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我從爸爸那兒弄到的美國年鑒!”拉塞爾賣弄地向巴菲特展示著那本厚皮書,“你不是記憶力一向很好嗎?我們來做一個遊戲好不好?一個數字遊戲!”
“怎麼做?”一聽到數字,巴菲特就來了勁頭兒。
“我從年鑒上選10頁給你看,每看完一頁,我會讀出其中的一個城市,然後你就報出這個城市的人口數,如果你能做對一半,我就服了你!”拉塞爾向朋友提出了一個高難度的挑戰。
“好!”巴菲特毫不猶豫地答應了。
遊戲開始了。巴菲特全神貫注地背著拉塞爾指定的頁張,嘴唇輕輕嚅動著。拉塞爾則在一邊開心地觀看著。
“艾奧瓦的達文波特?”
“15676萬人。”
第一個城市答對了,拉塞爾不以為然地聳聳肩,又挑出了年鑒中的另一頁。
“堪薩斯的托皮卡?”
“95700人。”
拉塞爾讀出一個又一個的城市名字,而巴菲特則逐個正確無誤地報出它們的人口數量。拉塞爾的表情逐漸變得沮喪起來,而巴菲特卻始終是那麼不緊不慢,不慌不忙。
“俄亥俄的阿克倫?”這是最後一個城市了,拉塞爾緊張地注視著巴菲特。
“74500人。”巴菲特仍是鎮定地報出了一口數。
“這,這真是太不可思議了!”拉塞爾難以置信地看看年鑒又看看巴菲特,突然扔掉年鑒,衝上去一把抱住好朋友,興奮地大叫:“嗨,沃倫!你是個數字天才!”
這場遊戲經過小拉塞爾眉飛色舞的講述,成了街區上的傳奇故事,巴菲特也成了一個傳奇人物。走在街上,常常會有某個人突然攔住他,考問他某場棒球比賽的得分,甚至某場賽馬的輸贏機會,這個小男孩很少讓考問他的人失望。
巴菲特的這個本領固然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他的天賦,但也是他樂於、勤於做這方麵頭腦練習的結果——每個數字都是他那早熟的記憶所渴求的。
最為有趣的是,巴菲特還做過收集瓶蓋的活動。
事情是這樣的,那時候舊瓶蓋沒有什麼價值,回收利用率較低,到處都是,無人問津。沒有人想要這些東西,巴菲特卻對它感起了興趣,隻要看到,就會收集起來。
每天放學後沒事的空閑時間,他常常到各處收集許多瓶蓋。晚飯過後,他在客廳地板上到處都鋪上報紙,然後把收集的瓶蓋攤放在上麵,開始分類和計數,再分類和再計數。
那時候他和拉塞爾在倒賣飲料,不過由於資金有限,他沒辦法擴大規模、品種多樣地進貨,於是他和小夥伴在加油站的門口數著蘇打水機器裏出來的瓶蓋數,並把它們運走,儲存在巴菲特家裏的地下室裏。
他們這樣做,為的是通過這次市場調查,得出哪種飲料的銷售量最大的結論,以便采取相應的措施。也許有人會說巴菲特不過是個孩子,要調查應該去人多的百貨商場,但這正是巴菲特的過人之處。
在選擇調查地之前,他曾做過一番細致的分析。盡管百貨商場喝飲料的人最多,可是這些地方不易於巴菲特的行動,因為大人們總是把他看成頑童,視他的行為為無意義的搗亂。
那麼除此之外的最佳地點莫過於加油站了,因為這裏有自動售貨機,過往的人加油時經常購買飲料。於是,這裏就成了巴菲特調研的最佳場所。
媽媽看到巴菲特如此奇怪的行為,就忍不住問:“沃倫,你在幹嘛?不嫌瓶蓋髒嗎?”
巴菲特說:“媽媽,我能通過這些瓶蓋數,了解到很多信息呢!”
媽媽奇怪地問:“瓶蓋也能了解到信息?”
“當然了”,巴菲特興奮地說,“我把這些瓶蓋進行分區統計,並計算出各個區的品種,我就能知道哪種飲料在哪一片地方好銷售了。以後我去那裏推銷飲料,就專挑那些人們最喜愛的品牌。”
就這樣,媽媽默許了巴菲特收集瓶蓋的習慣。不過,在某一天晚上,可怕的肚子痛令巴菲特無法玩瓶蓋了。後來,醫生上門進行了診治,然後就回家了。
但是,醫生對這次的上門診斷不放心,又回頭把巴菲特送到了醫院。就在那晚,巴菲特進行了闌尾手術。也許是手術太晚的原因,手術過後,巴菲特一直身體虛弱。他在教會醫院躺了幾周,一直萎靡不振。
不過,在醫院護士的精心照顧下,巴菲特很快就發現醫院是一個舒服的避難所。當擺脫病痛折磨,身體開始恢複的時候,他的擺弄數字的樂趣也隨之而來。
在巴菲特的要求下,《世界年鑒》被帶過來供他學習。沒事的時候,巴菲特常常一個人去記憶年鑒的數據。
一天,身體還很虛弱的巴菲特對護士珍妮說:“能給我一支筆和一張紙嗎?”
“當然可以了,你要這些幹什麼呀?”珍妮看著虛弱的巴菲特充滿憐愛地說。
筆和紙拿來了,巴菲特開始在紙上寫滿了數據。那一串串長長的數字更讓珍妮感到奇怪了。
“沃倫,你寫的這是什麼呀?”珍妮忍不住問。
巴菲特興高采烈地說:“這是我未來的財產,我長大後要掙這麼多錢!”
就這樣,巴菲特伴著年鑒和報紙裏的數字,終於擺脫了病魔,一天天地恢複了健康。
有一次,調皮好動的姐姐實在忍不住了,躡手躡腳地走到巴菲特的身邊,偷偷地問弟弟:“沃倫,你怎麼能坐這麼長時間?傻乎乎地到底在想什麼呢?”
巴菲特小心地看看周圍,確定父母都沒有注意他們,才輕聲地回答姐姐:“我在計算那些宗教作曲家的年齡呢!看看他們什麼時候生,什麼時候死的,蠻有意思的。還有……”他得意地笑一笑:“我在數錢呢,我將來賺的那些錢。”
這就是他自己營造出來的,充滿了無限想象與樂趣的數字世界。
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數字不停地在巴菲特的腦海中浮現,即使是在到教堂時,他也會計算詩歌作曲人活了多久,看看他們的宗教有沒有讓他們變得長壽,而他的結論是沒有。
巴菲特曾說過:“我是一個不可知論者,就是別人說的無神論者,感謝上帝。”而這種數字推演也許就是巴菲特選擇做一個不可知論者的原因。
其結果就是巴菲特越發自主,越發相信自己的判斷,從而也越發渴求成為一個能主宰自己命運的富人,這應該就是他年輕時代一直追逐商業活動的原因吧!
善於總結問題
作為一個股票經紀人的兒子,巴菲特有非常便利的條件去接觸股票方麵的知識。從8歲開始,巴菲特就開始翻閱爸爸保存在家裏的那些有關股票和證券方麵的書籍。
除了看書以外,看報紙也是巴菲特的一個喜好。平時,爸爸外出回來,總會帶回一些有關股票方麵的報紙和雜誌,這也吸引了巴菲特的興趣。有了對書籍和報紙的閱讀,再加上聽到爸爸平日和朋友的談論,巴菲特對股票更了解了,興趣也就更大了。
在巴菲特10歲的時候,美國的經濟已經從危機中恢複了。此時,爸爸開始逐個帶著巴菲特和他的姐妹去紐約。
輪到巴菲特去紐約的時候,巴菲特非常興奮。他手裏拿著他“最好的朋友”,也就是他的大集郵冊——巴菲特視為最寶貴的東西,就跟著父親匆匆坐上了去紐約的車。
在巴菲特去紐約的那段時間中,他的日程安排包括看一場棒球賽,參觀一個集郵展覽,還去一個有“萊昂內爾玩具火車的地方”玩耍。
然而,最令巴菲特感興趣的不是那些遊樂場所,而是股票交易所。在華爾街的時候,爸爸帶著巴菲特去了趟股票交易所。像其他孩子迷上新型飛機一樣,巴菲特被股票深深吸引住了。沒事的時候,他常常跑到股票交易所去觀看。
在爸爸的辦公室裏,巴菲特常常目不轉睛地盯著那些收藏在印著燙金字專櫃裏的股票和債券單據。在巴菲特的眼裏,它們具有某種神奇的誘惑。
在這一時期,給予他極大鼓勵和支持的莫過於父親,盡管父親也為如此小的孩子對於股票的熱衷感到納悶,但他還是盡可能地支持兒子,不僅為他介紹和指導閱讀與股票相關的書籍,還帶著他參觀紐約的股票交易所,並給兒子講解關於股票的基礎知識,讓巴菲特在自己就職的交易所裏登記股價。
此時的巴菲特貪婪地閱讀炒股和投資指南,甚至像成年人一樣,努力學習掌握股票漲跌規律。
由於生意日益興隆,霍華德的交易所已經擴展到法納姆那幢有大理石柱子的奧馬哈國民銀行大廈的門樓。巴菲特常常跑到父親的辦公室去,霍華德忙碌自己的工作事務,他就安靜地待在一旁。
一次,霍華德從卷宗中抬起頭,發現兒子正目不轉睛地盯著那些印著燙金字的財務專櫃,臉上的神情又專注、又敬畏、又欣喜。他悄悄起身走過去,站在巴菲特身後許久,輕聲地問:“你在看什麼,沃倫?”
“它們。”巴菲特沒有回頭,隻是用手指了指那些收藏在櫃子裏的股票和債券單據。在巴菲特眼裏,它們具有某種神奇的誘惑,它們甚至有一種似曾相識的親切感。
巴菲特也常下樓到哈裏斯·厄珀姆證券所去。這裏是股票報價的源地,奧馬哈金融界的人士在此頻繁出入,因此比霍華德的股票交易所更具刺激性。往來穿梭的人群中,誰都沒注意到一個長著一雙大耳朵的小男孩在吸取著成長的養分。
那時還沒有電子行情機,所有股價與交易情況都由人工手寫在黑板上。傑西·利佛莫爾是西海岸一個默默無聞的投機商。每次他到城裏來,都要光顧證券所,在一張紙上寫好訂單交給經紀商,看著他們將其寫上黑板後,便一言不發地離開。
可是這一天,利佛莫爾先生卻一反常態。他沒將訂單交給經紀商,卻用眼睛示意逡巡在一邊的那個小男孩過來,幫他把訂單寫在黑板上。他已經注意觀察這個孩子有一段時間了,而且忍不住被男孩流露出的那種單純熱情而深深感動。
巴菲特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好運氣,他用無比渴望的眼神懇求著緊張地走過來的經紀商。經紀商知道他是霍華德的兒子,平常和他逗趣、聊天時,也常常驚歎這孩子的金融知識,現在既然是客戶自己提出的要求,便也默許了。
巴菲特興奮地爬上扶梯,仔仔細細地將訂單上的數據填在了相應位置上。大廳裏有人在為他鼓掌,巴菲特自豪地俯瞰其下,仿佛從此掌握了開啟一個新世界的鑰匙。
從此,巴菲特真正成了證券所中的一員。他的客戶量不斷擴大,交易商們半是好奇半是欣賞地紛紛將訂單交給這個小男孩;而經紀商們也逐漸地不再核對,放心地讓他把股價寫在黑板上。而巴菲特在工作中也是兢兢業業,一絲不苟。
巴菲特從未出過一次錯誤。
有時不去交易所時,巴菲特也時常下樓來到一家證券所。這家證券所就在他住的那幢大樓裏,而且又是股票報價的源地,因此金融界人士在此出入十分頻繁。
從證券所回到家裏,巴菲特便開始自己動手畫股價圖,觀察它們的漲跌態勢,由此引發了他想解釋股價變化這些態勢的念頭。他的直覺告訴他,分析股票將成為熱門行業。
巴菲特在11歲這一年,成為一位有自覺意識並完全實行自我實際操作的小股票交易商。
巴菲特是在飯桌上宣布這一消息的。全家人正圍坐在餐廳津津有味地品嚐著利拉烹製的晚餐,巴菲特清了清嗓子。霍華德抬起頭期待地看著兒子,知道他肯定又有什麼重要信息發表。巴菲特又清了清嗓門,顯得鄭重其事。
“我今天買了3股股票,城市設施優先股。”巴菲特說得很簡單,全然沒提他這一果斷舉動在證券所引起的轟動。
“哦?!”霍華德驚異地挑起了眉毛,他雖然知道兒子經濟頭腦超群,但還是沒料到他出手能這麼早。
“什麼價位買進的?”做父親的決定要像男人對男人那樣來和兒子討論金融問題了。
“每股38美元。”巴菲特心中喜悅,卻仍力圖控製情緒,他的行為要配得上父親對他表示出的尊重。
“多麗絲,”他轉頭注視著姐姐,很有紳士風度地說,“我也順便為你買了3股。”
“天哪,沃倫,你真是太棒了!”多麗絲跳起來,欣喜若狂地吻了一下弟弟,巴菲特微笑著很矜持地接受了。
“天哪,沃倫……”這是母親利拉的反應,她深深吸了一口氣,還不知道整日擺弄著那些瓶蓋和高爾夫球的兒子什麼時候攢了這麼一大筆錢。
這頓飯吃得真是波瀾起伏,但在座的每一個人都對巴菲特的能力持完全信任態度,這孩子簡直生活在數字之中,他很清楚自己究竟在幹些什麼。
這是後來成為一代股神的巴菲特第一次真正購買股票。然而開局好像並不是非常順利,那年6月份,市場向下擊出低點。
巴菲特所持有的城市設施的優先股股價從每股38美元,很快跳水到每股27美元。看到自己辛苦地以賣可樂等方式積攢的錢在一點點減少,巴菲特和他的姐姐都有點兒難過。
在上學的路上,姐姐多麗絲每天都提醒巴菲特,咱們的股票正在下跌。
當然,後來的結局無疑是好的。因為過不了多久,城市設施股的股價又回升到了40美元。此時,巴菲特果斷地拋出了他所持有的股票。
拋出股票之後,扣除傭金,11歲的巴菲特,第一次在股市上出手就獲得純利,這更加激發了巴菲特對股票的興趣。通過這次炒股,巴菲特還及時總結了兩個教訓,並把這段時期作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時期之一。
第一個教訓是,不要過分關注股票的買入成本,因為股價隻要能夠上漲,就會有盈利。
第二個教訓是,不要不動大腦地急於抓住蠅頭小利,耐心非常重要。原來,就在他的股票出手不久,城市設施股的股價又升到了200美元。因此,如果他能更耐心一點,他就能賺到更多的美元。
這兩點教訓對巴菲特影響非常大,在他以後的投資生涯中,他對此一直念念不忘,並由此吸取了上述兩個教訓,從中受益匪淺。
巴菲特第一次炒股還有第三個教訓,那就是關於投資他人資金的教訓。因為在股票下跌時,他的姐姐老是每天提醒他,這使他認識到,如果他出現投資失誤,那可能會有人因他而煩惱和不安。因此,他不想對其他任何人的資金負責,除非他非常確信自己會成功。
也許正是因為小時候的炒股經驗,鍛造出了巴菲特決定長線投資的心態。這也是巴菲特的經營寶典之一,他在選擇投資標的物時,從來不會把自己當作市場分析師去預測,而是把自己視為企業經營者。
巴菲特一直非常反對短線交易,認為那隻是浪費時間和金錢而已,而且會影響到操作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