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7

奇“地”

能使普通水稻變香稻的神奇水田

在海拔1200多米高的四川省石柱土家族自治縣,該縣悅來鄉寺院村土家山寨有5塊能使普通水稻變成香稻的神奇水田,其“特異功能”千年不衰,至今仍沒有人解開此中奧妙。

這5塊地的麵積約有2畝,位於寺院村數百畝梯田的中央,從外貌看顯不出有什麼特別之處,但在這塊地裏種出的稻穀,卻與周圍水田經同耕、同播、同生長、同管理種出的稻穀判若兩樣,猶如生長在兩個天地。最奇特的是,不論變換什麼稻種,這5塊田地都能產香稻,而且不論遇上多大的幹旱和災害,它總是旱澇保收,其稻香氣味不減,米色和米質不變。據清《石柱縣誌上記載:“香稻產自悅來寺院,此米呈明色、晶亮、噴香撲鼻,馥溢四鄰;成飯後如油拌,勝過糯米……”

據說石柱寺院香稻在漢朝時就名揚華夏,是巴蜀官吏呈獻皇宮的貢品,而普通平民卻隻能種而不得食,所以有“皇米”和“官米”之稱。

不用播種也能收獲油菜籽的神奇土地

在長江西陵峽中的王昭君故裏,即湖北省興山縣香溪口附近,有塊不用播種也能收獲油菜籽的神奇土地。

這塊土地麵積約200平方千米。當地人每年冬天將山坡上的雜草灌木砍倒,用火將草木燒掉。待幾場春雨一灑,就生長出碧綠的油菜。據了解,這裏方圓20多個村莊的人家,每戶每年可收野生油菜籽60多千克,基本上能解決生活用油。一位70多歲的老農說:“我從出生就吃這種油菜,老輩人也是吃的它。記得1935年發大洪水,坡上的樹連根拔走,可第二年春油菜照樣野生。”

當地人傳說:昭君姑娘出塞前曾在此采藥,種下菜籽,並囑“連發連發連年發”,所以野生油菜才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但傳說畢竟不等於科學,野生油菜多年生而不絕的科學依據又是什麼呢?

飛鳥不棲之地

浙江寧波近郊山巒中有一個保國寺,屬於東漢時期的古建築。現存的大殿,是北宋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重建的,距今有900多年了。令人奇怪的是,在這樣一座古老的建築裏,居然沒有麻雀、燕子之類的鳥類棲息,也沒有蜘蛛和其他動物,這在其他古建築中很少見到。

鳥類為啥不在此棲息?保國寺於是成了千古“迷宮”,吸引了許多有興趣者前來探秘。

有人認為,飛鳥不棲保國寺,是因為保國寺內有“回旋風”。保國寺建築結構獨特,它具有我國漢唐時期特有的木結構風格。大殿通過紛繁多樣的柱、梁、枋、拱、昂、闌額等構件的巧妙銜接和複雜榫卯,構成了豐富多彩的外形,整個大殿沒用一根鐵釘,全憑精巧的榫卯使鬥拱層層相銜,整個建築物渾然一體。在這些錯落有致,如魚鱗般層層相貼的鬥拱結構裏,形成了一個個姿態不同的“風道”。外麵的空氣一進入大殿,通過這些“風道”在大殿內產生了一種回旋的氣流,這種氣流被稱為“回旋風”。回旋風在大殿內不停地回蕩,使梁上不容易結存灰塵。建築學家推測,這種回旋風有可能產生一種獨特的聲波,就像超聲波似的,使飛鳥不敢接近。

1975年,人們在維修保國寺大殿時,意外地發現了一個秘密。他們從換下來的梁柱中發現這種木材有一股刺激性的香味。請專家化驗證明,這種木材叫“黃檜”,它含有一種飛禽、昆蟲不願聞的芳香油。他們把一隻蜘蛛放在大殿的梁上,不久,蜘蛛就昏迷過去了。由此看來,有可能是木材成分使飛鳥不敢接近。

那麼,到底是回旋風或木材成分使飛鳥不敢近前呢,還是有些別的什麼原因呢?這有待於進一步探索。

山東曲阜孔林萬樹成陰,卻烏鴉不棲;百草叢生,又絕無蛇跡。然而孔廟附近卻烏鴉成群,早出晚歸。百草叢生的孔林,還有不少外界罕見的昆蟲和植物。千百年來,這些奇怪的現象一直是個謎。

無蚊蠅、蟑螂之地

位於武漢市市郊木壯山上的滴水崖山莊,具有防止蚊蠅入內的奇特功能。其周圍並非無蚊蠅,奇就奇在山莊像被無形的罩子罩住一樣,蚊蠅一接近山莊生活區就往回飛。是什麼原理產生驅蚊趕蠅的自我保護功能的呢?是因為周圍有特殊磁場存在(存在天然諧振波場,頻率剛好是驅蚊蠅頻率)?還是因為山莊具有特殊的植物草類、藥類或樹木,它們釋放了有驅蚊蠅效果的味道?還是另有別因,這個秘密也有待揭開。

廬山無蟑螂,你相信嗎?但千真萬確。在廬山海拔1000米的賓館、飲食店、居民家、釀造廠,都沒有發現蟑螂及其排泄物,但山下的九江市裏世界上最大的洞穴蟑螂卻到處都有。世界上最大的洞穴

1900年的夏季,一天午後,美國農民金·懷特騎著馬奔走在新墨西哥州的哥德洛普山穀,尋找失散的羊群。忽然懷特猛地勒住馬韁繩,注視著遠處貼近地麵冒出的一大股黑煙。他驅馬趕到近處一看,噢,那不是黑煙,而是一大群蝙蝠正從洞穴中飛出來。懷特下了馬,在離卡爾斯巴德洞口不遠處駐足觀察。沒想到他整整觀察了3個小時,最後一隻蝙蝠才飛出洞口。隨著“嗡嗡”的振翼聲消失,周圍頓時一片寂靜。此時,黑暗籠罩著峽穀,懷特不免緊張起來。他在山洞邊燃起大堆篝火壯壯膽子,時不時抓起著火的樹枝扔進漆黑不見底的洞穴。洞穴裏毫無動靜。懷特斷定不會再發生什麼意外的事情了,這才上馬回家。不過他心裏對大群蝙蝠突然結隊飛出洞穴,還是覺得不可理解。

從第二天起,懷特按捺不住好奇,連續數日手持乙炔氣火炬,隻身入卡爾斯巴德洞探險,他找到了好幾個洞口。後來懷特花錢請一個墨西哥少年結伴,兩人入洞進行更加大膽的踏勘。他們幾乎走遍了卡爾斯巴德四通八達的主要溶洞群。有一次火炬不慎熄滅了,兩個人刹那間陷入可怕的黑暗之中。在他們耳朵邊充斥著蝙蝠碰撞鍾乳石的叮當聲,叮當聲接連不斷,在洞穴中引起一陣陣回響,急得懷特和墨西哥少年幾乎快要發瘋了。懷特強迫自己鎮靜下來,趴在地上匍匐爬行,好不容易總算摸索到了進洞後沿路拋下的結為繩頭的路標,才鬆了口氣。他們小心翼翼摸索著退卻出去,死裏逃生爬出了卡爾斯巴德洞。

當然懷特感到很驕傲,他覺得自己的探險十分成功。他賣掉了所有的羊群,帶領妻子兒女搬入卡爾斯巴德洞居住。懷特設計製作了一隻大鐵桶,安裝在洞口垂直升吊,作為進出洞穴的工具。不久,懷特和卡爾斯巴德的名聲已家喻戶曉。遠方近鄰都好奇的聞風而來,懷特用原始纜車接送旅客,讓他們盡情觀賞卡爾斯巴德洞那妙絕的地下世界。懷特的收益也因此日漸豐厚起來。

後來,地方官員也趕來卡爾斯巴德洞考察,驚喜萬分。尤其是洞中成群結隊的蝙蝠飛進飛出的景觀,更是世界罕見。政府從懷特手中買下了洞穴,連同周圍550平方千米土地,開辟了卡爾斯巴德洞國家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