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人們還會問,地球運動需要消耗能量嗎?若是這樣,消耗的能量又是從何而來?它若不需消耗能量,那它是“永動機”嗎?最初又是什麼使它開始運動的呢?存在著所謂第一推動力嗎?

第一推動力至今還隻是一種推斷。牛頓在總結發現的三大運動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之後,曾盡其後半生精力來研究、探索第一推動力。

他的研究結論是:上帝設計並塑造了這完美的宇宙運動機製,且給予了一次動力,使它們運動起來。而現代科學的回答是否定的。那麼,地球,乃至整個宇宙的運動之謎的謎底究竟是什麼呢?

海水來源

遼闊的海洋,一望無垠,深不可測,占地球表麵近3/4的麵積,擁有地球總水量9653%的海水(海水總量為13380億立方米)。可見,海水是地球水的主體。那麼,這眾多的水是從哪裏來的呢?

早先人們認為,這些水是地球固有的。當地球從原始太陽星雲中凝聚出來時,便攜帶有這部分水。起初它們以結構水、結晶水等形式貯存於礦物和岩石之中。以後,隨著地球的不斷變化,輕重物質的分子,它們便逐漸從礦物、岩石中釋放出來,成為海水的來源。譬如,在火山活動中總有大量的水蒸汽伴隨岩漿噴溢出來。據此,一些人認為,這些水汽便是從地球深部釋放出來的“初生水”。

然而,當人們對這種所謂的火山“初生水”進行同應素研究時,卻意外地發現,它們是由於地麵水具有十分相似的同位素組成的,從而證明它們實際上隻不過是滲入地下然後又重新循環到地表的地麵水。近代興起的天體地質研究表明,在地球的近鄰中,無論是距太陽較近的金星和水星,還是距太陽更遠一些的火星,甚至離地球最近的月球都是貧水的,惟有地球得天獨厚,擁有如此巨量的水,這不能不使人感到奇怪。

科學家對此認識不一。一些人認為,地球上的水,至少是大部分,不是地球所固有的,而是由撞入地球的彗星帶來的。最近,美國的一些科學家,從人造衛星發回的數千張地球大氣紫外輻射照片中發現,在圓盤狀的地球圖像上總有一些小黑斑,每個小黑斑大約存在二三分鍾,麵積約為200平方千米。經過仔細檢測分析,他們認為這些斑點是一些由冰塊組成的小彗星衝入地球大氣層造成的,是這種隕冰因摩擦生熱轉化成水蒸汽的結果。從照片還可估算出每分鍾有20顆這種小彗星進入地球。若其平均直徑為10米,則每分鍾就有1000立方米水進入地球,一年即可達05立方千米左右。將有23000億立方米的彗星進入地球。這個數字顯然大大超過現在的海水總量。因此,科學家們的意見是否可靠,還有待驗證。

另一些科學家相信水是地球固有的。他們指出,雖然有證據表明火山蒸汽與熱泉水是主要來自地麵水的循環,但卻不排斥其中可能混有少量真正的“初生水”。據計算,如果過去的地球一直維持與現在火山活動時所釋放出來水汽總量相同的水汽釋放量,那麼幾十億年來的累計總量將是現在地球大氣和海洋總體積的100倍。所以他們認為,其中99%是周而複始參加不斷循環的水,但卻有1%是來自地幔的“初生水”,而正是這部分水構成了海水的來源。

有的學者認為,金星、水星和月球上原先並不是沒有水,而是有的質量太小(月球和火星),沒有足夠的引力,致使原有的水全部逃逸;有的表麵溫度太高(金星),也無法維持水的存在。地球由於條件適中,就使原有的水能夠長期保存下來,因此他們認為,不能從地球近鄰目前的貧水狀態來推論地球早期也是貧水的。

最近,我國學者董妙生先生在《多四季論》一書中提出“大自然存在多四季規律”的假說。“多四季,假說的中心內容是:地球在橢圓形軌道上圍繞太陽公轉,形成四季,周期為一年。在它參於太陽係、圍繞太陽係和其近星係的質心公轉,乃至圍繞銀河係的銀心及更大星係公轉時,出於與不同強度的熱源距離、輻射角的變化而形成多種不同時期不同程度的大、中、小四季變化。較大四季中包含著若幹個較小四季,較小四季的冷暖程度由它處在較大四季的那一個階段來決定。這個規律對地球適用,對整個宇宙其他星體都適用。並由此引出生力氣圈周期性地從一個星球轉移到另一個星球。按此假說,自地球形成至今的46億年間,生物圈曾數次周期性地從地球轉移到另一個星球,又周期性地像候鳥回歸那樣循回到地球上來。這其中自然也包括海水的數度幹涸和高漲。用此假說,正可以解決以往“天外來水”說和“地球固有”說都未能解決的難題。

然而,假說畢竟尚待檢驗。今天,海水是從哪裏來的問題仍在傷著許多優秀科學家的腦筋。地球過去與未來

我們居住的地球,自誕生以來,已有46億年的曆史了。在這漫長的歲月中,地球不斷發展變化,逐步形成了今天的地球模樣。

地球生命史也長達38億年,人類則有二三百萬年的曆史。如果把地球46億年的演化史比作24小時的話,人類的出現則隻有半分鍾,這時,我們會看到一幅十分奇異的演變圖景。

在一晝夜的最初子夜時分,地球形成。

12小時以後,中午,在古老的大洋底部最原始的細胞開始蠕動。

16時48分,原始的細胞體發育成軟體動物、海綿動物和藻類,然後,出現了魚類。

21時36分,恐龍王朝到來。

23時20分,鱗甲目動物全部絕跡,地球是哺乳動物的天下。

隻是到了23時59分30秒,才出現最早的猿人。

人類從原始蒙昧進入現代,在這一晝夜中隻有1/4秒。自然界在極漫長的時期逐步發展起來,人類在其過程中隻占了短暫的一瞬間,我們對地球的了解是極其有限的。事實上,地球是既古老又新鮮的。我們對他既熟悉又陌生。

地球的體積在膨脹。過去一直認為,地球的體積是1100億立方公裏。科學家最新研究表明,地球實際體積要比這個數字大,因為地球在不斷地膨脹。地質學家在收集大西洋中脊東西兩側的大量資料時,看到了令人吃驚的一幕:大洋的底麵在不斷擴大!由於海底火山不斷湧出熔岩形成新的地殼,海脊西側的舊地殼便被向外推移過去,大西洋的東側海底正在向東移動,西側海底在向西移動——大洋底部在擴張!海底擴張,導致1910年魏格納提出大陸漂移理論。他提出,所有大陸在很久以前都一度全部合而為一成超大陸,以後超大陸逐漸破裂,分離形成了北美大陸格陵蘭大陸和歐亞大陸大部分,以及南美大陸、非洲大陸、南極大陸和澳洲大陸。現在的大陸僅是我們地球外層幾個巨大板塊的最上麵部分,板塊的邊界都是有著劇烈地質活動的地區,火山、地震頻頻發生,熔岩在這裏從地球深處湧上來形成新地殼。兩板塊碰撞,那裏便聳起高大的山脈,同時有強烈地震發生。由於海底擴張,影響地球內部的物質組成,地心的密度逐漸變小,而地球的體積愈來愈大。由於體積的增大,使它自轉的速度也降低了。美國科學家威爾斯分析許多珊瑚蟲化石,從這種生物堅硬甲殼上的年輪和生長線得知,在37億年前,地球上的一年等於395天,而現在隻有365天。據此推論,在2億年前,恐龍統治著整個世界,當時一年有385天,當時一天僅為23小時。當第一批植物離開水向陸地生根時,距今約4億年,那時一年有405天,一天隻有215小時。在原始海洋擁有豐富的無脊椎動物,開始誕生有保護骨髓的脊椎動物時,是距今6億年前的事,那時,一年不少於425天,一天長僅為20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