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浩淼,離我們最近的太陽係外恒星也有近40萬億公裏的路程。有時我們站在高高的山上,仰望夜空,星光點點,好像星星就在我們的頭上,離我們很近,而實際上呢?它離我們的距離實在太遙遠太遙遠了。根據現代科技觀測,在銀河係內約1000億顆恒星中,距太陽最近的恒星是半人馬座的毗鄰星,它離太陽也有42光年,即約40萬億公裏。即光要走4.2年才能到達地球最近的一顆恒星。

天狼星距太陽約8.6光年。這已是離太陽比較近的恒星了。牛郎星距地球157光年,織女星距地球27光年。兩者相距11光年。神話傳說中的“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看來人類難以實現了。因為即使乘現代最先進的火箭,從此地到彼地,也需要幾百年。

以上僅僅是指銀河係裏的一些恒星,而銀河係之外的一些星係中,離我們就更遠了。如織女座有一個星係團,離地球有2000萬光年,後發星座的一個星係團離我們有2億4千萬光年,北冕星座裏有一個星係,離我們有7億光年,就是說,光從那裏照射到我們地球,需要整整7億年。

夜空中閃爍的點點繁星。從我們地球上看來,好像是很微不足道。其實這些小光點。根據現在研究結果表明,它們不是小得可憐,而是大得驚人!

眾所周知,太陽的直徑是地球的109倍,體積是地球的130萬倍,而在恒星世界中,太陽頂多算中等個兒。比如牛郎星的直徑是太陽的17倍,織女星的直徑是太陽的28倍,天津星的直徑是太陽的106倍,參宿星的直徑是太陽的900倍,仙王座VV星的直徑是太陽的1600倍。即仙王座VV星的直徑約有22億公裏。它真正可稱得上恒星之王。

當然,恒星世界裏也有體積很小的恒星,比如與地球差不多大小的白矮星,甚至半徑僅十幾公裏的中子星。恒星的質量一般介於地球質量2萬倍至4000萬倍之間,近些年來的研究結果已充分說明,恒星的質量大都在太陽質量的百分之幾至120倍之間,也就是說它們是地球質量的2萬倍至4000萬倍之間。質量如果過大,它就會爆炸,質量如果過小,它的中心不會形成很高的溫度,也就不會成為恒星。

現在已知質量最大的恒星是HD93250星,它的質量是太陽的120倍,仙王座VV星質量是太陽的的60倍,織女星的質量是太陽的24倍,牛郎星質量是太陽的16倍,恒星之間的體積可以相差1000萬億倍,而質量相差僅1000餘倍,可見恒星之間是有密度差別的,太陽質量是地球的33萬倍數,可見地球質量與恒星相比,仍是輕得可憐。

有人說恒星是不動的,你天天看它都在一個地方,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在我們看來,恒星好像是固定不動。實際上,宇宙間一切物體都在高速運動著,恒星也一樣。我們沒有感覺到恒星的運動,是因為恒星離我們太遙遠太遙遠的原因。

每顆恒星都有自己的運動方向和速度。地球上的飛機與火箭,比起恒星的運動就好象太慢了,還不如烏龜在爬行。目前,已測出了萬顆恒星的宇宙空間運動速度。如畢宿星以每秒54公裏的速度在離開我們,北極星以每秒17公裏速度向我們奔來,織女星以每秒14公裏的速度向我們奔來。在向我們飛來的恒星中,跑得最快的是武仙星座中VX星,它以每秒405公裏的速度飛奔著向我們而來,即使一路順利,它也需要20億年的時間才能靠近“太陽係”。在離我們而去的恒星天鴿座的BD星,它以每秒500公裏速度離我們遠去。

同時,太陽作為一顆恒星,它攜帶著太陽係全體成員,也以每秒20公裏的速度朝武仙座方向運動。

如此眾多的恒星在宇宙空間各自高速運動著,它們會不會相撞呢?特別是與太陽相撞呢?科學家現已算出這種碰撞的機率,即相當於相距4000公裏的兩個螞蟻相對爬行,它們相撞是可想而知了。

有時候在其一星區突然看到一顆原來沒有的亮恒星,經過幾個月,又突然不見了。有人誤認為產生一個新“恒星”。其實不然。這是因為原來這裏本身就有一顆比較暗弱的恒星,由於內部突然爆炸,光度擴大到原來的上萬倍,原來看不到,現在就看到了,目前在銀河係已發現了200多顆這樣的恒星,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其實一個新星的亮度超過原來的1000萬倍以,這樣的恒星就是一種超新星現象。所謂超新星是一種恒星體內的自爆現象,發生時異常猛烈,所產生的光亮激增,故人們看到的突然提高亮度的恒星就是它所造成,恒星自爆以每秒幾千甚至幾萬公裏的速度向外拋射能量,可以說是天體上最激烈的天體活動。

關於超新星,人們已經發現了很多,但對其爆炸的原因,還屬於猜測、設想階段。目前一種較為有說服力的觀點是:其爆炸的原因很可能是恒星內層向中心“坍縮”時極其迅速地釋放出來的引力勢能引起的,這顯然同“黑洞”理論有些相仿。根據物質不滅的原理,恒星演化到後期階段,往往要用外力猛烈地拋發大量物質,形成行星狀星雲。而中央殘骸則最終變成一顆致密天體——白矮星或中子星。這種星體體積和地球差不多,但它的密度卻是太陽平均密度的10萬倍以上。

1862年,美國光學家克拉克發現了天狼星的一顆伴星就是一顆白矮星。它的平均密度是每立方厘米175千克。(目前已觀測到1000多顆白矮星)中子星,體積比白矮星更小,質量和太陽相當,但其半徑隻有十幾公裏,其密度高達每立方厘米10億噸以上,中子星上一個核桃大小的東西,在地球上要用幾萬艘萬噸巨輪才拖得動。中子星不僅密度高得驚人,它的溫度、壓力、磁場也高得驚人,它中心的溫度高達60億度。它的中心壓力比太陽中心壓力高3億倍,它的磁場比太陽磁場高幾萬億倍,中子星也是恒星晚年階段留下的殘骸。

這種殘骸是怎樣形成如此高溫、高壓、高密的中子星呢?根據科學家們分析,由於超新星的爆發,才形成“中子星”。由於爆發產生的巨大的反向壓力,把原子裏的核外電子擠到了原子核裏麵,與核裏的質子結合形成中子。因此,整個星的物質都是中子物質,故殘核便形成中子星。

除了白矮星、中子星之外宇宙間還存在著恒星遺存的神秘莫測具有超力量的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