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世紀哈雷彗星有兩次回歸,第一次是1910年5月,地球在哈雷彗星龐大的尾巴中逗留了好幾個小時,亮度如同火星,讓人大飽眼福。第二次,1985年~1986年,就遠不如上次壯觀,直到1986年3、4月份,人們才在南半球上空一睹尊容。

1986年,天文學家已經認識到,彗星實際上是一個由石塊、塵埃、甲烷、氨所組成的冰塊叫彗核,外表酷似一個深黑色的馬鈴薯,也像一個“髒雪球”。它與地球上的小山差不多,如果在上麵作“環星旅行”,大約半天就走完了,這樣的小個子,遠離太陽時在地球上是無法辨認的,當這個“髒雪球”飛向太陽時,由於太陽的加熱作用,使表麵冰蒸發升華成氣體,與生粒子一起圍繞彗核成為雲霧狀的彗發和彗核,合稱彗頭。彗發又使陽光散射,便形成星雲般淡光的長長彗尾。這時,彗頭直徑可達幾十萬千米,彗尾長達好幾千萬千米,變得好似龐然大物,但質量是卻小得出奇,絕大部分集中於彗核,隻到地球質量十億分之一。

彗星河分為沿橢圓形軌道運動的周期彗星,以及沿拋物線和雙曲線軌道運動的非周期彗星。周期彗星循著軌道日期性的回到太陽附近來,隻有在這時顯得亮,我們在地球才容易發現它。周期彗星以200年為界、分為長周期和短周期兩種。哈雷彗星是短周期彗星的代表,它的同期是76年,下次它來到太陽附近將是21世紀60年代,猶如美國市場頗受歡迎的兒童運動衫上的字樣“哈雷彗星,2061年我將再次看到你”。表達了人們的盼望之情。雖然它是“稀客”一般,但終有回歸之時。最短的是思克慧星,周期33年,從1786年發現以來,已出現過50多次,算是“常客”了。而非周期彗星就可以算是太陽係的“過客”,它們可能沿著雙曲線和拋物線從遙遠的太陽係深處來,在太陽這兒打個彎,就循著另一支“臂”一去不複返了,不知跑到哪處的天涯海角去了。

哈雷彗星每靠近地球時,地球上便出現神奇的彗星蛋,令人百思不解。

1682年德國的馬爾堡,有隻母雞生下一個奇異的蛋,蛋殼上布滿星辰花紋。

1758年美國霍伊克附近名叫齊爾斯·卡拉斯的農民的母雞,下的一枚蛋,殼上有彗星圖案。

1834年希臘科紮尼一隻母雞產下的蛋上彗星圖案特別清晰、規則,後來獻給了國家收藏。

1910年5月17日法國一名叫阿伊德·布莉亞爾的女人家裏的母雞生下一個蛋,蛋上的彗星圖案擦不掉。1986年彗星蛋又出現,意大利的博爾戈一戶居民得到一枚珍貴無比的彗星蛋。

彗星蛋之謎尚待解開,作為研究彗星的寶貝,被認為與免疫係統的效應原則,甚至科學生物進化有關。流星之謎

流星是什麼呢?科學地說,太陽係行星際空間存在一些塵粒和微小固體塊闖入大氣層,一種行星際物質在大氣層中摩擦燃燒發光的現象,而流星雨就是地球遇到了一大群宇宙塵粒流星群造成的如同“下雨”一樣的天文現象。

流星體從哪裏來的?說來它與彗星有不解之緣。

我們舉個比拉彗星為例來介紹:

比拉彗星早在1772年就被人發現了,1805年又被人發現過一次並確定是彗星(66年)。奧地利人比拉是一位天文愛好者,他在相隔21年後又看到了並證實就是人們多次看到的那顆短周期彗星,並預報下次它將在1832年出現,果然比拉彗星在1832、1839年又兩次重現。

令人驚異的事出現在1846年1月13日,比拉彗星分離成為“雙胞胎”兄弟,都有自己的彗核、彗發和彗尾,先乍離乍合相隨,繼而一前一後,兩部分慢慢拉開了距離,消失於視野。等到下一個回歸年1852年時,盡管雙雙返回,卻相差240萬千米,形狀和大小沒有太大變化,但儼然是另起爐灶各自為政的兩顆彗星了。

轉眼到了下兩個回歸年1859年和1865年,卻沒尋到孿生彗星的蹤影。

經過計算,1872年10月6日,它們經過軌道近日點,人們還是作好準備迎接回歸,可是雖經天文工作者用心探尋,但都沒有發現,時間過去一個半月,仍一無所獲。人們心裏納悶,它們退出江湖了?那麼又隱居在何方呢?在此年的11月27日夜裏,在歐洲和北美洲的許多地方,都看到了一場盛大的流星雨,流星從仙女座向四周輻射出來,像高空焰火,曆時6個小時,從隔射點總共隔射出大約16萬顆流星,高峰時一個小時達到幾萬顆。大家心裏的問號逐一打開了。

原來,這正是地球穿過比拉彗星的軌道的時候,顯然比拉彗星已經瓦解了,把組成彗星的小塊和塵粒一路灑向自己橢圓軌道上,密集聚集成一大團的塵粒就形成“比拉流星群”,比拉流星群的輻射點在仙女座,當出現流星雨時就叫“仙女座流星雨”。如果地球經過彗星塵粒分散而疏稀的部分時,流星雨規模較小,我們可以隻見流星、不見雨。

從比拉彗星身上,一方麵折射出彗星分裂、崩潰的規律和演變曆史。另一方麵也告訴我們,彗星與流星群、流星雨之間的關係。

讓我們回過頭看看,本世紀末流星雨——獅子座流星雨的事情就清楚了。

獅子座流星群(雨)是跟“坦普爾·塔特”彗星有關,它的塵粒物質特別集中在一起,這一團流星群隻有每公轉了一周以後,才會重新和地球相遇。平均335年回歸一次的坦普爾·塔特彗星,意味著每隔335年獅子座流星雨才會有次盛大表演。曆史上最盛大的一次流星雨就是1833年11月13日的獅子座流星暴雨,在長達六七小時的“降雨”過程中,流星總數在24萬顆以上,真是“流星交注”的宏大氣勢,在當時不了解內情,科學不甚發達的時代,足以讓人們目瞪口呆了。

20世紀60年代,獅子座也曾爆發出可觀流星雨,“雨星”達一小時14萬顆,持續八九個鍾頭,每分鍾約2400顆流星從獅子座一點輻射出來,布滿整個天空,直到地平線。近200年來,1799、1833、1866年、1966年四次著名流星雨都發生在西方,獅子座流星雨最早紀錄是公元902年,它隻在公元931年向東方展現過它的風姿,這也是我國最早記載的那次,而1998年的流星雨又與我們失之交臂,可見在每次朝見的三四年間,獅王的表現到底如何讓人難以預料。你注意觀察一下,同一個流星雨,我們差不多總在一年的相同時期內看見它,有興趣不妨親自觀察一下。這是因為地球軌道如果和某一流星群的軌道相交,那麼地球至少每年在相同的日期穿過群流星群一次,產生同一個流星雨。比如獅子座流星雨每年11月14日至20日會出現,隻是一般年份裏流星數很少,在1997年11月18日淩晨2點至4點長達2小時觀測中,你可以看到二十幾顆流星。英仙座方向出現的流星雨,你可以在每年8月11日到12日看到有40~50顆流星,在1小時中輻射出來。這說明英仙群塵粒是均勻分布在整個軌道上,因此地球每年穿過軌道的塵粒差不多。

其他著名的流星群還有天琴座、天龍座等。

20世紀最大的流星雨——天龍座流星雨。時間1933年10月9日,地點歐洲、非洲。許多人都終生難忘,這次流星雨是那樣豔麗、迅猛,似乎宇宙發生了驚人的大難。在非洲,人們擊鼓以恐嚇魔鬼,在西班牙的柯莊上響起了葬禮的喪鍾,召喚信徒的懺悔。它持續了約4個半小時,高峰時流星數在5000顆以上,1946年10月10日,天龍座又爆發同樣規模的流星雨,其彗星母體是賈科比尼·津納彗星,於1900年發現,周期6年。1926年、1953年、1985年再次發生時,規模小多了。可見大流星雨與地球和彗星在軌道上相對位置有關,因為流星體物質在軌道上的分布不均勻。

英仙流星群——每年可見的活動期最長活動強度最大的流星群。活動期從7月中旬~8月中旬,最大流星數每小時可達70個左右。母體彗星是1862年,估計回歸周期是120年,但人們在20世紀80年代沒有再看見它,還有待人們觀測。

哈雷彗星造就的流星雨——寶瓶座流星群和獵戶座流星群。活動期分別是每年4月底至5月上旬,以及每年10月份的下半月。這時地球接近哈雷彗星軌道的降交點,由哈雷彗星回歸時崩散的物質形成流星群。每年的強度和時間大體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