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卷風的形成一般都與局部地區受熱引起上下強對流有關,但強對流未必產生“真空抽水泵”效應似的龍卷風。前蘇聯學者維克托·庫申提出了龍卷風的內引力——熱過程的成因新理論:當大氣變成像“有層的烤餅”時,裏麵很快形成暴雨雲——大量的已變暖的濕潤的空氣朝上急速移動,與此同時,附近區域的氣流迅速下降,形成了巨大的漩渦。在漩渦裏,濕潤的氣流沿著螺旋線向上飛速移動,內部形成一個稀薄的空間,空氣在裏麵迅速變冷,水蒸汽冷凝,這就是為什麼人們觀察到龍卷風像霧氣沉沉的雲柱的原因。但問題是在某些地區的冬季或夜間,沒有強對流或暴雨時,龍卷風卻也頻頻發生,這就不能不讓人深感事情的複雜了。
而且龍卷風還有一些“古怪行為”使人難以捉摸:它席卷城鎮,搗毀房屋,把碗櫥從一個地方搬到另一個地方,卻沒有打碎碗櫥裏的一個碗;被它嚇呆的人們常常被它抬向高空,然後,又被它平平安安地送回地上,大氣漩風在它經過的路線上,總是準確地把房屋的房頂刮到兩三百公尺以外,然後拋在地上,然而房內的一切卻保存得完整無損。有時它隻拔去一隻雞一側的毛,而另一側卻完好無損,它將百年古鬆吹倒並撚成紐帶狀,而近旁的小楊樹連一根枝條都未受到折損。
龍卷風之謎至今仍有待人們不懈地去探索。青蛙為何能活200多萬年
1946年7月,在美洲墨西哥的石油礦床裏,發現了一隻冬眠的青蛙。這隻被埋在2米深礦層內的青蛙,被挖掘出來時還活著,它皮膚柔軟,而且有光澤,它還活著。2天之後,才死去。地質學家通過對這個礦床的科學測定,認為這個礦床是200多萬年前形成的,而這隻青蛙顯然不可能在礦床形成以後進入礦層。從而證實,這隻青蛙在礦層內已生存了200多萬年。
其實,在這之前,也發生了一件類似的事。
1782年,在法國巴黎近郊地下4.5米深處的石灰岩層裏,開采了一塊巨大的石頭,把這塊石頭劈開,竟然發現石頭內藏有4隻活著的蟾蜍。這4隻蟾蜍並排在一起,各有各的窩。蟾蜍從石頭內被劈出來後,還都活著,並且能活動,科學家們對石灰岩層進行了鑒定,證實它是在100多萬年前形成的。這意味著這4隻蟾蜍在岩石內已生存了100多萬年了。
青蛙、蟾蜍能在岩石內生存100多萬年,乃至200多萬年,這真是令人迷惑不解的奇跡。為什麼它們具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呢?
許多科學家對這一自然現象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和研究。
生物學家們經實驗發現:當氣溫上升10℃時,青蛙和蟾蜍的新陳代謝會加快2~3倍;而氣溫下降10℃時,代謝作用則減慢到1/3。因此,不少科學家認為,埋藏在礦層、岩石內的青蛙和蟾蜍,不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幾乎處於“恒溫”的狀態。這實際上就等於把它們的生命貯藏起來,幾乎不進行新陳代謝,也不消耗能量,所以能長期不吃東西生存下來。
美國的一位科學家還做了這樣一個實驗:將幾隻即將進入冬眠的蛙進行降溫處理,降至-6℃,並保持1個星期,之後再慢慢地升溫解凍,結果發現蛙居然還活著,他取出蛙的肌肉,對肌肉內的化學成分進行分析,發現有甘油存在。因此他認為青蛙、蟾蜍之所以能活那麼久,與它們冬眠時體內形成的甘油有關。
對青蛙和蟾蜍為什麼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這一問題,有些科學家還提出了各種各樣的看法,但都沒有足夠的說服力讓人信服。候鳥遷徙之謎
我們常常可以看到有一種鳥,春天從南方飛來,秋天又從北方飛走,年複一年,從不改變這種生活習性。這種鳥就叫做候鳥。這類隨著季節不斷變換生活地點的候鳥,大概占整個鳥類的三分之一還多。候鳥獨特的生活習性,引起了科學家們的注意。科學家們對其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但還是有許多謎團至今仍困繞著人類。
候鳥最讓人感興趣的是它們那種極強的識途定向能力。候鳥遷徙的路線一般都比較遠,可它們不但可以準確地返回故鄉,還能毫無差錯地找到舊巢。這是怎麼回事呢?有人認為,它們是靠著對所行路線地形地物(如海岸、江河等)的觀察、熟悉和記憶,來確定回飛路線的。這種說法可以解釋短距離飛行,卻無法解釋其遠距離的複雜飛行。有人發現在鴿子眼睛的上方有一塊磁性物質,經研究鴿子是靠它與地球磁場產生聯係來辨別方向的,有人據此提出了磁場定向說。但並不是所有候鳥都有這種磁性物質,這不能解釋全部候鳥識途定向問題。又有人認為鳥的血液中的主要成分是鐵,在地球磁場的作用下,它根據血液的流動來判斷自己航向的正誤。可這也隻能是一種推測,並沒有得到科學實驗的證實。有人分析,候鳥白天飛行大概是靠著太陽來辨別方向,晚上飛行是靠著星辰來辨別方向。有人曾做過這樣的實驗,他們把正在飛行的候鳥裝在籠子裏,用鏡子把太陽光反射入籠,並不斷變換反射方向,鳥便隨著光線的變動飛行。這說明它是靠著太陽來辨別方向的。但陰天怎麼辦呢?還有人曾用百候鳥做過實驗。他們把鳥放在天文館裏,播放夜間的天象。當天頂出現北歐秋天的星座時,鳥就把頭轉向東南;當出現巴爾幹天空的星座時,鳥便將頭轉向南方;當出現北非夜空時,鳥便朝正南飛。看來,候鳥靠星辰識途定向是一種比較有說服力的觀點。當然,這還不是最後的結論。
還有一個困惑人們的問題就是候鳥遷徙中的“能源”問題。候鳥在遷徙過程中,一般要飛行幾千千米甚至上萬千米,中途幾乎都不休息。它們是怎樣來完成這樣艱苦旅行的呢?有人認為候鳥是把脂肪作為能源來利用。它們在準備長途遷徙之前,就大量進食,以便貯藏大量脂肪,供飛行之用。但鳥一般體積都比較小,它怎麼可能貯存那麼多的脂肪來供自己長途飛行呢?有人曾對鷸做過觀察,發現它從加拿大的拉布拉多半島飛往南美洲,行程大約3850千米,其體重隻減輕了56克。如果能把候鳥在飛行中節約能源的秘密揭開,那對人類的貢獻將是不可估量的。猛獁為什麼會滅絕
大約在20萬年前,地球就出現了猛獁,它曾經遍布北半球的北部地區,分布如此廣闊的猛獁為什麼滅絕了呢?真讓人不可思議。
在前蘇聯西伯利亞北部的凍土層中,科學家們曾發現20多具皮肉尚未腐爛的猛獁屍體。這些屍體在大自然的“冰庫”裏保存得相當完好:屍體肌肉的血管中充滿血液,胃裏還有青草、樹枝等未消化的食物。經科學家考查證實,這些屍體已冰凍了1萬多年。幾十年前,國際地質學會在前蘇聯召開期間,許多國家的科學家還嚐到了這已凍了1萬多年的猛獁肉。據說味道雖不十分可口,卻別有風味。
猛獁有著高而圓的頭頂,上麵長著一條長鼻子;有兩顆向上彎曲的牙;背上有個高聳的肩峰;臀部向下塌,尾巴上還長著一叢毛;身長超過6米,體高超過4米。總之,外形與大象比較相似,因為它們與大象是一個家族的。
據科學家證實,大約在距今20萬年前,最早的猛獁就出現在地球上。它的足跡遍布北半球的北部地區,我國北部也有發現。特別是北冰洋的新西伯利亞群島,更是猛獁的世界,人們在那兒發現許多猛獁牙。在西班牙的洞穴岩壁上,3萬年前的古人就用紅赭石畫出猛獁輪廓圖;在法國的洞穴岩壁上,也有1萬年前的人雕刻的猛獁作品,直至距今約1萬年前,猛獁才隨著冰川的消退而消失。在嚴寒的西伯利亞地區,人們發現猛獁化石遺骸非常多,大約有2.5萬餘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