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1 / 2)

附錄

我從來不曾有過自我懷疑。我從來不曾灰心過。——巴菲特巴菲特附錄經典故事

果斷進行決策

巴菲特是以投資股票和證券來賺取高額利潤的,而投資股票和證券的成功與否,就在於能否在關鍵時機果斷決策,低價買進高價賣出。

因此,麵對巴菲特的成功,經常會有人問他:“巴菲特,你是如何決策,才取得如此大的成功的呢?”

巴菲特說:“我通常5分鍾內就作出決策,如果決策合適,我很快就行動。”

巴菲特還補充說:“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如果他們不能在5分鍾內作決定,他們在5個月內也決定不了。因為隻要是好東西,別人很快就會知道,機會就會稍縱即逝。”

重視讀報紙

一次,一個來自費城的七年級學生問巴菲特:“巴菲特先生,由於在學校裏還有許多事情沒有教,你認為我應該讀些什麼東西呢?”

巴菲特看了看年輕上進的小男孩,誠懇地告訴他:“你應該從讀報紙開始,然後才能夠慢慢接觸這個世界。”

巴菲特還鼓勵道:“你將會發現自己真正感興趣的東西。你學到的越多,你想學的也就越多。”

遇事就要動腦

一天,巴菲特跟朋友們一起打高爾夫。其間一位朋友提議道:“如果有人能夠一杆進洞的話,我就付給那個人10000美金,但是,如果參加這個遊戲的人沒有打出一杆進洞,打球的人就要輸給他10美金。”

在場的人一聽,興趣都來了:10美金換10000美金,這樣的好事傻瓜才不去試一下。

可是巴菲特並沒有頭腦發熱,他認為一杆進洞的幾率實在太小,如果參加這個遊戲,輸掉10美金的可能性遠遠大於贏到10000美金,這種穩賠不賺的吃虧“買賣”他是不會做的。

麵對大家的不理解,巴菲特解釋說:“這就如同街頭流行的賭博,對那些去賭的人來說,每個人都希望去贏到大錢而參與遊戲,而從概率上來說,大部分人都會白白地賠上自己的錢而一無所獲。”

這是一個投資界都非常熟悉的故事,也是詮釋巴菲特的投資理念的經典故事,在這個故事裏,巴菲特清楚地告訴了人們,怎麼看待短期利益的誘惑,怎麼拒絕從眾心理,怎麼堅持自己的理性, 用理智來克服貪婪,用自己有把握的能力來獲取自己的那份收益。

年譜

1930年8月30日,沃倫·巴菲特出生於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的奧馬哈市。

1935年,5歲的巴菲特就開始推銷可口可樂。

1941年,剛剛跨入11周歲的巴菲特便躍身股海,購買了平生第一張股票。

1947年,進入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

1950年,申請哈佛大學被拒之後,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拜師於著名投資學理論學家本傑明·格雷厄姆,並於1951年獲得了哥倫比亞大學經濟碩士學位。

1952年,和蘇珊·湯普森結婚。

1956年,開始創立自己的合夥企業。

1962年,合夥人公司的資本達到了720萬美元,其中有100萬美元是屬於巴菲特個人的,巴菲特被稱為百萬富翁。

1964年,個人財富達到400萬美元,而此時他掌管的資金已高達2200萬美元。

1968年,掌管的資金上升至104億美元,其中屬於巴菲特的有2500萬美元。

1969年,當股市一路凱歌的時候,巴菲特卻通知合夥人,他要隱退了。隨後,他逐漸清算了巴菲特合夥人公司的幾乎所有的股票。

1970年,以後的幾年間,美國股市蕭條,然而巴菲特開始研究各種低價的股票。

1972年,盯上了報刊業。

1973年開始,他偷偷地在股市上蠶食《波士頓環球》和《華盛頓郵報》,他的介入使《華盛頓郵報》利潤大增,每年平均增長35%。

1980年,買進可口可樂7 %的股份。

1990年,買進大量銀行業股票。

1992年,以74美元一股購下435萬股美國高技術國防工業公司——通用動力公司的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