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經商的少年(3 / 3)

巴菲特曾說:

我從來不打算在買入股票的次日就賺錢,我買入股票時,總是會先假設任何一檔股票,如果你沒有把握能夠持有10年的話,那就連10分鍾都不必考慮持有。

做炒股這樣生意的人,隻有具備清醒的頭腦、商海曆練的經驗、國內國際經濟運行的趨勢以及理性對待一切事物,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巴菲特正是這樣的人,他從不為其他人的觀點所左右,也不會為股市的一點波動而改變初衷。巴菲特總是以獨特的觀點、獨特的視角、獨特的方式把握自己的生意。

巴菲特的成功不是秘密,他所具有的經驗素質每個人都能夠具備;而巴菲特不同於常人的地方是他能夠看到股市運行的規律、預期股市的未來。不斷發掘商機

1942年,內布拉斯加第二選區的共和黨人找不出很多候選人來參加戰時國會議員的競選活動,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共和黨不得不把目光轉向了一位公開反對羅斯福新政的人士:霍華德·巴菲特,也就是巴菲特的爸爸。

身為孤立主義者的霍華德獲勝的可能性可謂微乎其微。在遊曆各地的政治演說中,他抨擊的對象並非希特勒或是墨索裏尼,而是把矛頭對準了羅斯福。

在選舉當日,霍華德準備好了一份妥協演講,並在9時就退場了。

第二天,他發現自己獲勝了,他稱此為他一生之中“最大的驚喜”。

因為爸爸的當選,一家人也跟著都離開了奧馬哈。

有了初涉股海的經曆後,巴菲特更加認真地思索,學習股票的規律,他也朦朧地意識到自己對於股票的預測似乎優於他人。此時,巴菲特結識了日後的商業合作夥伴查理·芒格,從而更進一步地明確了自己的致富目標。

也是在這一年夏天,12歲的巴菲特到爸爸的合夥人福爾克先生家裏吃午飯,他突然說:“我要在30歲之前成為百萬富翁,如果成不了,我就從奧馬哈最高的樓上跳下去。”

不過,當別人知道他的這一誓言時,都付之一笑,認為這是一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孩子。但是,巴菲特卻是認真的,並努力朝著這個方向前進。

福爾克太太趕緊說:“你這個小孩子,千萬不要再這麼胡說了。”接著,福爾克太太問:“巴菲特,你想賺那麼多錢幹什麼?”

巴菲特答道:“我並不是說想要很多很多錢,我隻是覺得賺到錢,並看著賺的錢越來越多是一件很有樂趣的事。”

眾所周知,他真的做到了,因為他從未停止在股市裏嚐試,不斷總結經驗,加上父母的指點,不久後就小獲成果。初中剛畢業,他就用炒股賺的錢在拉斯維加斯州購置了一塊40英畝的農場,成為一個“小地主”。

也許此時巴菲特對賺錢的目的還沒有真正認識清楚,但是此時巴菲特確實開始賺錢了。

一天,霍華德路過巴菲特的房間,偶然透過半掩的房門,發現巴菲特正伏案填寫什麼東西。想到白天政務繁忙,自己已經很久沒和兒子交流過了,他心裏不禁有些愧疚。

“沃倫,在填什麼?”霍華德走進房間,關心地詢問道。

“嗯……”巴菲特遲疑了一下,眼睛抬起又垂下,半晌才輕聲回答:“是《納稅申報表》,爸爸。我已經向政府登記了我的收入,按規定,我該交納稅款。”

“哎呀,沒想到我的小沃倫居然已經成了供養我們這些議員的納稅人了!”霍華德真是大吃一驚,這個剛13歲的兒子經常讓他出乎意外。他忍不住開了句玩笑,巴菲特隻是象征性地咧咧嘴。

“那麼,納稅人先生,您有什麼要求嗎?”霍華德半是調侃半是認真地問,“也許,我可以幫您繳納這第一筆稅款。”

“不,請您別這樣,爸爸!”巴菲特的反應卻不可思議地激烈,“我有收入!我能納稅!這是我自己的事情!”

“最起碼,你能夠接受我作為一位父親和一位國會議員,對兒子和初次納稅人的祝賀吧?!”霍華德敏感地覺察到自己和兒子之間出現了一層看不見的隔膜,避實就虛地轉移了方向。

“謝謝,父親!”巴菲特這回倒是彬彬有禮地接受了致意。

巴菲特在華盛頓的新生活是以他在《華盛頓郵報》的那份工作為中心的。他開始替《郵報》送報紙,而且由於他的苦心經營,很快就成為遠近聞名的“小報童”。

賣報紙就是少年巴菲特積累財富的重要一步。

當時,在巴菲特生活的小鎮上,每天都有兩個報童在賣同一種報紙,一個就是巴菲特。不用說,兩個人都明白,他們是競爭對手,小鎮就這麼大,讀報的居民就這麼多,如果一個報童賣得多,那麼自然另一個就會賣得少。

在競爭的壓力下,另一個報童很勤奮,他每天沿街叫賣,嗓門也很響亮,可每天賣的報紙並不很多,而且還有越來越少的趨勢。

巴菲特卻不同了,除了沿街叫賣外,他還每天第一時間去一些固定的公共場合,如鎮上的餐廳和酒吧,去後就給大家分發報紙,過一會兒再來收錢。

地方越跑越熟,賣出去的報紙也越來越多,當然也會有些損耗,但很小。漸漸地,小鎮上的居民基本都成了他的固定客戶,都買他的報。不用說,另一個報童當然不得不另謀生路。

巴菲特賣報的時間持續了很長時間,並隨著家的搬遷,而到各地賣報。

在巴菲特十三四歲的時候,他開始在威徹斯特送《華盛頓郵報》。當巴菲特在威徹斯特送報的時候,他就不得不放棄早上的其他送報路線。這使巴菲特感到非常可惜。

由於工作認真,客戶反映好,又增加為3條路線,在送報過程中他發現《華盛頓郵報》有一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時代先驅》,他的路線所覆蓋的區域與《華盛頓郵報》完全一樣,為什麼不能一個人同時為兩家報紙送報呢?事半功倍的事何樂而不為?

他不僅在頭腦中反複考慮這個問題,而且真的跑到《時代先驅報》發行處又申請了一份送報工作。

這兩家鬥爭激烈的大報當然無暇顧及一個小報童的所作所為了,一個訂閱者如果取消了一種報紙,往往會訂閱另一種報紙。小報童巴菲特任何時候都可以無憂無慮、容光煥發地為訂戶們服務了。

不久巴菲特就擁有了5條送報路線,每天早上大約要送500份報紙。利拉早上起床給巴菲特準備早餐,5時20分以前巴菲特就要走出家門,趕公共汽車去馬薩諸塞大街的總發行點取報紙,然後開始他的派發工作。

這是一項很辛苦、很需要毅力的工作,開始巴菲特還要媽媽叫上數次才睡眼惺忪地爬起床,逐漸就能自己主動地去上班了。

利拉從來不走近他掙來的錢半步,巴菲特在房間裏特設了一個裝錢的抽屜,他辛辛苦苦掙來的每一分錢都安安全全地被存放在那裏。他的積攢是他的一切,這並不是說巴菲特是如何的吝嗇,而是這每一分錢都是他未來放飛理想的通天階梯。

最後,巴菲特還是選擇了一個好的線路,那就是為上流階層送報,他選擇的這條路線上有6位美國參議員,還有上校和高級法院的法官。還有奧維塔·卡爾普·霍比以及物價管理局辦公室的負責人裏奧·漢德森。

到這個時候,巴菲特認為自己已經是一個熟練的送報工了,不過他還要應對一個複雜的邏輯挑戰。因為他所選擇的線路包括了5幢建築。5幢建築中有4幢相鄰,有一幢獨立成戶。送報區域包括了兩棟以上公寓樓,要穿過教堂大街,還有馬林大街和沃裏克大街。

為了盡快把報紙送到,每天清晨,巴菲特睡眼惺忪地坐上華盛頓運輸公司的公車,連早飯也來不及吃就出發了。他搭上首班公交車,前往威徹斯特的教學大街3900號。

不僅坐車早,巴菲特在裝束等其他方麵,也追求效益最大化。巴菲特送報時都穿上網球鞋,坐車用公交車通票,這樣他每天隻要花3美分就行了。

巴菲特的公車通票號碼經常是001號,這是因為每周他總是第一個買通票的人。每天下了公交車以後,巴菲特就跑過幾個街區,趕到目的地,以盡可能快的速度,把報紙送到客戶手中。

就這樣,巴菲特靠著精明和勤奮,獲得了很多客戶的認同。巴菲特也因此獲得了一筆不小的收入。

當然,巴菲特自然不會滿足於送報紙的利潤的。具有極強經商意識的巴菲特,在送報紙的同時,還向訂報客戶推銷台曆,並將其發展成為另一項副業。

巴菲特在送報紙的同時,推銷雜誌則更能體現出他的精明之處。

一天,巴菲特去送報紙時,一個客戶正把一些舊雜誌扔掉。

巴菲特就親切地說:“先生,你能把這些舊雜誌送給我嗎?”

“當然可以了。”客戶高興地把舊雜誌送給了巴菲特。

從此以後,巴菲特就經常向所有的客戶要沒有用的舊雜誌。巴菲特要這些舊雜誌也是有目的的。

原來,巴菲特收集到舊雜誌後帶回家。然後,他再檢查雜誌上的標簽,並通過各種途徑,查閱到每一份雜誌的訂閱時間。然後,巴菲特把訂戶資料整理成卡片。在哪位客戶的雜誌訂閱期臨近時,巴菲特就會上門拜訪,向他們銷售新的雜誌。

通過賣報紙、台曆和雜誌等業務,10多歲的巴菲特獲得了不菲的收入。

1944年年底,巴菲特填報了他的第一筆所得稅,金額是7美元。雖然金額並不大,但像這麼小的孩子,就能有自己收入的情況,無疑是非常少見的。

考慮到可以增加產品種類來提高收益,巴菲特同時也在公寓裏兜售雜誌。其中的秘訣在於能在恰當的時機征詢訂閱。巴菲特總能在某個訂戶的某種雜誌期滿時,彬彬有禮地敲開他的房門,微笑著問:“先生,您想繼續訂閱某種雜誌嗎?我也許能幫您這個忙。”結果當然是雙方都很滿意。

其他的報童對巴菲特的這項本事真是嫉妒得要死,但他們缺乏的其實隻是巴菲特的那種觀察力和頭腦。巴菲特並沒有什麼未卜先知的特異功能,他發現訂戶們總是把雜誌放在樓梯口,你隻要撕下通知他們訂閱期滿的地址標簽,就可以對每個人的訂閱期限了如指掌。

巴菲特是個很受歡迎的小報童。

“嗨,你好啊!我們的小男孩!”每天早上,電梯間的女孩們都會這樣甜甜地和他打招呼。

“你們好,漂亮的小姐!”巴菲特也會給她們一個大大的笑臉,順手遞過一份送給她們的免費報紙。

“知道嗎,沃倫?7樓的斯蒂夫夫婦就要搬家了。”

“是嗎?那我得拜訪他們一下,這個月的報費他們還沒交呢!”這就是巴菲特和女孩們的互利聯盟。

戰時的華盛頓人們頻繁地搬進搬出,有時就會忘了付錢給他。如果每個月都碰上這麼幾個倒黴事,那巴菲特的損失就大了。和電梯間的女孩搞好關係後,他可就再也不用為對不上賬發愁了。

總而言之,巴菲特把他的送報工作做成了一樁大生意,他每個月可以掙到175美元,這是許多全天工作的年輕人才能賺到的數目。更難能可貴的是,他把掙到的每一分錢都積蓄起來。

這段時間對巴菲特的影響很大,不僅培養了他重視市場調查,以客觀事實為決策依據的習慣,而且他從實戰中磨礪出了非常敏銳的洞察力,無疑對於一個投資家來說,這是必備的精準眼光。毋庸置疑,這種能力為他後來在投資事業上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少年巴菲特一直受一本書的影響,這本書就是《賺1000美元的1000招》。

有一天巴菲特在圖書館,他看到書架上有一本銀色的封麵的書,非常耀眼。他取下一看,書名就是《賺1000美元的1000招》。

這本書用“以自製的軟糖起家”、“杜格爾夫人變38美元為百萬財富”等故事,來鼓勵人們如何成為富翁。巴菲特立刻被吸引了,他想如果這1000招都用上,不就能賺到1000萬美元了嗎?

巴菲特馬上打開書,看見封麵內頁有一張照片,一大堆錢幣,像山一樣高,旁邊站著個男人,顯得像個小矮人。書的第一頁上寫道:

機會在敲門。對於那些隻有小小一筆資本想要獨立開創事業的人來說,現在正是美國曆史上最好的時機。

對於一心想賺大錢的巴菲特來說,書中文字的吸引力非常大,他趕緊往下讀。

給巴菲特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書中的警告。警告的內容是:

除非你開始行動,否則不可能成功。開始賺錢的方法就是馬上開始行動。美國有成千上萬的人,想要賺大錢,卻根本沒有賺到大錢,因為他們總是想等這個和那個條件具備了才開始行動。

這些充滿鼓動性的話,激起了巴菲特渴望獲得財富的雄心。在少年巴菲特的腦海裏,經常回蕩著:“行動,立即行動,不論你有什麼夢想,千萬不要等待。”

在賺錢這一理念的推動下,巴菲特更加喜歡經商了。那時,他經商的方式很多,包括賣報紙、雜誌和可樂,賺取了許多錢。

1945年暑假過後,巴菲特年滿15周歲,進入威爾遜中學,開始上十年級,類似於中國的高中一年級,從初中生變成了高中生。別看他人小,但已經是老板了。

但他依然堅持經商,主要包括送報等。那時候,巴菲特每天早晚送兩次報紙,一天隻工作兩小時左右,一個月就能賺175美元。

175美元,這個收入在當時比他的中學老師月工資還要高。巴菲特已經屬於高收入階層了,這使10多歲的巴菲特感到非常自豪。

盡管每個月掙的錢比老師還多,存的錢比大學畢業生工作了幾年還多,但隻有15歲的巴菲特,花起錢來卻比誰都少。

高中時的一天,班主任老師給全班同學開了個會,大家輪流自我介紹一下。輪到巴菲特了。他不慌不忙地站起來,麵對著全班同學說:“我是來自於內布拉斯加州的巴菲特,在奧馬哈附近擁有一家農場。”

頓時全班一片嘩然,各種質疑的聲音也隨之響起。

“是騙人的吧?”

“都是父母贈送的吧?”

也難怪,同學都感到,巴菲特人瘦得跟猴兒一樣,脖子細得跟麻稈一樣,運動鞋破得跟要飯的一樣,見了人害羞得跟小姑娘一樣,他怎麼可能是農場主呢!

然而,這確實是一個事實。原來14歲的時候,巴菲特送了3年報,已經攢了2000多美元。巴菲特取出其中的1200美元,將它投資到了內布拉斯加的一塊40英畝的農場上。就這樣,巴菲特擁有自己的農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