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7

地球三大謎團

成因

關心我們這個地球,並熱愛它的人,難免會提出這樣的問題:我們生活的這個地球是如何形成的?具有了一定科學知識的當代人,當然不會滿足上帝“創世說”這樣的答案。實際上,早在18世紀,法國生物學家布封就以他的彗星碰撞說打破了神學的禁錮。然而,人們也許還不知道,隨著科學的進步,關於地球成因的學說已多達十多種,它們主要是:

1彗星碰撞說。認為很久很久以前,一顆彗星進入太陽內,從太陽上麵打下了包括地球在內的幾個不同行星。(1749年)

2隕星說。認為隕星積聚形成太陽和行星(1755年,康德在《宇宙發展史概論》中提出的)。

3宇宙星雲說。1796年,法國拉普拉斯在《宇宙體係論》中提出。認為星雲(塵埃)積聚,產生太陽,太陽排出氣體物質而形成行星。

4雙星說。認為除太陽之外,曾經有過第二顆恒星,行星都是由這顆恒星產生的。

5行星平麵說。認為所有的行星都在一個平麵上繞太陽轉,因而太陽係才能由原始的星雲盤而產生。

6衛星說。認為海王星、地球和土星的衛星大小相等,也可能存在過數百個同月球一樣大的天體,它們構成了太陽係,而我們已知的衛星則是被遺留下來的“未被利用的”材料。

在以上眾多的學說當中,康德的隕星假說與拉普拉斯的宇宙星雲說,雖然在具體說法上有所不同,但二者都認為太陽係起源於彌漫物質(星雲)。因此,後來把這個假說統稱為康德——拉普拉斯假說,而被相當多的科學家所認可。

但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發現“星雲假說”也暴露了不少不能自圓其說的新問題。如逆行衛星和角動量分布異常問題。根據天文學家觀察到的事實:在太陽係的係統內,太陽本身質量占太陽係總質量的9987%,角動量隻占073%;而其他九大行星及所有的衛星、彗星、流星群等總共隻占太陽係總質量的013%,但它們的角動量卻占9927%。這個奇特現象,天文學上稱為太陽係角動量分布異常問題。星雲說對產生這種分布異常的原因“束手無策”。

另外,現代宇航科學發現越來越多的太空星體互相碰撞的現象,1979年8月30日美國的一顆衛星P78—1拍攝到了一個罕見的現象:一顆彗星以每秒560千米的高速,一頭栽入了太陽的烈焰中。照片清晰地記錄了彗星衝向太陽被吞噬的情景,12小時以後,彗星就無影無蹤了。

1887年,也發生了一次“太空車禍”,人們觀測到一顆彗星在行經近日點時,彗頭被太陽吞噬;1945年,也有一顆彗星在近日點“失蹤”。

前蘇聯天文學家沙弗洛諾夫還認為,地球所以側著身子圍繞太陽轉,是地球形成1億年後被一顆直徑1000千米、重達1012億噸的小行星撞斜的……

既然宇宙間存在天體相撞的事實,那麼,布封的“彗星碰撞”說的可能性依然存在,於是新的災變說應運而生。

今天,地球起源的學說層出不窮,但地球是怎樣形成的,仍是一個謎。

轉動

眾所周知,地球在一個橢圓形軌道上圍繞太陽公轉,同時又繞地軸自轉。因為這種不停的公轉和自轉地球上才有了季節變化和晝夜交替。然而,是什麼力量驅使地球這樣永不停息地運動呢?地球運動的過去、現在、將來又是怎樣的呢?

人們最容易產生的錯覺,是認為地球的運動是一種標準的勻速運動,否則,一日的長短就會改變。偉大的科學家牛頓就是這樣認為的。他將整個宇宙天體的運動,看成是上好發條的機械,準確無誤,完美無缺。

其實,地球的運動是在變化著,而且極不穩定。根據“古生物鍾”的研究發現,地球的自轉速度在逐年變慢。如在44億年的晚奧陶紀,地球公轉一周要412天;到42億年前的中誌留紀,每年隻有400天;37億前年的雖泥盆紀,一年為398天。

到了億年前的晚石炭紀,每年約為385天;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每年約為376天;而現在一年隻有36525天。天體物理學的計算,也就證明了地球自轉正在變慢。科學家將此現象解釋為是由於月球和太陽對地球的潮汐作用的結果。

石英鍾的發明,使人們能更準確地測量和記錄時間。通過石英鍾記時觀測日地的相對運動,發現在一年內地球自轉存在著時快時慢的周期性變化:春季自轉變慢,秋季則加快。

科學家經過長期觀測認為,引起這種周期性變化,與地球上的大氣和冰的季節性變化有關。此外,地球內部物質的運動,如重元素下沉,向地心集中,輕元素上浮、岩漿噴發等,都會影響地球的自轉速度。

除了地球的自轉外,地球的公轉也不是勻速運動。這是因為地球公轉的軌道是一橢圓,最近點與最遠點相差約500萬千米。當地球遠日點同近日點運動時,離太陽越近,受太陽引力的作用越強,速度越快。由近日點到遠日點時則相反,運行速度減慢。

還有,地球自轉軸與公轉軌道並不垂直;地軸也並不穩定,而是像一個陀螺在地球軌道麵上作圓錐形的旋轉。地軸的兩端並非始終如一地指向天空中的某一個方向,如北極點,而定圍繞著這個點不規則地畫著圓圈。地軸指向的這種不規則,是地球的運動所造成的。

科學家還發現,地球運動時,地軸向天空劃的圓圈並不規整。就是說地軸在天空上的點跡根本就不是在圓周上的移動,而是在圓周內外作周期性的擺動,擺幅為9″。

由此可以看出,地球的公轉和自轉是許多複雜運動的組合,而不是簡單的線速或角速運動。地球就像一個年老體弱的病人,一邊時快時慢、搖搖擺擺地繞日運動著,一邊又顫顫巍巍地自己旋轉著。

地球還隨太陽係一道圍繞銀河係運動,並隨著銀河係在宇宙中飛馳。地球在宇宙中運動不息,這種奔波可能自它形成時起便開始了。

就現在地球在太陽係中的運動而言,其加速或減速都離不開太陽、月亮及太陽係其他行星的引力。人們一定會問,地球最初是如何運動起來的呢?未來將如何運動下去,其自動速度會一直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