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當一隻金屬球內充滿氣體時,就能漂浮於水麵,隨波而流;一旦氣體排空,就難免會像秤砣一樣,直沉水底。

魚就是主要依靠鰾內充氣多少的程度,來控製和調整水中位置的。但是,它尾部強有力的運動,以及從嘴裏吞進水後由兩側鰓蓋的隙縫噴射出去時所產生的反作用力,也是它在水內能夠迅速浮沉的重要力量。

魚在不同深度的水裏,還能通過鰾內氣體容量變化,來使身體的比重近似於周圍水域內的密度,以便保持住它在水中穩定不動的姿態。還有,魚身上的鰭,在這方麵也起了重要的作用,例如背鰭和臀鰭,對於防止向兩麵側倒和搖晃是必不可少的。有人做過試驗,把除去背鰭和臀鰭的魚重新投入水內,魚就再也不能維持安詳泰然的穩定姿勢了。腹部前方那一對胸鰭,為了抵消做呼吸運動時不斷噴出的水流帶來的反作用力,也常要劃動一陣,使其能保持住在水中穩定的狀態。

有些深海魚類為什麼會發光

有些海魚,特別是生活在光線較弱的深海中的魚類,常常會發出燦爛的光芒。譬如有一種蛤蟆魚,它的頭部有一根“釣竿”,“釣竿”前端不時發出星星點點的閃光,引誘著小魚。

魚怎麼會發光呢?科學家發現,在這些魚類的體內,分布著發光器。簡單的發光器,隻是一個管狀腺,開口在皮膚的表麵。有些發光器,則在腺細胞外包圍著反光細胞和色素細胞層。還有構造較複雜的,在發光器的上麵具有蓋膜。大多數魚類的發光器,分布在身體的兩側,埋在皮膚裏。可是有些種類卻分布在頭部或其他地方,如蛤蟆魚“釣竿”上的發光器。

發光器又是怎樣發出光來的呢?

發光器的腺細胞,能分泌一種含磷質的粘液,在氧化酶的作用下,磷氧化而放光。另外還有許多魚類,在發光器裏生活著發光細菌,由於細菌的作用而發光。當魚類受到機械的或化學的刺激時,發光器基部的肌肉,在神經的支配下開始收縮,把分泌物或發光細菌擠出來,因氧化作用而發出一道道光芒。這種光有時是比較穩定的,能持續一段較長的時間,有時則不過幾秒鍾,猶如夜空的流星一閃即逝。還有些魚類所發的冷光,時明時暗,忽隱忽現,閃爍不定,這是因為色素細胞和蓋膜在起作用。色素細胞裏的色素,時而擴散,時而集中,透過這些細胞的光就有明暗的變化。此外發光器還能轉動,如果蓋膜暫時遮住了光源,光就隱沒了,以後又顯現,因此形成閃閃爍爍的現象,分外美麗。

深海魚類為什麼要發光呢?原來,在黑暗的環境裏,發光使魚類易於辨認同類,又有利於誘捕食餌動物和防禦敵害。這樣,在魚類長期的生存鬥爭中,這種變異逐漸積累,並在後代中得到鞏固和發展,就成為與環境相適應的本能了。

魚是怎樣睡覺的

平時我們見到的各種活魚,幾乎都在悠閑地遊動。即使有個別魚靜止在一個地方,也可以看到它的鰭和鰓在有規則地活動著。難怪有些人不相信魚會睡眠。

其實,魚同所有脊椎動物一樣,為了消除中樞神經係統和肢體的疲勞,都要睡眠。不過魚的睡眠姿態與眾不同,即使入睡了,你也不覺得它在睡眠罷了。那麼,魚是怎樣睡覺的呢?

這還得從魚眼的結構說起。

全世界魚類約有20000種,我國就有2500種,不管是海水魚還是淡水魚,其中除了像真鯊之類的一些軟骨魚類有相當於眼瞼的瞬褶,能將眼的一部分或全部遮蓋之外,其他像鯉魚、鯽魚、帶魚和鯧魚等等硬骨魚類,都沒有眼瞼。鰣魚、鰳魚和鯔魚等雖有脂眼瞼,但透明而且不能活動,與一般所說的眼瞼,無論在構造上還是功能上都不同。陸生脊椎動物睡眠時,要把眼瞼拉下或合上,閉著眼睡。魚類絕大多數沒有眼瞼,因此,很難判斷它們到底是醒著還是已經入睡。

魚睡眠時,都會停止遊動,靜止在一個地方,但停止遊動的時間長短,各種魚不一樣。然而,隻要魚真的處於睡眠狀態中,就可伸手將魚抓住,就像抓住正入睡的那些陸生脊椎動物一樣。魚類睡眠時所在的水層也不同,有的在底層,有的在中層,像鸚嘴魚等也有橫臥在水底睡著的。花鰱和白鰱在夏季的午後,喜歡在水草下麵午睡。天黑以後,水族箱中的魚經常處於休息狀態,除非部分饑餓的魚還醒著。鯔魚的幼魚白天喜歡集群,在上層遊泳,但一到晚上就分散開去,各自棲息於水底,假使受到騷擾,就馬上重新集合,群遊於上層。

魚類睡覺好比人類打一個盹,時間不長,而且很警覺,這不僅是魚類,也是其他低等脊椎動物睡覺共有的特性。

埋葬蟲為什麼要埋葬小動物

路旁躺著一隻死了的小鳥,可是過了一天,這隻死鳥突然不見了。誰把它拿走了呢?是埋葬蟲把它掩埋起來了。要是你不信,就試試看。埋葬蟲是一種黑色的甲蟲(常帶紅斑)。它聞到死鳥的味道,就從四麵八方爬來或飛來,立刻把死鳥包圍住,並馬上挖起土來,土越挖越鬆,死鳥也就越陷越深,終於把死鳥埋在土裏了。

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曾經做過許多次觀察,他用一係列的方法阻礙埋葬蟲順利地進行工作,可是它們卻破除重重障礙,把一隻死鼴鼠埋了起來。法布爾先把死鼴鼠綁在一根橫著的棍上,棍子架在兩個小樹杈上,死鼴鼠雖然挨著地,可是掉不下去。埋葬蟲找到死鼴鼠後,先在死鼴鼠周圍挖個坑,然後,一隻埋葬蟲爬上鼠體,發現了繩子,用嘴咬斷了繩扣,死鼴鼠的一頭掉進坑裏,另一頭卻斜掛在棍上;埋葬蟲又找了半天,終於找到並咬斷了另一個繩扣,這樣才把死鼴鼠埋了起來。

埋葬蟲究竟為什麼要這樣千方百計地埋葬鳥、鼠等死動物呢?原來,這是埋葬蟲繁殖後代的一種方式:它們在埋下的動物屍體上,產下了卵,不久孵化出來的小幼蟲,就可無憂無慮地吃著它們的父母早給它們準備好的食物,迅速成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