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經商的少年
要多發現機會,機會有時就藏在一些微小的事情之中。——巴菲特
少年就參與經商
奧馬哈猶如鑲嵌在美國密蘇裏河西岸的一塊寶石,這裏到處充滿著創業、能力、奮進等各種積極元素。
1930年8月30日,一個男嬰在奧馬哈的一個家庭裏出生了,他就是後來被譽為一代股神的沃倫·巴菲特。很巧妙的是,巴菲特從出生起就和股票有了一定的聯係。他出生的年代,正是美國和整個西方資本主義世界都在經曆大蕭條的時代。
那時候,巴菲特的爸爸霍華德·巴菲特,正在聯合州立銀行幹著一份股票經紀人的工作。當經濟危機到來時,當地很多銀行破產,人們開始保有現金,沒人想要股票。作為一個經紀人,霍華德·巴菲特不敢給任何一位客戶打電話,因為所有人的所有股票都跌得很慘。
當然,此時的巴菲特還很小,他還不知道股票對自己及家人的影響。在霍華德·巴菲特家中的3個孩子中,巴菲特排行老二,是家中唯一的兒子。這無疑使他獲得了爸爸和媽媽更多的疼愛。
從最初開始,巴菲特就超乎年齡地謹慎。他學走路時總是彎著膝蓋,仿佛這樣可以保證他不會摔得太慘。
當媽媽帶著巴菲特和他的姐姐多麗絲去教堂時,多麗絲會到處亂跑以至於走丟了,而巴菲特則會乖乖地坐在媽媽旁邊。因此,小巴菲特常常被鄰居們稱為“一個很少帶來麻煩的小孩”。
一晃兩年過去了,巴菲特依然是那樣的安靜。當媽媽帶著巴菲特去教堂參加定期聚會時,他很樂意靜靜地待在媽媽的旁邊,一言不發。
有時候,媽媽臨時給他一個玩具,比如一把牙刷,就能讓他很高興。他很安靜地盯著牙刷,一盯就是兩個小時。
兩歲的巴菲特是個結結實實、皮膚白皙的小家夥。他常常穿著係白鞋帶的小靴和白色短襪。他的頭發開始是金黃色,後來變成了赭色,但他的性情卻沒有任何變化。
最明顯的表現是,他從不在不熟悉的地方亂逛,也不惹是生非或尋釁滋事。
巴菲特的安靜也曾令他的媽媽擔心。媽媽就曾對人說:“巴菲特太安靜謹慎了,像他這樣的男孩子,如果太老實可能會吃虧的。”
媽媽的擔心很快就消失了。因為媽媽和周圍的鄰居發現,看似靦腆的巴菲特,實際上是一位很精明的小商人呢!
巴菲特小時候的那幾年,也正是家裏最困難的幾年。當時爸爸霍華德是聯合州立銀行的證券銷售商,而那時美國正處於蕭條時期。
1931年8月13日那天,也就是離巴菲特的周歲生日不到兩周時,他的爸爸下班回家,帶來了他的工作泡湯了、儲蓄也落空了的噩耗。
巴菲特一家受到經濟危機的打擊,日子更加艱難了。也許正是這種艱難,激發了巴菲特做生意的欲望。
巴菲特長著一雙藍色的眼睛,他最喜歡的玩具是一個綁在手上的金屬貨幣兌換器。他總是帶著它四處走動,並且兌換零錢,兒時的巴菲特把兌換零錢當作是最有趣的遊戲,並且百玩不厭。
當然他還喜歡做數學題,特別是涉及用極快的速度計算複利利息,他認為這是一種前所未有的而且是十分有趣的娛樂方式,接著他就開始了自己人生的經營之旅。
4歲那年的聖誕節,巴菲特收到了一份禮物,一個很漂亮的錢包。從那時起,巴菲特就一直在想,怎麼才能把自己的錢包填滿呢?
在巴菲特5歲那年的一個春天,巴菲特開始去賺錢了。他有生以來第一次賺錢,是靠推銷整包的口香糖。
那時候,巴菲特有一個綠色的小托盤,這是伊迪姑媽送給他的。小托盤上麵分成5個不同的部分,它能裝5種不同牌子的口香糖:黃箭、白箭、綠箭等。
巴菲特首先從祖父那裏買來整包的口香糖,然後在附近地區挨家挨戶地推銷。5歲的巴菲特還注意選擇推銷的時機,他通常在傍晚幹這個事,這樣推銷成功的機會會多一些。
巴菲特做生意還很堅持原則。
一次,一個名叫弗吉尼亞·麥考伯利的女士對巴菲特說:“給我來一片黃箭。”
巴菲特答道:“我們是不拆開賣的。”
巴菲特自有他的打算,一包5片,每包是5美分,而這位女士想給他1美分買一片。做成一筆生意對他頗具誘惑力,但尚不足以讓他改變主意。如果他賣給麥考伯利太太一片口香糖,就剩下了4片口香糖要賣給別人,相對於由這帶來的麻煩和風險,這麼做不值得。
一般情況下,賣出每一包口香糖,巴菲特能賺到兩美分。這令他非常高興,他會把這些沉甸甸的硬幣攥在手中,然後再小心地把它放到自己的錢包裏。
當然,具有經商意識的巴菲特,並不是一切商品都不願意拆開賣,他願意拆開賣的是可口可樂。
在夏天的晚上,巴菲特會挨家挨戶地兜售可口可樂。他還堅持在家庭度假期間推銷可口可樂,目標是艾奧瓦州奧科博吉湖湖畔曬日光浴的遊客。
賣汽水比口香糖更賺錢,小巴菲特賣出6瓶汽水能掙到5美分。每賣完一瓶,他就把這些硬幣驕傲地塞進掛在腰帶上的荷包裏。
北艾奧瓦的奧科博吉湖是個風光秀麗的地方,湖麵波光雲影,白帆點點;湖邊群山連綿,鬱鬱蔥蔥。巴菲特6歲時,全家來到這裏度假,租了一間小屋,準備過個快樂的假期。
一天,家裏給了巴菲特一美元,讓他到附近的雜貨店去買些飲料和雜物。巴菲特人小鬼大,和雜貨店老板很熟練地砍起了價。
“我在你這裏買了很多東西,你應該給我一些折扣才對。這6聽可樂就少算一些,給你每聽5分錢吧,先生。”
老板很驚訝也很好笑地看著這個小男孩,答應了他的要求:“好吧,便宜一些賣給你。不過,你以後要常來啊!”
當天晚上,巴菲特就抱著6聽可樂敲開了附近出租木屋的門,彬彬有禮地說:“太太,我是旁邊那戶人家的孩子。我這裏有6聽可樂,每聽6美分,和雜貨店裏的價格一樣,而且質量也一樣好,你要不要買啊?這樣就不必再特意去店裏買了。”
開門的那位年輕太太驚奇得不得了,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你這麼小就做買賣,我怎麼能相信你呢?”
巴菲特趕快向上挺了挺胸脯:“你知道我住在哪裏,不相信我也應該信任我的父母。如果你不放心的話,可以先買兩聽試試看。”
那位太太真的很喜歡這位可愛的小推銷商,微笑著撫摸了一下他的頭發:“我已經買了許多飲料了。不過,嗯,我願意再買兩聽可樂。”
就這樣,巴菲特很快就以每聽6分錢的價格賣出了這6聽飲料,賺了足足有5分錢的利潤。
晚上,巴菲特躡手躡腳地拉開自己家的門,突然“啪”的一聲,燈光大亮,媽媽利拉和父親霍華德都站在客廳裏,生氣地看著這個偷偷失蹤的兒子。
“巴菲特,你幹什麼去了?”霍華德很嚴厲地問。
“哎,爸爸,我剛剛賺到了5美分呢!”巴菲特實在按捺不住內心的喜悅,興奮地向父母講述起自己的壯舉。
“可是你知不知道我們很為你擔心?”霍華德打斷了他的話,語氣一點兒也沒見緩和。
巴菲特偷眼看看爸爸的臉色,低下了頭。
“好了,他已經知道錯了。讓他去睡覺吧!”利拉心疼地為兒子擦去滿頭的大汗,向丈夫求情。巴菲特馬上機靈地上前摟住父母的脖子,親熱地道了“晚安”,“咚咚”地跑進了自己的臥室。
他小心翼翼地將那5美分硬幣裝進錢包,輕輕搖了搖,美滋滋地藏在了枕頭下麵。這是他的第一筆“大生意”。巴菲特在腦海中一遍遍地回放著剛才推銷可樂的情景,臉上帶著甜蜜的笑容,心滿意足地慢慢沉入了夢鄉。
巴菲特的這個荷包是一個鍍鎳的荷包。這個荷包讓他覺得自己很專業,常常做其他生意時,也帶著這個荷包。
巴菲特賺錢的方法可多了。
到了夏天,他們幾個小夥伴還到馬場去撿別人丟棄的作廢馬票,即使上麵沾滿了泥巴,甚至有吐的痰,也照樣撿起來,收集一大堆帶回家。
他們等賽馬結束,人流退盡後,團團圍住看門人,要求進去開開眼界。作為回報的條件,他們可以幫忙打掃場地和看台。麵對著那一張張寫滿懇求、布滿笑意的小臉,沒有一個看門人會拒絕孩子們的請求,隻能目送他們像一群健壯的小馬駒一樣撒歡兒地奔進馬場。
可這些管理員也許會感到奇怪,這群孩子並不像他們表現的那樣對賽馬場充滿興趣與向往,反倒對他們允諾承擔的苦差任務熱情高漲。他們毫不猶豫地跪趴在滿是鋸末兒的地麵上,全神貫注地撿起一張張票根,把那些被撕破丟棄的存根翻過來,認真地與本場馬賽的中獎號碼核對著,希望有所發現。
這才是他們的真正目的所在,而其中那個戴大眼鏡的男孩子是這一行動的精心謀劃者與直接組織者。
“沃倫,我們真的能這樣找到中獎的馬票嗎?”斯圖爾特有些半信半疑地看著自己手中那一大堆撿起的廢票根。
“不是所有人都那麼細心的,他們或者是可能看漏了,或者是不小心丟掉了自己已經中獎的馬票,那就是我們賺錢的機會!”巴菲特以不容置疑的口吻,再次闡述著這次行動的根據。
他環視一下幾個跟隨者,決定再給他們打打氣,鼓鼓幹勁:“兄弟們,即使這樣的機會是千分之一,想想,一場賽馬會有幾萬人參加,最起碼應該有幾十張這樣的馬票在等著我們!”
他的鼓動果然有效,在這樣的美好前景推動下,小家夥們的翻撿速度明顯大大提高。不久,拜倫第一個應驗了巴菲特的話,他興高采烈地跑過來,揮動著手中那張殘破的票根,大聲嚷道:“找到了,找到了,看我找到了一張末等獎,我發財了!”
賽馬場迎來了最後一批兌獎者。他們一個個精疲力竭,髒兮兮的小臉蛋上掛滿得意之色。為首的那個戴眼鏡男孩的手中緊緊搖著數張馬票。
他們從此成了賽馬場的常客,經常上演這輝煌的兌獎一幕。盡管他們從未真正撿到頭獎馬票,發一筆夢想的大財,但每次都能撿到的幾張末等獎已經足夠讓他們興奮的了。
慢慢地,人們都知道巴菲特是成功的小商人了,巴菲特的媽媽再也不用為兒子的老實擔心了。
當然,最高興的還是巴菲特,他看到自己錢包裏的硬幣一天天多起來,心裏別提多高興了。
巴菲特的母親頭腦清楚、心計精明,父親雖不熱衷金錢,但仍在商業上獲利頗豐。他不僅有公司的傭金收入,還擁有一家小型飼養公司,將自己的資產做了合理的投資分配,充分保障了全家人的經濟利益。
最重要的是,霍華德決不願像別人那樣貶損自己的兒子,他一直表現出對巴菲特充滿信心,對巴菲特所做的任何事都持一種支持的態度。
所有這一切都對巴菲特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尤其在經曆了那些艱辛的歲月後,他開始懷有一種異常執著的願望,想要變得非常非常富有。他在5歲前就有了這個願望,而且從來沒有放棄過。
巴菲特和鄰居家的孩子拉塞爾是好朋友。傍晚時分,在寧靜的暮色中,他們經常坐在拉塞爾家前廊的滑車上搖來晃去。巴菲特常常會心醉神迷地注視著往來穿梭的車流,聆聽著過往電車的“叮當”聲,時不時地搖搖頭,歎口氣。
有一次,拉塞爾的母親偶然看到巴菲特那些複雜多變的表情,覺得很有趣,忍不住問道:“沃倫,你在想什麼呀?”
“太可惜了,拉塞爾夫人,”巴菲特攤開小小的手掌,顯得無比地遺憾,“這些車子,您不賺這些來往路人的錢真是太可惜了。”
“哈哈哈……”拉塞爾夫人笑得直不起腰,“難道說,沃倫,我們家可以有權隨便在街上設一個收費站嗎?”
但是夫人的心底卻被巴菲特的這種強烈意識嚇了一跳。這是個與眾不同的男孩子,拉塞爾夫人是最早認識到這一點的人之一。對數字非常敏感
1936年,巴菲特開始讀一年級了。學校為巴菲特打開了一個全新的世界,而且他還很快交了兩個朋友:鮑勃·拉塞爾和斯圖亞特·埃裏克森。
那時候,巴菲特和拉塞爾一起步行去學校。在路上,他們兩個經常會記路上的車牌照號碼。放學以後,巴菲特也會和拉塞爾、埃裏克森一起數汽車牌照號碼。
黃昏的時候,一個清脆的童聲在巴菲特家不遠的馬路上響起:“125,126,127……”這是巴菲特在數著自己記的車牌照數呢!他們常常會數到150個才肯罷休。
這是他和拉塞爾在拉塞爾家前廊上消磨掉的又一個下午。3個小家夥經常整個下午就這樣俯瞰門前車水馬龍的繁忙街道,在紙上記錄下來來往往的車輛的牌照號碼,沒有任何明確的目的,隻是為了那種單純的樂趣。
在小夥伴中,巴菲特對數字尤其表現得如饑似渴。那由一個個數字構成的世界對別人也許難於登天,對他則是如魚得水。他對數字有一種天生的敏感和熱情,往往能夠毫不費力地記住一連串複雜、枯燥的數據,全然不顧它們根本對他沒有任何意義。小夥伴們對於巴菲特迷戀數字的特質,有人妒忌,有人卻不以為然。
這種對數字的渴望和非凡的理解力與記憶力貫穿了巴菲特的一生,當他還是個孩子的時候,他所喜愛的日常遊戲就已經與眾不同了。
除了數車牌照數外,有時候巴菲特他們還會記下車牌照的號碼。每當那時候,巴菲特就會在門廊前坐上好幾個小時,看著大街上來來往往的車輛。他們在筆記本上不厭其煩地、一欄一欄地記下穿梭車輛的車牌號。
家裏人覺得這個癖好很奇怪,但認為這隻是男孩子對數字的喜愛。他們知道巴菲特喜歡計算車牌號上的數字和字母出現的頻率。當然,巴菲特對數字的敏感不僅是數汽車牌照那麼簡單。他平時還喜歡收集和計算以及記憶與數字有關的所有事情。
有時候,巴菲特還會和拉塞爾及埃裏克森一起,計算字母在報紙和《聖經》裏出現的頻率。
巴菲特有一手讓所有小夥伴都欽佩不已,甚至連大人們都為之歎服的絕技——他擁有照相機一般的記憶力,任何數字隻要映入他的眼簾,就能牢牢紮根在他的記憶裏。
一天,拉塞爾抱著一本厚厚的大硬皮書,興衝衝地來找巴菲特,一進門就得意地大喊:“哈哈,沃倫,這回你準不行了!”
“什麼不行了?”巴菲特不緊不慢地從書本上抬起頭,平靜地看著自己的好朋友。盡管年紀小,但一學會閱讀,他就成了同齡孩子中有名的“小書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