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2
謎中謎
西法羅尼亞島上的毒蛇在8月6日~15日集會的謎底被解開了。但是,毒蛇為什麼偏偏要遊向教堂呢?幾十平方千米的島,有山有樹,為什麼偏偏看中教堂,為什麼教堂鍾聲一響,蛇就出洞遊向教堂?
根據梅森和戴維的分析,這與教堂的地理位置和教堂的鍾聲有關。可能在毒蛇繁殖求偶季節,教堂鍾聲產生一種特殊聲波,這種聲波對蛇有刺激,而雌蛇尤為敏感。也許是地球引力或者是地熱等因素,造成每年8月6日~15日教堂跟平時有所不同,產生對蛇的特殊誘惑力。到底哪種因素起主導作用,兩位動物學家無法肯定回答,隻能將難題留給別的科學家。長壽島
如果把澳大利亞稱為大洋洲大陸,那麼世界上最大的海島就是格陵蘭島了。“格陵蘭”的含意是“綠色的土地”。可實際上格陵蘭島85%的地麵終年是冰封雪蓋。它僅次於南極,是世界第三大冰庫,冰層平均厚達1500米,最厚地方有3410米。這裏冰塊有260萬立方千米,如果全部融化,可以填滿世界最大的陸間海——地中海;如果讓它流入海洋,科學家說,全世界的海水要升高6.5米。
格陵蘭島的總麵積達217.6萬平方千米,相當於西歐麵積的總和,比中國台灣島麵積大60倍。島上生活著5萬多居民,絕大部分是因紐特人和北歐人的混血種。90%的人口住在較為溫暖的西南沿岸。它有4/5麵積在北極圈內。每年10月份,島上的大部分地區開始進入漫漫長夜,天空中持續5個月見不到太陽,隻有月亮和星星。第二年3月才開始出現太陽。從4月到9月,雖然終日可見太陽,但太陽升不高,隻在地平線上打轉轉。因此,格陵蘭島一年中從太陽那裏得到的熱量很少。島上一年也見不到一次下雨,可是徐徐飄落的大雪三天兩頭可見,而且積雪難以融化,越積越厚,底層就成冰了。久而久之,形成了巨大的冰層。
但到夏季,西南沿海一帶會出現一片綠色。在這個冰雪的世界裏,生活著不少珍稀的動物,如北極熊、北極狐、海豹、海象、鯨,還有其他如馴鹿、鱈魚、沙丁魚等。
格陵蘭島上的海豹主要有兩種。一種叫食蟹海豹,體長3米左右,體重200多千克,以食磷蝦為主。食蟹海豹的牙齒上有許多葉形的裂片,當上、下嘴關閉時,就形成了一個篩子,水可以由牙齒間的空隙流出去,而小的磷蝦則被留在口中。還有一種是海豹,它凶猛殘忍,獵食企鵝、海鳥。海豹的經濟價值很高,皮可製革,脂肪可煉油,因紐特人就是以海豹為衣著和食物的來源。
在格陵蘭鳥海域出現的鯨也主要兩種。一種是藍鯨,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動物。1904年捕獲的一條藍鯨長33.5米,體重195噸,相當於35頭大象的重量,光舌頭就有3噸重,一顆心髒重70千克,肺重1500千克,血液總重量9噸重。它是“海上大力士”,能拖住800馬力的機船,使它開倒車,還能以每小時8~14千米的速度遊上幾個小時。它的主要食物是磷蝦,一天要吃45噸。由於濫捕,全世界僅有2000頭藍鯨了。
在格陵蘭海域,還生活著一種鯨,叫虎鯨,又叫道戟鯨。虎鯨的綽號叫“海狼”,它像老虎一樣的凶猛,又像豺狼一樣殘忍。虎鯨長著紡錘型的光滑軀幹,背上高高翹一個堅韌的背鰭,穿著黑色大禮服,有的是深灰色。胸腹前露出雪白襯衫,眼睛後方裝飾著漂亮的白斑,北鰭後邊有一段彎彎的白色區域,那是雄鯨的標誌。虎鯨遊起來像個溫文爾雅的紳士,然而它胃口大得驚人,一頭6米多長的虎鯨的胃裏,剖開之後竟發現13頭海豚,另一隻虎鯨竟吞下了14隻海豹。虎鯨的主要捕獵對象的海豹、海狗、海象。它們捕獵時愛好集體行動,把獵物圍在中間,然後分割穿插,因而殲之。
格陵蘭島海底還盛產沙丁魚,別看它有點像泥鰍,卻是一種延年益壽的保健食品。傳說,19世紀德國宰相體斯麥,不到60歲就蒼老多病,臃腫無力,在死神麵前掙紮。猶太醫師施文林格獻給宰相的秘方,就是要他每天吃沙丁魚。兩年之後,宰相病好了,精神煥發,一直活到83歲。
我們所以要介紹格陵蘭島的動物,主要是為了揭開生活在這個島上的因紐特人的長壽之謎。因紐特人的壽命僅次於世界長壽島——日本向島上的居民,平均壽命在80歲以上。科學家經過多年調查發現,向島也好,格陵蘭島也好,那裏的人都以魚類為主要食物,尤其是愛吃沙丁魚。因紐特人主要食品除沙丁魚之外,就是鯨、海豹肉。鯨、海豹肉和沙丁魚占他們的食物的80%以上。這些肉類跟豬、牛肉的最大不同點,那就是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能對人們體的心血管起軟化作用。這就是格陵蘭島上因紐特人長壽的秘方。怪樹
雲南是孔雀的故鄉,那裏常年青山蒼翠,雲霧繚繞。每年都吸引著世界各地的人們來參觀遊覽。而自1993年初,雲南南部地區的一棵普通而又離奇的大樹,卻成了成千上萬好奇的人們最為關注最為感興趣的焦點。
這棵大樹位於普洱縣寧洱鎮南口村旁,從樹種看來,這隻是一棵在當地幾乎隨處可見的百齡老椿樹。
1993年1月27日,在雲南南部地區盛產茶葉的普洱縣發生裏氏6.3級以上的大地震,地震對當地百姓房屋設施和日常生活造成了很大的破壞。而大地震的震中就在距大椿樹不到10千米的地方,當地村民的房屋不少倒塌,大椿樹居然沒有被震倒。地震剛剛過後的2月18日下午4時,一場10級大風又突然襲擊了普洱縣大部分地區,這一次,這棵百年老樹沒能逃過浩劫,在狂風中轟然倒地。老椿樹倒了的消息在村裏不脛而走。因為過去這一帶的村民總習慣在這棵大樹下乘涼、休憩,第二天一早,很多傷心的村民不約而同地來到橫躺在地的大椿樹旁,老人們一邊不停的搖頭惋惜,一邊圍著老椿樹轉來轉去,當有人心疼地蹲下去撫摸這棵老椿樹的樹根時,人們才驚異地發現,這棵樹冠如此巨大的老樹,竟然沒有直穿地層深部的主根,隻有無數在老椿樹倒地時已拆斷的支權根和氣根。
樹冠巨大的椿樹倒地後因恰巧阻斷了通往村頭的小路。村民們出來過去十分不便,幾經磋商,人們最後決定將其分段砍伐後當柴燒。2月20日中午,有不少村民帶著各種工具來砍樹,當這棵大樹的樹冠和不少樹根被砍斷運走,主幹也肢解到隻剩3米左右時,突然“嘩”一聲,大樹猛然拔地而起,端正地矗立在原來的位置上,如同從未被刮倒過一般。這轉眼之間發生的奇跡,把正在鋸樹身的3個農民嚇得目瞪口呆,“啊”的一聲驚叫著轉身掉頭就跑,旁邊的許多人也不知所措,有的人甚至下意識地給老椿樹磕頭作揖,“神樹”的消息從此迅速傳開。以至於滇西南一帶許多農民翻山越嶺,帶著幹糧,前來朝拜這棵“神樹”。
隨著“神樹”的消息越傳越廣,此事引起了有關方麵的高度重視,雲南省、思茅地區、普洱縣科委的科技工作者對這棵椿樹進行考察、研究、有人推測,當時大樹倒地後,有部分氣根未折斷仍在地裏,正因為震中離大椿樹很近,地震過後,地殼的整合形成拉力,將老樹的氣根重新拉緊,在有人砍樹時,氣根拉起了餘下的樹幹。也就是說,如果當時整棵樹包括樹冠還在,也許是拉不起來的。
但是另一些人不同意這種說法,他們認為氣根畢竟不是主根,而且也斷得差不多了,單單靠這些殘缺的氣根怎麼能拉起來大樹呢?
也有人認為,這一帶地質情況非常複雜,大椿樹倒地而起的原因,可能和地下極為複雜的地質情況有關。然而到底是什麼樣的地質情況呢,連他們自己也說不清楚。
當地有些有迷信思想的老人認為,這棵大椿樹百年來,為當地百姓擋風遮雨,避暑納涼,做盡了好事,是上蒼讓它命不該絕,這種說法當然不足為信。
1995年4月,有關人員再次來到這個地區考察這棵大椿樹時,隻見它依然樹幹直挺,雖然樹幹上由於當年砍伐時造成了樹幹刀痕累累,但仍然充滿活力。當年倒地時被砍去樹冠、上半部樹身後餘下的1米多高的樹幹,竟從光禿禿的頂端,又抽出了若幹枝樹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