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王 石:男人王石 (4)(1 / 3)

曹啟泰:王先生會首先修正一句話,他一進山,股票不是跌,隻是微跌。

王 石:的確是這樣。而且到我登珠峰的時候,我登山的過程中股票在上升,我下來後還在上升。這說明什麼呢?說明它已經消化了我進山的負麵影響。現在我進不進山,股票已經沒有任何反應了。

王 石:很多媒體這樣來問我,說你現在更重要了,萬科離不開你。我說如果我現在退休了,半年之後,我見到你,你都不一定認得我。現在媒體之所以這麼關注我,因為我是萬科的董事長。如果是前萬科董事長就完全不一樣了,因為到時候你更關注的是萬科現任董事長。隻要你是萬科董事長,你一定會很精彩。同樣的道理,現在誰當中國移動的老總,當中國石化的老總都會非常精彩。

曹啟泰:不過將來會有另外一類記者會非常關心你。就是真的關心你走過的精彩人生的那些記者。(王石:那個當然是《夕陽紅》欄目了。)

萬科要做“企業公民”

孫 冕:我還想說一點王石給我的感受。有一次張朝陽他們組織了一次去西藏的登山活動,登山之前的一天,王老大突然說讓我們去看一所盲童學校。我們到那裏一看,哎呀,大家都給感動得稀裏嘩啦。這個學校的校長本身就是一個女盲人。她的父親是國外的一位金融家,這個女孩從小有一個願望,希望長大以後能到東方去做一點事情。結果她就來到西藏,組建了這所西藏盲童學校。王石知道了這件事,就和這所學校建立起了長期支持關係。王石雖然是一個很大的企業家,其實他對民生的關注,是一點一滴的。他領我們去看這所盲童學校的時候,沒有一個人不哭的,因為我們發現這些盲童對未來生活的向往,比我們健康人還樂觀。我說這一刻是王石給我上了一課,讓我感受到,作為一個人,你活著對這個社會還有一點責任。

王 石:其實孫冕剛才說的,是我自己關注點的轉移,也是萬科企業發展模式的一種轉變。2006年初從南極回來以後,我為萬科正式擬定了未來的發展目標:萬科要做“企業公民”。提出企業公民這個發展目標,其實是我對萬科的過去的一種反思,也是我和萬科一起進行轉型。企業家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創業,第二個階段企業管理,第三個階段社會責任。我和萬科一樣到了轉型的階段。我的角色不應該僅僅停留在企業的創業者和管理者上,更應該肩負起更多的社會責任。同樣,萬科也更應該肩負起企業公民的使命,更多地回報社會。

王 石:我以前參加極限活動,某種程度上隻是我自己個性的體現,說是個人英雄主義也可以。徒步到達南極點,應該說是“7+2”的結束,算是一個新的起點吧。極限有限,公益無限。我今後的探險活動,都會和公益活動結合起來。今後去航海、爬山、穿越沙漠等等,都會跟環境保護、關心社會弱勢群體等等結合起來。

王 石:與個人相比,其實企業掌握著更多的資源,與其他社會成員有著更為複雜的關係,所以,企業比個人更有盡社會責任的基礎條件。萬科的“企業公民”計劃也已經在具體做。比如說,以前萬科並不認為關心弱勢群體的住房問題是自己的責任,而之後我們將投入財力、物力、精力來解決這些問題,從非商業的角度、企業公民的社會責任角度來解決。在深圳,萬科從公司的土地儲備中,選出了一個合適的地塊,專門用於建造供中低收入者居住的住房。第一批住宅有400套,可以居住1000人左右。我們將根據市場情況,定出一個合適的租賃價格,將這批住房出租給中低收入居民。在上海萬科2006年操作的12個開發項目中,也有兩個樓盤是中低價商品房。

王 石:萬科還將投入人力、物力,對有關古民居與古村落的保護工作,對水資源的節約利用與廢水的再利用進行專項研究,這些都是萬科的公益性課題。萬科有能力、有資本做一些與贏利無關的公益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