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望帝已經變成了杜鵑鳥,無法再變回原形了,而且,他也下定決心要勸誡以後的君王要愛民。於是,望帝化成的杜鵑鳥總是晝夜不停地對千百年來的帝王叫道:“民貴呀!民貴呀!”
可是以後的帝王沒有幾個聽他的話,所以,他苦苦地叫,叫出了血,把嘴巴染紅了,還是不甘心,仍然在苦口婆心地叫著“民貴呀!”
後代的人都被杜鵑的這種努力不息的精神所感動,所以,世世代代的四川人,都很鄭重地傳下了“不打杜鵑”的規矩,以示敬意。
這個故事在《禽經》中也有記載。《禽經》進一步解釋說:“江左曰子規,蜀右曰杜宇,甌越曰怨鳥。”又說,“杜鵑出蜀中,春暮即鳴,田家候之,以興農事。”
《禽經》原題作者是師曠,晉代文學家張華作注。師曠字子野,冀州南和人,春秋時期晉國的樂師,是著名音樂家,也是一位社會活動家。
最早引出《禽經》的是宋代陸佃的《埤雅》,所以一般都認為該書可能是唐宋時期別人托名所作。但即使《禽經》作於唐宋時期,也仍然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鳥類學著作,距今也已有八九百年的曆史。
其實,《禽經》不單是記載了杜鵑的情況,還有其他鳥類,比如鶚、鵬、鷂、魚鷹、鸕鶿、翡翠、錦雞、戴勝、黃鸝、鶴、鵜鶘、鸕鳩、伯勞、鶺鴒、鸚鵡等。這些鳥類大多數和現在所知種類相同。
《禽經》堅持以傳統的“物化說”來看待鳥類的變化發展。對鳥的命名繼承了傳統的命名法。比如翡翠鳥、錦雞、山雞等。翡翠是我國古代一種鳥的名字,其毛色十分豔麗。通常有藍、綠、紅、棕等顏色,一般雄鳥為紅色,謂之“翡”,雌鳥為綠色,謂之“翠”。
翡翠鳥是一種很美麗的寵物,其羽毛非常漂亮,可以做首飾。所以《禽經》記載“背有彩羽曰翡翠”。
錦雞形狀像小雞、大鸚鵡,背部有黃、紅兩種紋理。雄鳥頭頂、背、胸為金屬翠綠色,雌鳥上體及尾大部分呈棕褐色,綴滿黑斑。這些體態特征,在《禽經》中被描述為“股有彩紋曰錦雞”。
山雞又叫“野雞”“雉雞”。性情活潑,善於奔走而不善飛行,喜歡遊走覓食各種昆蟲、小型兩棲動物、穀類、豆類、草籽、綠葉嫩枝等。它的顏色,在《禽經》中被描述為“尾有彩毛曰山雞”。
《禽經》還以行為動作命名,如“鷙鳥之善博者曰鶚”等。鶚又叫“雎鳩”“魚鷹”,屬於雕類。體形像鷹,呈土黃色,眼眶深陷,喜歡尋魚。會在水麵上飛翔捕魚,生活在江邊。用盤旋和急降的方法捕食水中的魚。
《禽經》一書中記有60餘種鳥類,其中有許多都是以往著作中所未提及的新增種類。比如鷗、白鷳、信天翁、白厥鳥等。
在《禽經》一書中,作者對鳥類的形態特征、生活習性等都有記述。例如對黃鸝,就舉了幾個異名:“鴿鶊、黧黃、黃鳥也。亦名楚雀,亦名商庚,今謂之黃鸝。”並且解釋了有些異名的來曆。有利於人們的識別。
全書注重以生態記述為主。對鳥類的食性、築巢、育雛、遷徙等複雜行為,以及鳥類活動與環境的關係,記述非常詳細。
書中細致地觀察了一些鳥類的棲息地,總結出一些帶有規律性的認識。如戴勝“樹穴,不巢生”,鳽“冬適南方,集於河幹之上……中春寒盡,故北向,燕代尚寒,猶集於山陸岸穀之間”,“山鳥岩棲”,“原鳥地處”等。
關於不同鳥類對季節氣象的反映也做了記載。如肅鳥霜鳥“飛則隕霜”,鳶類“飛翔則天大風”,澤雉“啼而麥齊”,鷗“隨潮而翔,迎浪蔽日”。
在書中還可看到鳥因食性不同也會導致其形態結構的差異。如“物食長啄”“穀食短啄”“搏則利嘴”“鳴則引吭”。意即食肉的鳥嘴較長,食穀物的鳥嘴較短,善於搏擊的鳥嘴尖利,善於鳴叫的鳥脖子長。可見鳥類具有適應性,表明這是長期進化的結果。
由此可以看出,《禽經》對鳥類的名稱、種類、形態特征、生理活動、生活習性、生態表現諸方麵都有比較廣泛而又深入的研究,頗有見地。可以稱是我國古代關於鳥類知識的一本小型的百科全書。
拓展閱讀
據說唐代貞觀末年有個叫黎景逸的人,常愛喂食巢裏的喜鵲,人鳥有了感情。後來黎景逸被冤枉入獄。一天,黎景逸喂食的那隻鳥突然停在獄窗前歡叫不停。3天後他被無罪釋放。從此,喜鵲成為好運與福氣的象征。
藥用動植物分類研究
自從有了生產活動,勞動人民就開始積累起使用藥物治療疾病的經驗。曆代生產者在采集藥物的過程中,逐漸加深了對動植物的生態環境、形態特征、藥用性質等的認識,形成我國古代獨具特色的本草學。在我國古代典籍《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新修本草》等著作中,都有關於藥用動植物的記載。它們是我國傳統生物學的主要組成部分。
傳說神農是農業和醫藥的發明者,他遍嚐百草,有“神農嚐百草”的傳說,被世人尊稱為“藥王”。
遠古的時候,人們吃野草,喝生水,食用樹上的野果,吃地上爬行的小蟲子,所以常常生病、中毒或是受傷。神農帝為這事很犯愁,決心嚐百草,定藥性,為大家消災祛病。
有一回,神農的女兒花蕊公主病了,茶不思,飯不想,渾身難受,腹脹如鼓,怎麼調治也不見輕。神農就抓一些草根、樹皮、野果、石頭共12味,招呼花蕊公主吃下。
花蕊公主吃了那藥,肚子疼得像刀絞。不一會兒,公主就生下一隻小鳥。這可把人嚇壞了,都說是個妖怪。神農卻認為這隻玲瓏剔透的小鳥是寶貝,還給它起個名字叫“花蕊鳥”。
神農又把花蕊公主吃過的12味藥分開在鍋裏熬。熬一味,喂小鳥一味,一邊喂,一邊看,看這味藥到小鳥肚裏往哪走,有啥變化。
神農還親口嚐一嚐,體會這味藥在自己肚裏是啥滋味。12味藥喂完了,嚐妥了,神農觀察到藥物一共走了手足三陰三陽十二經脈。
神農托著這隻鳥爬大山,鑽老林,采摘各種草根、樹皮、種子、果實;捕捉各種飛禽走獸、魚鱉蝦蟲;挖掘各種石頭礦物,一樣一樣地喂小鳥,一樣一樣地親口嚐,觀察體會它們在身子裏各走哪一經,各是何性,各治何病。
天長日久,神農就製訂了人體的十二經脈和《本草經》。
有一次,神農手托花蕊鳥來到太行山的小北頂,捉到一隻很特別的蟲兒喂小鳥。沒想到這蟲毒氣太大,一下把小鳥的腸毒斷了。神農極為悲痛,大哭了一場。
哭過之後,選了一塊上好木料,照樣刻了一隻鳥,走到哪兒帶到哪兒。
後來,神農在小北頂兩邊的百草窪,誤嚐了斷腸草,中毒去世了。在百草窪西北的山頂上,有一塊像彎腰摟肚的人一樣的石頭,人們都說是神農變的。
為了紀念神農創中醫、製本草,人們把小北頂改名為“神農壇”,並在神農壇上修建神農廟。廟裏塑了神農像,左手托著花蕊鳥,右手拿著藥正往嘴裏送。
現在,每天都有很多人觀看神農壇風光,瞻仰神農塑像。
“神農嚐百草”是久經流傳的故事。其實,故事裏的神農就代表了我國古代研究動植物藥用價值的人們。古代人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對藥用動植物的研究取得了豐富的經驗。這些知識,就被記錄在古籍之中。
我國最早的本草學著作是《神農本草經》。它約成書於東漢時代。全書記載藥物360種左右,植物藥占大部分,約為250種,動物藥近70種。書中將藥物按其性能、療效分為上、中、下三品。這是一種藥物的功能分類,不是用於生物的分類。這種分類法比較簡單。
《神農本草經》對每種藥物的描述包括別名、生長地、性味、主治、功能等。其中大部分證明確有療效,比較真實地反映了這些動植物藥效的情況。
如“上品”中的人參、甘草、幹地黃、署豫、大棗、阿膠等常用補藥;“中品”中的幹薑、當歸、麻黃、百合、地榆、厚樸等都是補虛治療的有效藥物;“下品”中的巴豆、桃仁、雷丸也是利水、活血、殺蟲的有效藥。
這說明該書的記載是人們長期認識和實踐的產物,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
百合的主要應用價值不僅在於藥用,有些品種還可作為蔬菜食用和觀賞。其有“百年好合”“百事合意”之意,是我國人們自古時起其婚禮上的必不可少的吉祥花卉。而關於百合這個名稱的來曆還有一個古老的傳說呢!
說早年間在四川一帶有個國家叫蜀國。據說國君與皇後恩愛有加,生了100個王子。在國君與皇後年事漸高以後,國君又娶了一個年輕貌美的妃子。這妃子入宮後第二年就給老國君生了一個小王子。
國君老年得子,十分高興,倍加寵愛。而王妃的想法可不一樣,她想到的是自己生的這個小王子若是繼承王位,是怎麼也鬥不過皇後生的那100個王子的。於是她就向國君進讒言,說皇後教唆著那100個王子要造反。誰知國君年老竟信以為真,不辨是非,下令將皇後和100個王子驅趕出境。
蜀國的鄰國叫滇國。滇國本來就對蜀國虎視眈眈,想侵占蜀國土地。現在見蜀國國君如此昏庸無道,居然連自己的親生兒子都趕出國境,認為時機已到,便馬上發兵攻打蜀國。
蜀國本來國力非常強盛,但文武大臣們自從見到國君寵幸王妃,聽信讒言、趕走皇後和王子們,也都人心渙散,不願為他效力了。所以當滇國的軍隊攻城奪池時,很快就逼近蜀國國都了,形勢萬分危急。
國君在束手無策之際,隻好親自督陣。可是他的年歲大了,體力不濟;再加上威信喪失,軍隊中人人隻顧自保性命,無人肯衝鋒陷陣。正在這時,國君忽然看見遠遠來了一隊人馬,人數不多,卻英勇異常,直奔入敵人陣營,一陣猛衝猛殺,竟然把敵軍殺得人仰馬翻,剩下的少數幾個也狼狽逃竄而去。等到國君帶領著軍隊迎上前去,才看清楚原來這一支仿佛從天而降的援軍,竟然是被自己驅逐出宮的100個王子,以及他們帶領的家臣們。
當時,國君又高興又慚愧,激動得不知說什麼才好。這時一位老臣趕上前來,對國君說:“皇上,家和萬事興呀。你該把皇後和王子們都接回來,一家人團團圓圓才能安家興國。”
大王子說:“父王,請您放心,母後一貫教導我們要團結一心,共同輔佐父王,更要我們善待王妃與小弟。我們100個兄弟永不分離,一定要幫助父王共同治理國家。”
國君老淚縱橫,激動得說不出話來。之後當然是接回了皇後和100個王子,王妃也知錯認錯了。蜀國從此更強盛發達了。
不久,奇事發生了。在王子們當年與敵軍作戰的高山林下,不知不覺地長出了一種奇異的植物。後來,人們根據它的地下莖層層疊合的特點,並聯想到百子合力救蜀王的故事,便給它取了一個象征兄弟團結意義的名字“百合”,意在讚美百子的美德。
《神農本草經》對我國古代本草學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隨後幾個朝代的大型綜合本草著作都收錄了它的全部內容。其他一些學術著作如《博物誌》《抱樸子》等也多見引用。它為我國本草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神農本草經》成書後,漢代末期一些醫學名家在此基礎上,補記藥物功用,新添藥物種類而輯成了《名醫別錄》,對藥物的記述包括正名、別名、性味、有毒、無毒、主治、產地、采收時節等。它反映了人們對藥物認識的增進。
值得注意的是,《名醫別錄》的記載中開始有一些藥用植物的形態描述。比如:記石脾,有“黑如大豆,有赤紋,色微黃而輕薄”;記木甘草,有“大葉如蛇狀,四四相值,拆枝種之便生”等記述。對植物葉的營養繁殖情況作了初步的描述。
《名醫別錄》對藥用植物的鑒別也有些簡單的記載。如鉤吻“折之青煙出者,名固活”等。本書一般都指明藥物的出產地,如“蕙實,生魯山”等。
《名醫別錄》記載的藥用動植物的別名也比《神農本草經》中記載的多,如貝母、沙參等。《神農本草經》隻記有它們的一個別名,而《名醫別錄》則記有五六個別名。這些在古代生物學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名醫別錄》之後的重要本草著作是南朝時期陶弘景的《本草經集注》。陶弘景著手整理了《神農本草經》中的365種藥物,又把《名醫別錄》中采用的365種藥物添上,編成了這部3卷收載藥物730種的著作。
《本草經集注》總結了魏晉以來本草學的發展成就,補充了許多新的內容。對藥物的產地、藥用部分的形態、鑒別方法、性味、采摘時間和方法等都有更詳細和確切的記述和觀察。
從現存的資料看,該書對藥用植物的形態鑒別很重視,尤其是對果實的鑒別。如書中寫道:“術有兩種,白術葉大有毛而作椏,根甜而少膏,可做丸散用;赤術葉細無椏,根小,苦而多膏,可做煎用。”
又如桑寄生,陶弘景指出,它“生樹枝間,寄根在皮節之內。葉圓青赤厚澤。易折,傍自生枝節,冬夏生,四月花白,五月實赤,大如小豆。今處處皆有之,以出彭城為勝”。 這裏對桑寄生的形態、花期、習性、性味,都作了描述。
雖然陶弘景對各種動、植物的描述也存在有許多不確切之處,但在本草係統中,《本草經集注》是比較注重藥用動植物形態,並用之於生藥鑒別的。這在植物學知識的積累和傳播方麵都很有價值。
《本草經集注》突破了《神農本草經》上、中、下三品分類法,參考了《爾雅》的動植物分類模式,先將藥物分成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食、有名未用等8類,然後在每類中再分為上、中、下三品。這種分類一直為唐宋時期的大型本草著作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