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類的利用(2 / 3)

南宋時期,台州的菌號稱上等美味。比如當時朝廷中右丞相謝深甫家族,皆喜愛台州這種鮮美的特產。由於當時朝廷上下對台菌的酷嗜,入山采摘的人絡繹不絕。

陳仁玉認為對於這種珍貴的土特產,很有辨識的必要。因此,他經過長期的觀察、研究、品嚐,“欲盡菌之性,而究其用,第其品”,寫成了《菌譜》一書。

可以說,《菌譜》就是陳仁玉對家鄉所產食用菌的調查記述。

《菌譜》中還對菌的生長條件,作了詳細的記載,認為“芝菌皆氣茁也”。也就是說,需要有一個氣候、溫度、濕度均適宜的生長環境。

陳仁玉的《菌譜》,不僅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食用菌專著,還開創了我國菌類植物學的先河。在陳仁玉《菌譜》問世之後,我國曆史上比較著名的菌類專譜還有明代潘之恒《廣菌譜》,清代吳林的《吳蕈譜》等。

明代潘之恒在宋代陳玉仁著的《菌譜》的基礎上編寫了《廣菌譜》,收錄各種蘑菇40餘種,將雲南、安徽、廣西、湖南、山東、江西等省出產的19種食用菌作了介紹。

《廣菌譜》實際上是對《菌譜》的補充,它所記載的8個品種蘑菇均為《菌譜》所未載。此外,它所載的品種不限於某一地域,而且內容更為詳盡。

清代吳林《吳蕈譜》1卷,為《賜硯堂叢書新編》《昭代叢書》和《農學叢書》所收錄,是繼南宋陳仁玉《菌譜》、明代潘之恒《廣菌譜》之後的又一部我國古代大型真菌專著。

吳林在《吳覃譜》中概述了吳中當時所產大型真菌的種類及其特點,並根據菌類食用的優劣性,將26種食用真菌分為上、中、下三品,分別進行了研究,同時對非食用真菌也作了詳細的論述,其中包括毒菌。書中除引用前人的部分資料外,作者親自作了許多研究工作。

通過與《菌譜》和《廣菌譜》比較發現,《吳蕈譜》記錄的大型真菌數量最多,描寫也最為細致,是三譜之中成就最高的。

綜觀記載大型真菌的我國古籍文獻,可以看出,人們對大型真菌的認識主要包括兩大部分,即“芝類”和“菌蕈”類,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木質或木栓質類菌和肉質類菌。

真菌不僅可以作為食物,有的也可以作為藥物使用。真菌被作為藥物,也有悠久的曆史,特別是在我國,藥用真菌是中藥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已認識到部分患病的植物組織或病原菌本身具有藥用價值,並將其應用到臨床或日常生活中,如我國部分地區現在仍有飲竹黃酒的習慣。

明代醫藥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述的多種藥用真菌長期使用不衰。

總之,上述這些菌譜,對研究我國古代食用菌的種類和曆史有一定學術價值。

拓展閱讀

從前有位年輕英俊的藏族青年,為了建設家園,頂著烈日開墾著一片又一片荒山。有一天,蘑菇仙子駕雲經過這裏,身不由己緩緩飄落下來,舒展廣袖,翩翩起舞。忽然,一陣狂風無情地卷走了頻頻呼叫的仙女。然而在仙女起舞的地方出現了一朵朵千姿百態的蘑菇。

古代對微生物的認識與利用

微生物是指那些微小的、靠肉眼難以看到或看清的生物。從人類開始出現,就在許多方麵和它們打交道,在利用有益微生物和防除有害微生物方麵,不斷地積累經驗。

幾千年來,我國勞動人民在認識和利用微生物方麵,有過許多重大發明創造,根據曆史記載,我國釀酒曆史至少有四五千年。

殷墟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中,有和現代漢字形體相似的字。在殷墟中發現的釀酒作坊遺址,證明早在3000多年前,我國的釀酒事業已經相當發達。

岐伯是黃帝之臣,也是黃帝的太醫,奉黃帝之命嚐味各種草木,典主醫病。

相傳岐伯曾經乘坐由12隻白鹿拉的絳雲車,遨遊於東海中的蓬萊仙山,奉黃帝之命向仙人求不死之藥,充滿浪漫的神話色彩。

有一次,黃帝問岐伯:“上古時代有學問的醫生,製成湯液,但雖然製好,卻備在那裏不用,這是什麼道理?”

岐伯說:“古代有學問的醫生,他做好的湯液,是以備萬一的。因為上古太和之世,人們身心康泰,很少有疾病,所以雖製成了湯液,還是放在那裏不用的。後來,當外界邪氣乘虛傷人時,隻要服些湯液,病就可以好了。”

接著,黃帝和岐伯又討論了湯液在治療中的作用,以及用藥物內服和砭石、針灸外治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