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類的利用(1 / 3)

菌類的利用

我國古代對菌類的認識和利用,不僅在食療方麵獨樹一幟,而且通過對微生物的研究,釀造出了飄香千年的美酒,還用來增強土地的地力,使農耕技術進一步提高。

古代對大型真菌的認識

大型真菌也稱“高等真菌”,是能形成肉眼可見的子實體或菌核的一類真菌的總稱。它因豐富的營養、特殊的風味和較高的藥效,自古以來就受到人們重視。中華民族對食用真菌的認識和利用,見於文字和出土文物的記載約有五六千年的曆史。

從我國現有的記載大型真菌的資料中可以看出,比較集中地反映出了古代後期我國南方地區研究大型真菌的優勢,這些研究成果在當時不同時期對我國認識和研究大型真菌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

唐代官員張讀寫的誌怪小說《宣室誌》中記載了一個“地下肉芝”的傳說。

蘭陵有個姓蕭的隱士,考進士沒有考中,就把書全部焚燒掉了。後來他就隱居潭水邊,跟一個道士學習修煉神仙之術。每天辟穀、吐納,以期延長壽命。

10多年後,蕭隱士頭發都白了,麵色也枯暗的,脊背也彎曲了,牙齒也脫落了。一天早上,看著鏡子中的自己,不禁大怒,氣自己每天練功,卻有如此衰象。

心灰意冷之下,他來到鄴下當個角逐小利的商人去了。幾年後,竟然成了有錢的大商家,買了大園子,在挖土地的時候發現了一種形狀類似人手、微紅色的,肥而且潤的像肉塊的植物。

蕭隱士以為這是個災禍,因為他曾經聽人說“太歲頭上不可動土,如果犯到太歲,地下會有一塊肉給挖了出來,這是不祥的預兆”。如今真的挖到了這個像肉一樣的東西,但如果吃掉它,或許可以免災禍。

蕭隱士將此物烹煮後吃掉,覺得味道甚美。從此蕭隱士耳能聽,視力也變得光亮起來了,還有使不完的力量,麵容也變得年輕了。已經禿了的頭,又長出了黑頭發。脫落的牙齒竟然又生出來了。

蕭隱士暗暗地覺得奇異,不敢告訴其他的人。

後來有位道士來到了鄴下,途中遇見蕭隱士,就為他切了個脈。他診了很長時間,道士說:“先生你吃過靈芝。那靈芝樣子像人的手,肥厚而且潤滑,色微紅。”

蕭隱士想了想,就原原本本地如實相告。

道士恭賀他說:“先生壽命,將可與龜鶴等齊了。可是不宜居住在塵俗之間,應當退隱到山林裏去,不管人間事,那就可以修成神仙了。”

從此,蕭隱士隱居深山,清心寡欲,真正過起了隱居生活。

我國古代對於靈芝的認識起源於《山海經》中關於炎帝幼女“瑤姬”精魂化為“萄草”,即靈芝的神話故事。後經加工逐漸演變,更加富於神奇色彩。

比如在《禮記.內則》中記述靈芝“無華而生者日芝木而 ”,在《爾雅翼》記載“芝,瑞草,一歲三華,無根而生”,說明我國古人把靈芝看作不同於有根、莖、葉的一般植物。

《神農本草經》中記載了靈芝可治神經衰弱、心悸、失眠等症,並根據菌蓋色澤,評述品質高低。王充的《論衡》中就談到“紫芝”可以像豆類似的在地裏栽培。

靈芝屬於自然界分布的一類大型真菌生物。其實,我國古代對菌類的認識和利用,具有悠久的曆史。浙江省餘姚縣河姆渡村的出土物中就有菌類,表明我國在仰韶文化時期,就已經采食蘑菇。

我國的早期曆史文獻中,也記述了關於食用菌的栽培。2000多年前的《呂氏春秋》中,就載有“味之美者,越駱之菌”。

南北朝時期賈思勰的《齊民要術》“素食篇”中詳細介紹了木耳菹的做法。

唐代蘇恭等人著的《唐本草注》中記載了“煮漿粥安諸木上,以草覆之,即生蕈爾”的原始木耳栽培法。

韓鄂編的《四時纂要》中,則比較詳細地敘述了用爛構木及樹葉埋在畦床上栽培構菌的方法:

用爛構木及葉埋於地中,常澆以米泔水,經兩三天即可長出構菌;或於畦中施爛糞,取六七尺的構木段,截斷捶碎,均勻地撒於畦中,覆土。常澆水保持濕潤。見有小菌長出,用耙背推碎。再長出小菌,再推碎。如此反複三次,即可長出大菌,可以采食了。

《四時纂要》還對菌子的種植、管理、采收、幹藏以及菌的有無毒性,能否食用,作了具體敘述。段成式寫的《酉陽雜俎》中,有關於竹蓀的描述,並說它隻有帝王才能享用。

在記載大型真菌的許多古籍之中,比較重要的是:宋代《菌譜》描述了食用菌11種;明代《廣菌譜》描述了食用菌19種;清代《吳蕈譜》描述了食用菌26種。

《菌譜》是南宋學者陳仁玉撰,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食用菌專著。書中論述了浙江省台州所產合蕈、稠膏蕈、栗殼蕈、鬆蕈、竹蕈、麥蕈、玉蕈、黃蕈、紫蕈、四季蕈、鵝膏蕈等11種菇的產區、性味、形狀、品級、生長及采摘時間。書後附有毒菌的解毒方法,即“以苦茗、白礬勻新水咽之”。