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對熱的變化的高度敏感。在地震前,穴居動物都有明顯的異常反應。例如,蛇類具有頰窩或感覺小窩,窩內的感覺細胞對“熱”極為敏感。有人用南美洲的蟒蛇做過試驗,在波長為10600納米的紅外線下,熱量在每平方厘米0.084焦時,就有熱感覺反應。由此推測,蛇在震前的異常反應,可能與地熱變化有關。
第三,對微弱的機械振動的感受。家禽和鳥類的腿部具有微小的感振小體,它們憑此能感受到枝頭或地麵上十分微弱的機械振動(幾十至一二千赫)。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曾做過這樣的試驗:用100隻家鴿分作兩組,每組50隻,將其中一組家鴿的感振小體與中樞神經之間相聯係的神經切斷。結果在一次4級多的地震前,切斷神經的一組家鴿基本上安靜如常,而另一對照組家鴿都驚飛了。這說明家鴿的感振小體能感受到震前的波動。在強震前,豬、牛、羊等家畜普遍出現異常反應的原因。可能與它們的腿部、趾部和腹部腸係膜等部位分布著大量對感受機械振動非常敏感的環層小體有關。
此外,蝙蝠能感受1500—15萬赫聲波。它的超聲定位係統極為優越,不僅分辨率高,而且抗幹擾性強,能從比信號高出200倍的噪聲背景中接收小昆蟲身上反射回來的信號。因此,蝙幅在地震前遷飛是與感受超聲有關的。
根據柏林弗裏大學赫爾穆特·特裏布楚教授測定,來自地麵的充電離子釋放,引起“先地震”,使狗、豬、鳥和其他動物出現緊張不安情緒,這就是人們在地震前所經常觀察到的動物異常行為。
那麼,人類能否預感地震呢?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少科學家認為人類沒有動物那樣預感地震的本領,隻有動物才能感覺人類視為“靜止”的震前外界變化。後來,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一位科學家首先提出,人類也能夠像一些動物那樣,在地震前的短時間內,表現出異常行為。例如在舊金山海灣地區,那裏的居民在地震前72小時內,出現煩躁、易怒、頭昏眼花、頭痛、惡心等征兆。由於每個人的生理機能和心理狀況不同,所出現的征兆也有差異。
不久前,美國蒂姆研究所的生物學家馬沙、亞當斯,根據人類在地震前的異常行為分析,在8天內預報的準確性可以達到80%。亞當斯把人在地震前的異常行為,歸因於地磁場的改變影響到人體的結果。
進一步探索動物報震對預防地震將有很大的作用。首先,在從事動物報震工作中要分清動物的異常行為是地震預兆還是其他因素所引起的,否則就會造成錯誤報震。因為自然現象是非常複雜的,一些非地震預兆的環境條件變化,也會促使動物產生異常行為,而且往往與動物震前出現的異常反應相似。例如,天氣悶熱,雷雨之前,由於氣壓低,濕度大,水中溶解的氧氣減少,魚兒就會泛塘,蜻蜓和蚊子聚群飛行,螞蟻也忙於向高處搬家,表現出異常行為。又如狂風暴雨到來之前,大群海鳥會向著陸地飛行,許多魚兒結群上浮,深海魚類遊到淺海甚至上浮到水的表層,連鯨類也會群集在海麵。再如飼養條件的改變,包括獸舍的改變,飼養員的調換,飼料種類的更換,往往也會使動物出現各種異常反應。此外,動物在繁殖季節裏,由於本身的生理變化,也會表現出行為失常。豬、馬、牛、羊等發情時,常常出現煩躁不安,胃口不佳,相互追逐;狗在發情期有嚎哭的現象,貓在發情期則往往叫個不停,魚兒會進行生殖回遊等。這些異常行為,都與地震沒有關係。
其次,在地震以前有異常行為的動物,開始時往往是個別種類和少數動物,而且還會受到動物個體差異的影響,在同種同類動物中會出現無異常反應、異常反應不明顯和明顯三種情況,這對動物報震工作同樣會帶來困難,所以必須密切注意動物出現異常反應的種類、數量、涉及的範圍以及異常反應的程度。因為沒有一定數量就不可能作出正確的判斷。
再次,利用動物預報地震是一項新的研究課題,動物行為的變化與地震之間的聯係,目前知道的還不多,必須在今後防震、抗震工作中進一步探索。土耳其“愛貓者協會”的專家們發現,貓的腳掌能感受最輕微的震動,可比人類和一般動物早知地震的來臨,而貓的嗅覺和聽覺也相當敏銳,所以一些學者已將貓的“第六感覺”(包括貓預報地震)列為研究專題。日本科學家根據民間“鯰魚翻身是地震前的征兆”的傳說,進行了長期觀察後發現,此魚對輕微震動的感受極為靈敏,而地震前所引起的微弱電流的變化,也能被鯰魚特別靈敏的感受器感覺到,所以日本很多地方都飼養著鯰魚,作為一種活的“報震儀”,隨時觀察它的一舉一動。另外,日本農林省還號召多震地區的人們飼養一種白色的魚,它有感知微小震動的特殊本領——震前幾小時在水中驚恐地東竄西撞,預示地震即將來臨。邢台地震以後,我國對該地區的狗、鼠、豬、雞、鴿子、泥鰍、黃鱔、鯽魚、螞蝗等10多種動物進行了長期的係統的研究,著重觀察動物反應的指標,例如鴿子的驚飛反應,貓的日呼吸頻率曲線的變化和行為異常反應等等,從中總結出了規律,取得了一些經驗。運用這些經驗,曾對範圍50千米、震級為3~5級的地震進行了多次較好的預報。熱異常是地震的前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