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積蓄能量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底蘊,而底蘊是指紮實的理論基礎。——巴菲特巴菲特充分積蓄能量得到名師教誨
雖然被哈佛拒絕了,但能夠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巴菲特顯得更興奮,因為他知道哥倫比亞有他向往已久的老師。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格雷厄姆,他是著名的股票專家,被業內人士譽為“投資價值理論之父”。
格雷厄姆是猶太人的後裔,他的家庭是18世紀末到美國的移民。最初,格雷厄姆在華爾街從最底層的工作起步,那個年代沒什麼證券分析家,隻有統計員,經過多年的打拚,終於成為了一個著名的投資學理論家。
格雷厄姆的《有價證券分析》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它其實是對1929年資本主義大蕭條深刻反思的產物,憑借此書格雷厄姆在有價證券這一行創立了一整套卓有成效的理論,成為了華爾街的《聖經》。
在入學前,對股票非常著迷的巴菲特就曾經閱讀過格雷厄姆的著作,那就是格雷厄姆的代表作品《聰明的投資者》。這本書的目的是以適當的形式給外行提供投資策略的指導。
書中的理論不鼓勵投資者短期的投機行為,而更注重企業內在價值的發現,並強調“對於理性投資,精神態度比技巧更重要”。
這本書正好於1949年出版,被譽為是投資界的金科玉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投資著作!是每一位華爾街人士的聖經!
1950年,19歲的巴菲特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拜師於他向往已久的投資學理論學家本傑明·格雷厄姆,開始係統地學起了投資理論。
巴菲特是那種認準了目標,就全力以赴的人。自從他能夠在格雷厄姆的指導下學習後,他就一心一意地想著能從才華橫溢的老師那裏學到東西。
1950年學期班上,格雷厄姆有20個研究生,多數人年齡較大,有些人還在華爾街股市工作過,巴菲特在其中顯得年輕幼稚,毫不起眼。
當時,巴菲特是格雷厄姆眾多學生中年齡最小的一個,當然也可能是知識最豐富的一個。
在日常的聽課中,巴菲特聽課非常認真,也非常積極。當格雷厄姆發問的時候,巴菲特必然是第一個舉手,並立刻開始發言。
不要以為做大師的學生是件容易並榮耀的事,幾乎所有的大師都有著各自的怪癖或者說特點,格雷厄姆也不例外,他最大的特點可能就是對於門下弟子們的刻意刁難,尤其是那些勇於提問的學生。
當然,這應該算是他的教學特色,往往他在拆招解答的過程中向學生們傳授自己的修道心得,很顯然並非所有人都適應大師的這一習慣。要想向大師提問務必要打起12分的精神,做好一切被反問甚至被刁難的準備。
第一堂課,格雷厄姆就創造了一種很戲劇性的氛圍。他拿出A、B兩張對比鮮明的資產負債表,淡淡地說:“大家先做一下分析。”
學生們知道老師在測試自己,不敢怠慢,很快得出了合乎邏輯的分析結果,肯定了業績出色的A表,否定了B表。
“分析得很好。不過,”格雷厄姆摘掉蓋在表頭上的字條,“這兩張都是波音公司的資產負債表,隻不過分別是在飛機製造史上的高潮和低穀的不同時刻罷了。”
他掃視了一下滿麵通紅的眾弟子們,微微一笑:“股市也常常是這樣變幻莫測的,而股票投機主要就是A試圖判斷B、C、D會怎麼想,而B、C、D反過來也作同樣的判斷。”
他拿出使自己成名的《有價證券分析》一書接著說:“我主張投資者們的注意力不要隻放在股票交易所的行情機上,而要放在出售股票的企業身上。通過分析盈利情況、資產情況、未來前景等諸多因素,投資者可以對公司獨立於其市場價格之外的‘內在價值’形成一個清楚的概念。”
“那麼,教授,投資的秘訣就是在市場價格遠遠低於內在價值時投資了?”學生中一個瘦瘦的年輕小夥子突然發問道。
“正確。而且要相信市場趨勢會回升。”格雷厄姆讚賞地看了一眼這個學生,補充道。
“一個人並不需要精確地衡量出股票價值,股票經紀人所需要的能力應該是什麼呢?”格雷厄姆拋出了一個問題。
別的學生剛剛皺起眉頭考慮,曾經發問的小夥子已經眉開眼笑地做出了答案:“他所需要的是有能力挑選出那些偶爾出現的,運作價格遠遠低於其內在價值的公司。”
“回答得很好。”格雷厄姆點點頭,“順便問一下,你叫什麼名字?”
“沃倫·巴菲特。”
這第一堂課給兩個人都留下了深刻印象。格雷厄姆記住了這個脫穎而出的小夥子,發現了一個反應無比快捷、靈敏的愛徒;而巴菲特更是認定自己終於找到了一位名師、一位偶像。
巴菲特的一個名叫傑克·亞曆山大的同學後來曾經說,巴菲特和格雷厄姆的互動,使班上的其他人都變成了“二重奏”的聽眾。從亞曆山大的這句評語中,人們不難看到年輕貪玩的巴菲特學習起來,也是非常瘋狂的。
傑克·亞曆山大還曾說道:“沃倫是個非常專心致誌的人,他可以專注得像一隻聚光燈,幾乎是一天24小時,一周7天,我都不知道他什麼時候睡覺。”
確實如亞曆山大所言,敬仰於格雷厄姆的巴菲特,對格雷厄姆課堂講的所有知識,都非常認真地進行消化。他給自己定的要求是能夠引述格雷厄姆的投資案例,也能提出自己的投資案例。
為了實現自己定的目標,巴菲特經常去哥倫比亞大學的圖書館看以前的老報紙,一讀就是連續好幾個小時。有時,巴菲特還會利用各種機會,和格雷厄姆對一些複雜的投資理論進行深入的探討。
在20世紀50年代,如果誰能成為格雷厄姆的學生,誰就能置身於一種特殊的地位。格雷厄姆的講座談的都是真實的股票,他的知識運用絕不僅僅局限在理論上,學生可以運用他的觀點直接獲取豐厚的利潤。
巴菲特很快就和一幫堅決擁護格雷厄姆的人物走到了一起,他們都對老師熱情崇拜,將老師那“用05美元來買價值1美元證券”的策略奉為天條。沃倫·巴菲特是其中的核心人物,他機智聰明,討人喜歡,而且最得老師理論的精髓。他們經常聚在一處,熱烈地討論股票。
“我在34美元的價位買進了揚斯敦希替公司的股票,然後在75美元至80美元之間賣出。今天早上,教授說通用和簡易洗衣機公司的股票便宜,我便又買進了不少,估計還能賺他一筆。”這是馬歇爾·溫伯格在宣揚他聽老師課後獲取的利潤。
“是呀,光學這門課就足以支付我們取得學位的費用了。”另一個學生開玩笑地附和說。
“老師如果提出什麼股票,你根本不用去交易所查證,隻要問問沃倫就可以了,這家夥幾乎知道紐約股票交易所的任何一份資產負債表。”
“我怎麼能和老師相比呢?”巴菲特則表現得極其謙遜,“是老師教會我閱讀財務報表的每個細節,如何去發現其中的舞弊行為;教會我怎樣從一家公司的公開信息中客觀評判它的證券價值;教給我用各種手段去探索市場中形形色色的可能性!”他很少用這樣充滿感情色彩的句子來表達自己的情感。
巴菲特是如此渴望能步格雷厄姆的後塵,以至於他在格雷厄姆—紐曼公司、格雷厄姆投資公司持有的股票上都進行了投資。他還在《名人辭典》上查到了他的教授,發現格雷厄姆是政府保險公司GEICO的主席。
GEICO的總部設在華盛頓,剛好巴菲特的父親在1950年又重新當選為國會議員。於是,1951年夏天,當巴菲特在哥倫比亞讀第二學期時,他回到了華盛頓,決定去拜訪一次GEICO,任何關於格雷厄姆在GEICO當主席的事他都想知道。
學習之餘,巴菲特還去收集信息資料,剔除其他人的思維方式所形成的偏見。他花很多時間閱讀穆迪和標準普爾的手冊,尋找和分析各種股票信息。
不過,聽格雷厄姆每周的研究班課是巴菲特最期盼的事,超過他所做的其他一切事情。每一次在研究班課前,他都會做好充分的準備。在課上,他又會認真聽講,踴躍發言。
通過學習,巴菲特從老師那裏,學到了很多關於投資的理論和一些原則:
一是做一名真正的投資者。格雷厄姆認為,雖然投機行為在證券市場上有它一定的定位,但由於投機者僅僅為了尋求利潤而不注重對股票內在價值的分析,往往容易受到“市場先生”的左右,陷入盲目投資的誤區,股市一旦發生大的波動,常常使他們陷於血本無歸的境地。
而謹慎的投資者隻在充分研究的基礎上作出投資決策,所冒風險要少得多,而且可以獲得穩定的收益。
二是注意規避風險。一般人認為在股市中利潤與風險始終是成正比的,而在格雷厄姆看來,這是一種誤解。
格雷厄姆認為,通過最大限度地降低風險而獲得利潤,甚至是無風險而獲利,這在實質上是高利潤,在低風險的策略下獲取高利潤也並非沒有可能;高風險與高利潤並沒有直接的聯係,往往是投資者冒了很大的風險,而收獲的卻隻是風險本身,即慘遭虧損,甚至血本無歸。
投資者不能靠莽撞投資,而應學會理智投資,時刻注意對投資風險的規避。
三是以懷疑的態度去了解企業。一家公司的股價在其未來業績的帶動下不斷向上攀升,投資者切忌盲目追漲,而應以懷疑的態度去了解這家公司的真實狀況。
因為即使是采取最嚴格的會計準則,近期內的盈餘也可能是會計師所偽造的。而且公司采用不同的會計政策對公司核算出來的業績也會造成很大差異。
投資者應注意仔細分析這些新產生的業績增長是真正意義上的增長,還是由於所采用的會計政策帶來的,特別是對會計報告的附加內容更要多加留意。
任何不正確的預期都會歪曲企業的麵貌,投資者必須盡可能準確地做出評估,並且密切注意其後續發展。
四是當懷疑產生時,想想品質方麵的問題。如果一家公司營運不錯,負債率低,資本收益率高,而且股利已連續發放了一些年,那麼,這家公司應該是投資者理想的投資對象。
隻要投資者以合理的價格購買該類公司股票,投資者就不會犯錯。格雷厄姆同時提請投資者,不要因所持有的股票暫時表現不佳就急於拋棄它,而應對其保持足夠的耐心,以及足夠的理性與冷靜,最終將會獲得豐厚的回報。
此外,巴菲特還從格雷厄姆那裏學到,規劃良好的投資組合、關注公司的股利政策等正確投資的重要性,對股市風險的評估以及從專業角度的預期。有了這些紮實的理論基礎,巴菲特對股票的認識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據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教務長博頓回憶說:
巴菲特的數學超乎常人,而對於經濟價值的了解能力堪稱他的天賦。
作為授業恩師格雷厄姆對他的天分和才能深表滿意,可以說在這位大師級人物的眼中,巴菲特是他最得意的門生。畢業後的選擇
1951年,21歲的巴菲特從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生院畢業了。因為他的勤奮努力和出色表現,學成畢業的時候,巴菲特獲得了最高成績A。
據說,巴菲特的這個成績,是格雷厄姆執教22年來,唯一一次給出的A。從這一破例的高分中,人們不難看出,巴菲特獲得了這位投資理論之父的認同。
畢業之後去哪裏發展,又成為了一個擺在巴菲特麵前的難題。其實,早在畢業臨近之時,研究院裏的其他同學就都忙著找尋自己的工作了。
當時的美國,正處在艾森豪威爾領導的戰後及大蕭條後期,安穩的工作無疑是非常重要的。而一向充滿自信、喜歡挑戰的巴菲特,並沒有把安穩當作擇業的重要因素,他相信自己一定能夠賺到大錢,所以他一定要爭取找到一個有挑戰性的工作。
此時,對老師格雷厄姆一直還充滿敬仰的巴菲特,決定選擇進入格雷厄姆的格雷厄姆—紐曼公司。
格雷厄姆—紐曼公司由本傑明·格雷厄姆和傑羅姆·紐曼,在1926年合夥投資組建,新的投資公司名稱為兩人名字的組合。
在公司的運營中,格雷厄姆負責最核心的分析和投資策略,紐曼負責處理與投資有關的各種具體事務。新公司從一開始就表現得極為強勁,因為格雷厄姆既有基本理性分析的沉穩性,又有股市獵手超常的洞察力和嗅覺,他的操作使新基金成績斐然。
格雷厄姆—紐曼公司在格雷厄姆正確的投資策略下,其投資報酬率每年都維持在30%以上,遠遠高於同期道瓊斯工業指數的上漲速度。但格雷厄姆的驕人業績既非來自惡意的炒作,又非來自幕後的操縱,而完全是靠他的知識和智慧。他已將證券投資從原始交易,提升到一個依靠理性和技術分析確定投資方向並進而獲利的新層麵上。
格雷厄姆選擇在自己的母校哥倫比亞大學開設“高級證券分析”講座。格雷厄姆的證券分析講座使許多人受益良多,他在投資理論方麵的真知灼見獲得熱烈的反響,他的影響也從此開始走出華爾街,向社會上擴散。
格雷厄姆在開設講座期間,其證券業務更加紅火,格雷厄姆—紐曼基金以及由他掌控的私人投資更是財源滾滾。這些都使格雷厄姆躊躇滿誌,準備大幹一場。
在1929年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大危機中,格雷厄姆憑著對客戶的忠誠、堅韌的勇氣和對操作方法的不斷修正,至1932年年底終於開始起死回生。
在以後的每筆投資中,格雷厄姆總是盡可能追求最高的投資報酬率,同時保持最大的安全邊際。正是因為格雷厄姆—紐曼公司有格雷厄姆這位老師兼理論大師的掌旗,所以巴菲特非常希望能夠進入這家公司。
一天,巴菲特終於走進了格雷厄姆的辦公室,提出了進入格雷厄姆—紐曼公司的要求。
然而,令巴菲特失望的是格雷厄姆拒絕了巴菲特的要求。
生性執著的巴菲特是不會輕易認輸的,接著他又進一步提出了一個要求:“先生,我願意無償地為格雷厄姆—紐曼公司打工,這樣總可以吧?”
“這樣也不可以。”格雷厄姆搖著頭說道。
巴菲特失望了,心裏暗想:自己難道不是老師最好的學生嗎?老師難道看不起我嗎?
看到沮喪失望的巴菲特,格雷厄姆無奈地說:“近來的金融界行情不太好,我們猶太人又遭受到了排擠。作為一個猶太人,我要盡力為我們的猶太同胞多提供一些就業機會。”
看了看巴菲特,格雷厄姆又補充道:“沃倫,你是一位非常優秀的人,如果讓你無償服務,這是非常不公平的。當然,你也完全沒有必要選擇無償服務,外麵的機會是很多的。如果你願意,也許我可以推薦你到我華爾街朋友的公司裏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