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3
大陸為什麼會消失
曆史上有許多古老的文明不知何因而於世人麵前消失,而且一個大陸也會無緣無故地消失,這些情況一直令人費解。
人類在地球上的短暫曆史中曆經磨難,左衝右突,艱難地生存著。但是仍然不能避免一個極有可能的大型災害。這個時期大致在公元前15000年至公元前8000年,一個冰河期的末尾。
冰河終期的混亂和古文明的傳承與消失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
好端端的大陸,怎麼會突然消失?還是先看看沒有消失的大陸吧!
南極大陸,可以說知道這塊大陸的人很少,我們大部分人都假設這塊海上的大島,已經被冰雪封蓋好幾百萬年。事實上,南極大陸有一部分土地,至少在幾千年前還沒有成為今天的冰天雪地,我們可以用地殼移動的理論來解釋為什麼南極大陸的冰床的在如此短暫的時間內成為今天的形狀。
地殼移動,使大塊土地漂移至死亡圈,這種現象尤為明顯,凡是動物大量滅絕的土地,顯然都是因為緯度激烈變化的結果。
地殼移動引發的結果是異常激烈的,在對地球曆史上消失的城堡以及陸地文明的種種猜測中,我們一直談到地殼隨地球內部的激烈變化而發生的強烈地震、洪水。在海洋深處,地震頻繁,造成種種不可預見的海嘯衝擊著海岸,淹沒了土地,有的地塊被擠衝到比較溫暖的氣候帶,有的則被推進到北極或南極圈內,永遠被冰塊所覆蓋。冰塊一旦融化,海平麵驟然上升,所有的生物必須要適應環境,否則隻有退居它處,要麼就被淘汰,這也是地球進化的一部分。
博物學家兼地質學家路易·阿加西在綜合各種研究成果以後,於1837年首先提出了冰河期的概念。這個概念一經提出,立刻引起極大的爭論。隨之出現了越來越多對他有利的條件,眾人恍然大悟似地一下子對這個觀點趨之若鶩。但至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一個使萬物停滯生長的冰河期,一直沒有強有力的證據支持,直至1976年,天文、地理、物理學家才用地球公轉軌道的各種天文學特征,以及地軸的傾斜度來說明冰河期的形成。
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對這個論點也情有獨鍾,他對南北極地殼上厚重而分配不平均的冰塊是否可以造成地殼移動曾做過專門的研究。
地球自轉在重量不平的兩個冰帽影響下,產生了一種離心力,而離心力的力量又傳達到了堅硬的地殼上,強度不斷地增加,聚集到一定的力量後,便會製造出一種地殼與地球本身之間的反動,從而造成兩極的地塊往赤道方向移動。
地球的引力與冰河期的開始與衰退有什麼關係?原來,在南北極的地塊突然移向氣候比較溫暖的低緯度地帶時,冰塊迅速溶解。同樣的道理,原來在溫暖的低緯度地帶的土地,突然之間被移至南北極地帶時,氣候異變,很快便鑽到冰原之下了。
因此,在上一個冰河期時,北歐和北美的大部分土地,並不是因為某種神秘的因素使得天氣逐漸轉寒而被覆蓋於厚重的冰塊之下,主要還是因為當時的地塊離北極圈比今天要更近,所以才冰雪遍地。仍然是基於同一道理,威斯康星和烏姆冰河期於公元前1500年開始融化時,並非地球天氣變異,而是因為冰原移動到溫暖的低緯度地帶所致。
在亞特蘭蒂斯島文明時,曾有好幾百萬居民,並孕育出地球曆史文明迄今為止的最高峰,可是它怎麼會突然之間沉沒於海,並且消失得無影無蹤呢?看來,我們把關注的重心落在南極洲也許正是解開這樣一個謎底的關鍵。
苦苦尋求而不得的謎底也許正好隱藏在南極洲冰原最下方的深處。
根據地震波的測定,南極冰層下隱藏著無數的南極高山,好幾幅古代地圖都證實,南極大陸流出的河流正是從當今已消失在冰原之下的山脈中發源而出的。這些河流我們已經從南極的羅斯海底,采集到足夠的地層資料加以證明過。
地殼移動學說和安定的氣候持續10000年以上的必要條件並不矛盾,在地殼變動之前,也就是在上一個半球冰河期末期時,南極大陸的氣候應該安定地持續了10000年以上。而且如果當時南極大陸的緯度,如理論推測的比現在位置還要往北去2000英裏的話,那麼南極大陸的最北部應該在南極30度附近,而居住其上的人應該終年沐浴在地中海或亞熱帶氣候中才是。
地殼真的移動過嗎?那失落文明的廢墟真的在南極大陸的冰塊之下長眠嗎?人們百思不得其解。沙漠是怎樣形成的
據統計,地球上沙漠麵積1535萬平方公裏,占陸地的10.3%,我國沙漠麵積116萬平方公裏,占國土的12.1%。而且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增大。
那麼,麵積如此之大的沙漠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呢?
傳統的觀念認為,沙漠是地球上幹旱氣候的產物。北非的撒哈拉大沙漠、澳大利亞的維多利亞大沙漠、南亞的塔爾沙漠、阿拍伯半島的魯卡哈裏沙漠都集中在赤道南北緯15°-35°間。這是因為地球自轉使得這些地帶長期籠罩在大氣環流的下沉氣流之中,氣流下沉破壞了成雨的過程,形成了幹旱的氣候,造成了茫茫的大沙漠。
然而,這一理論並不能解釋所有沙漠的成因,比如塔爾沙漠,它的上空濕潤多水,而且當西南季風來臨時,那裏空氣中的水氣含量幾乎可與熱帶雨林相比,但它的地上卻是沙土遍野。美國的科研人員認為,塵埃是形成沙漠的主要原因。可大量的塵埃又緣於何處呢?有的學者指出,塔爾沙漠的塵埃最初是由人類造成的,後來沙漠又加劇了它的密度。於是有人提出,人類才是破壞生態環境、製造沙漠的真正凶手。
1957年,考古學家在撒哈沙漠找到了8000年前的岩畫,後來又發現了闊葉林樹種和化石,證明撒哈拉沙漠的大部分地區在遠古時代曾是一片植物茂盛的肥沃土地。後來,由於人類破壞了原有生態,才形成了沙漠,幹旱隻是提供了形成沙漠的適宜條件。
有人認為,撒哈拉沙漠的形成最初是很緩慢的,直至公元前5000年,不知從什麼地方飛來鋪天蓋地的黃沙,才使這裏變成茫茫沙漠。
也有人認為,人類不適當地開發自然,固然會使草原森林退化成沙漠,但是沙漠本身成為一種生態類型,早在人類出現以前就存在了。
到底是誰製造了沙漠?是人類還是氣候?還是人類和幹旱氣候共同製造了沙漠?還需要研究者們去繼續探求。龍卷風之謎
1940年在高爾科夫州,發生了一樁令人驚奇的事。一個炎熱的夏天,在巴甫洛夫區麥歇爾村的上空雷雨大作,一些銀幣隨著雨滴撒落在地上!村民發現這竟是幾千枚伊凡五世時代鑄造的模壓花紋的硬幣。1933年,在離卡瓦列洛沃鎮不遠的地方,暴雨帶來了大量的海蟄。在許多國家還經常發生這樣的事:晴朗的日子裏,天上突然撒下許多麥粒,掉下橙子和蜘蛛;有時又會隨雨滴落下青蛙和魚……這些驟然看來不可思議的現象,其實都是龍卷風的惡作劇!
龍卷風發生在水麵,則稱為“水龍卷”;如發生在陸地上,則稱為“陸龍卷”。龍卷風外貌奇特,它上部是一塊烏黑或濃灰的積雨雲,下部是下垂著的形如大象鼻子似的漏鬥狀雲柱,水龍卷直徑25~100米。陸龍卷的直徑不超過100~1000米。其風速一般每秒達50~100米。有時可達每秒300米,超過聲速。龍卷風像巨大的吸塵器一樣,經過水庫、河流,常卷起衝天水柱,連水庫、河流的底部有時都暴露出來。同時,龍卷風又是短命的,往往隻有幾分鍾或幾十分鍾,最多幾小時。一般移動幾十米到10公裏左右,便“壽終正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