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前,北京等地天氣異常炎熱。從我國曆次地震來看,震前天氣突然變熱(無論春、夏、秋、冬)是一個比較突出、普遍的現象。請看以下的例子:

1679年9月2日,河北三河、平穀8級大震前,天氣特別炎熱;雖然是9月了,但還是炎熱難耐。

1925年3月16日,大理地震前,黃霧四塞,久旱不雨,晚不生寒,朝不見露,形成典型的幹、熱、陰霾的天氣。

1933年,四川省迭溪大地震,也有這樣的記載:“連日皆極晴朗炎熱,震前尤甚,下午二時半地震。夜間氣象陡變,狂風大作,暴雨忽來,十時許地忽又大動。”

1966年3月8日河北邢台地震,震區地麵解凍早,返潮春天來得早。氣象資料記載,震前數日,日平均氣溫從-13℃上升到12℃,升高達25℃。

1969年7月26日,廣東陽江地震,震前幾天,當地氣候很特殊,天氣特別悶熱,人感不適。

1970年1月5日,雲南通海地震。二月是全年氣溫最低的月份,但地震前幾天,天氣變熱;臨震前夜裏感到特別悶夜,不少人睡不著,風吹到臉上感到有熱氣。

1973年2月6日,四川爐霍地震,地震前出現的近日最高溫,比曆年同期都高。

1974年5月1日,永善地震,地震前幾天特別悶熱,比6月份還熱。

我國夏季,常為溫暖濕潤的海洋性氣團所控製。震前的“熱異常”促進了對流作用的加強,伴隨而來的常是傾盆大雨,大雨過後天氣更熱,震前達到高潮。1976年唐山大地震後,北京、天津等地就降了傾盆大雨,過後又發生強烈餘震。春、秋兩季,熱異常往往引起陰雨連綿或久旱不雨,視地區不同而異。

有人發現氣壓變化越大時,地震的次數越多,而山區的地震發生在氣壓下降時發生地震比例較大。

“冷熱交錯,地震發作”、“久晴動,久陰動”、“早震晴,晚震陰”等諺語,都說明了天氣變化與地震的關係。天氣變化時,可能是大氣對地殼各處壓力不均,促成快要發生地震地區的斷裂活動的加劇;或者是地殼的即將斷裂釋放出熱量使天氣變熱。曆史上還常有大旱大澇後發生地震的情況,這可能是地下水的多少發生變化,破壞原來的平衡,觸發了地震。

地震與天氣的變化是有關係,但具體有多大關係,有什麼規律,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曆史上的特大地震

葡萄牙裏斯本大地震

葡萄牙首都裏斯本是一座美麗的海濱城市,它位於橫貫全國的特茹河入海口,整個城市坐落在7座小山上。市區中雄偉的教堂依山而建,繁華的街道上商店林立,人群熙熙攘攘,到處都呈現出一派大都市的繁華景象。

1755年11月2日,星期六,這是一個不尋常的日子,是基督教的萬聖節。上午9點多鍾成千上萬的聖徒們聚集在市區內的6座大教堂裏虔誠地向上帝膜拜,悠揚的鍾聲和祈禱聲不絕於耳。突然,大地像波濤中的輪船一樣不停地晃動起來,裏斯本發生了7.8級的破壞性大地震。

伴隨著地麵的顫抖,從地下傳來雷鳴般的響聲。教堂和其他建築物開始倒塌,聖·維森特大教堂中的600多名聖徒幾乎全部遇難;聖·卡塔裏納教堂砸死了400人,聖·保羅教堂砸死了300人;整個市區2萬多座建築物中有1.7萬座變成了廢墟。幾分鍾內就有大約3萬人被奪去生命。僥幸從屋裏跑出來的人們,都被眼前的情景嚇呆了,不知如何是好,一些上了年紀的人跪倒在大教堂廣場上,祈求上帝的憐憫,拯救受苦受難的人們。

在大約15分鍾的大震過後,地麵仍然像痙攣似地顫抖著,許多人擁上大街,向寬闊的海岸跑去,以為那裏一定是躲避房倒屋塌的好地方。然而,他們萬萬沒有想到,被地震攪起的海水正像惡狼一樣向人們撲來。一位幸存者在海嘯中死裏逃生,他在事後回憶道:“突然,海邊一片驚呼聲:‘海水上岸了,我們全完了!’我轉向大海,看見海水飛速向岸邊湧來,這種速度是任何狂風的力量所達不到的。一瞬間,一團巨大的浪濤像山峰一樣帶著響聲衝上岸來,泡沫四濺。許多人被卷走,更多的人陷在齊腰深的水裏,其餘的人如喪家之犬一樣瘋狂地逃走。”

在地震掀起的滾滾煙塵中,教堂裏的蠟燭和居民家裏的爐子在許多地方引起大火。無情的烈焰燒毀了商店裏的貨物,檔案館裏的珍貴資料,華麗的歌劇院和富麗堂皇的皇宮。許多人雖然從倒塌的建築物和凶猛的海嘯中死裏逃生,卻死於濃煙的窒息和烈火的焚燒。大火一直燃燒了7個晝夜,遍體鱗傷的裏斯本最終毀滅於大火。

深愛著臣民的年輕國王約瑟夫為民著想,在震後實行埋葬死者和賑濟災民的政策,不但在一周內全部埋了死者,而且使幸存的20萬人免遭饑餓。朝廷用15年時間重建了裏斯本,拆除了破舊的平房,拓寬了原有的街道,使一座新的裏斯本重新屹立在大西洋東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