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多年的探險和勘測,現已測得卡爾斯巴德洞由60多個相通的洞穴組成,洞穴空間總麵積為2592萬平方米,是目前世界上空間最大的洞穴。卡爾斯巴德洞分為上下3層,最深處鑽入地表麵335米。洞中最大的“大屋洞”,豎洞深250米,殿堂長550米,高78米,有5個足球場那麼大;堂中有一支高20米。直徑6米的超級石筍。
目前進入卡爾斯巴德洞已用上現代化電梯,蝙蝠洞對麵用石塊砌成了十幾排半圓形觀眾席,供觀察蝙蝠進出洞之用,這裏已是名副其實的“蝙蝠劇場”。美中不足之處在於,當年金·懷特時代,蝙蝠每次進出洞穴需延續3個多小時,蝙蝠群數額達800萬隻以上,此情此景真可謂人世間罕見。如今蝙蝠群進出卡爾斯巴德洞隻需半個小時,蝙蝠也僅30萬隻,真是小巫見大巫了。黑竹溝的秘密
四川省峨邊縣彝族聚居的小涼山中,有一處名叫斯合的山穀。是一片方圓約200多平方公裏的原始森林。那是一個神秘的地方。斯合,意為死亡之穀。穀裏有條黑竹溝。
黑竹溝有片杜鵑池,人稱公杜鵑池;哈曲鄉有片杜鵑池,人稱母杜鵑池。它們遙遙相對。當地彝胞說,如果聽到公母社鵑池都發出嗚嗚的哭聲,天氣就要變陰、下雨。問起公母杜鵑池的由來,連當地人也不知道。
黑竹溝的關門石是個恐怖地帶。彝族獵手或牧羊人來到跟前,便止步不前。據說誰進去了,就永遠出不來。1950年初,國民黨胡宗南的半個連,仗著武器精良,準備穿越黑竹溝逃竄。可誰知進入溝後,一個人也沒出來。是被巨蛇吞吃了,還是被其他東西奪去了生命,無人知曉。
1986年夏,川南林業局與峨邊縣聯合組成二類森林資源調查隊,一行12人,外加背的東西和帶路的彝族同胞21人,進入黑竹溝。還沒到關門石,彝胞的兩條獵狗就自行脫隊,彝胞們說什麼也不走了,他們打起“嗬咪”呼喚獵狗,結果呼喚出一團一團的煙霧,頃刻遮天蔽日,幾分鍾後又奇跡般消退了。麵對如此險惡而又撲朔迷離的景象,調查隊隻好撤下來。
黑竹溝裏有大熊貓。但這些熊貓不愛吃竹子卻愛吃羊。熊貓吃羊與別的野獸不同,隻吸血、腦髓和肝髒,吃飽後就頭枕著殘羊斷肢在羊圈裏抱頭大睡。彝胞們知道熊貓是國寶不敢加害於它。孩子們進山也都結伴而行,恐受熊貓傷害。本屬素食性動物的大熊貓為何大開殺戒,吞腥噬肉了呢?而且,珍稀動物大熊貓,在這裏不僅發現黑白相間成條紋,還有黑白顏色呈圓形花紋的,花紋大如碗口,不規則分布,當地人稱為花熊貓。一位老獵人說,這一帶的大熊貓數量也大大超出原來的估計,僅一條溝就有二三十隻之多。
黑竹溝還有許多謎未揭開。糞土能成金
從飛機上看瑙魯,它就像是白金圈中鑲嵌著一顆綠寶石,美麗極了。那白金圈就是環島堆積的白色珊瑚碎屑;那顆顏色的寶石就是島上的樹木和綠色作物。全島的最高點隻有海拔64米。
瑙魯是世界上最富有國家之一,財富超過了有“石油美元”之稱的科威特。它的財富是從哪裏來的呢?當然不是石油,而是每年大量鳥群飛到這裏留下的鳥糞和鳥蛋。厚厚的鳥糞層經過地質時期的沉降和抬升作用,變質形成了很有價值的磷酸鹽礦。這真可謂糞土能成金。然而直到19世紀末,瑙魯人才了解了這個滿地是“金子”的秘密。
那是1885年,有個海員因航船出事沉沒,漂到了瑙魯島上。他在海灘上撿到一塊帶有奇特的紋路的石頭。後來這個海員到了澳大利亞,把石頭送給一位朋友作紀念。這位朋友是個化學家,對石頭上的紋路發生興趣,就敲下一塊化驗,發現這塊石頭是品位很高的磷礦石。後來這位化學家來到瑙魯,要求開采磷礦。於是,這一秘密才被瑙魯人發現。磷礦石從此成了一筆巨大的國家財富,但同時也引來了殖民主義者的紛爭,給民族帶來了災難。
瑙魯全島麵積5/6覆蓋著厚達6~16米的磷酸鹽礦層,磷礦石含磷量高達37%,是世界上磷礦的重要產地。瑙魯每年出口200萬噸礦石,按每噸60美元計,共約1.2億美元,這就是瑙魯的國民總產值。如果按人口平均,每人每年的收入高達1.5萬美元,所以它成了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
瑙魯島上,如今幾百萬隻海鳥雲集的景觀已不複存在,隻有一種被稱為導航鳥的瑙鳥還聚集在這裏。因此,島上的鳥糞也會越來越少。
“糞土成金”也為瑙魯招來不少災難。英國殖民主義者發現島上的財富之後,為了便於統治,挑起民族內部糾紛,使部落之間爭鬥不斷,人口大量減少,到1888年時,僅剩下900人。1895年其他西方列強也看中這塊寶地,開始了爭奪。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澳大利亞在英國支持下占領了瑙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瑙魯又落到日本人手中。為了掠奪磷礦資源,並把它作為軍事基地,日本軍隊把瑙魯人趕到特魯克群島。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敗時,全島隻剩下500名瑙魯人。1946年1月31日,在特魯克群島上幸存的數百人,經過千裏漂泊,重新回到了自己家鄉。從此瑙魯人就把這一天定為“解放日”。然而,瑙魯人並沒有得到真正的解放,澳大利亞、英國、新西蘭等國還主宰著瑙魯的一切。後來瑙魯人民不斷反抗、鬥爭,直到1968年1月才獲得了獨立。
別看瑙魯在汪洋大海之中,島上卻沒有河流湖泊,最缺的是淡水。人們基本靠天上的雨水生活。珊瑚島的地層是透水層,雨水雖多但存不住,全部滲透到海裏。因此瑙魯家家戶戶門口放著一排排比浴缸還大的貝殼,它們不是裝飾品,而且用來積存雨水的。馬耳他地窖的秘密
在馬耳他島繁榮的佩奧拉鎮,有一座令人讚歎不已的遺跡——人工在堅硬的岩洞裏開鑿的石室,是1902年一群建築工人在施工時發現的。
岩洞內的石室眾多,好像一座迷宮。石室上下共三層,最深處離地麵100米,間間相通,希臘文中有“地窯”一詞,意思是地下建築,這裏就用它來命名。地窯開鑿工程十分浩大,建築風格與馬耳他許多古墓和廟宇如出一轍,隻是別的廟宇建在地麵上。
考古學家在地窯內越是往下發掘,越發覺不像是一座廟宇,因為在裏麵藏著7000具骨骸。那麼這座地窯到底是幹什麼用的,是什麼時候建成的?地窖的年代根據與其風格相似的廟宇推測,可能建成於4500年前。這些居民知道得不多,但從他們留下來的精美建築,可窺見他們是卓越的建築天才。在一間“神諭室”裏,有一堵牆壁被削去一塊,後麵是狀似壁龕、僅容一人的石室。一個人在裏麵講話,聲音可以傳遍整個石室,且一點也不失真。女人說話因為聲音較高,所以不能產生同樣的效果。在石室靠近頂處,沿四周牆壁鑿了一道脊壁,女人的聲音就沿著這條脊壁向四處傳播,設計人顯然知道這樣設計能產生特殊的傳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