本信心滿滿的包玉剛的情緒一落千丈:上麵竟然沒有自己!

包玉剛站在一棵大樹下,遠遠地注視著公告欄前興高采烈的學生們,心裏非常鬱悶:“按理講,我在學校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學生,而且相貌和身材也都屬上乘,怎麼連個小鼓手也選不上呢?”

正在包玉剛又羨慕又傷感的時候,支家英老師突然來到了他的身旁。他一直對包玉剛很好,既像哥哥又如父親,他早就看到包玉剛不言不語地站在樹下了。

於是走過來,拍了拍包玉剛的肩頭:“怎麼了,包玉剛同學?”

包玉剛麵對著自己格外敬重和依賴的支家英老師,就把自己的想法全盤告訴了他。

支家英老師聽了微微一笑說:“本來我一開始就支持你參加軍樂隊。但是我卻不想讓你當鼓手。”

包玉剛一下聽迷糊了:“那您是什麼意思?”

支家英老師一字一頓地說:“我——要——你——當——旗——手!”

包玉剛一下愣住了,他抬起頭凝視著支家英老師。

支家英對他肯定地點了點頭。

包玉剛一下興奮起來:“這是真的嗎,支老師,我能夠成為軍樂隊唯一的旗手!?”

支家英笑了笑,然後神情嚴肅地說:“你先別高興得太早了,聽我說。校長對樂隊的每個隊員要求都很高,尤其是旗手,那更是精挑細選。校長再三強調,旗手不但要學習好、品德好,而且相貌和身體都要是一流的。最重要的一條,這個旗手一定是一個能吃苦、做事穩重、臨場不驚的人。”

包玉剛聽了,心裏很是忐忑:自己夠不夠格呢?

支家英老師接著說:“我已經向校長推薦了你。不過你自己要做好充分準備,旗手在場上不能出一點兒差錯。告訴我,你有沒有這個信心?”

包玉剛思索了一下,然後堅定地告訴支家英:“老師,您能從全校這麼多學生中選我做旗手,我一定不辜負您對我的期望,勤奮練習,圓滿完成任務,您就放心吧!”

支家英聽了,欣慰地笑了。接著,他拉著包玉剛的手說:“但是,包玉剛啊,你先別把這件事說出去,好嗎?自己私下裏練習,等學得有模有樣了,再走出去,那時才會有讓人意想不到的效果!”說著,支家英有些“詭秘”地笑了。

包玉剛也笑了。

於是,包玉剛一放學就把自己悶在家裏練習。而且也不想讓家裏人知道他將要成為旗手了!

那段日子,包兆龍剛好回鍾包村小住。中興小學要組建軍樂隊的事早就傳開了,好多家長都說:“這可真是個大新鮮事!誰家的孩子要是能參加軍樂隊,那可真光榮!……不過,聽說軍樂隊選得可嚴了,必須要品學兼優的學生才能入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